基于教学评一致的“三生课堂”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日期:
课题 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我的课堂等级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说出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交往史实。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视频和史料研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地位,复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3.通过阅读课本,勾划出国家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朝代史实秦汉唐元清
【任务一】知识回顾,同桌合作,回顾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交往史实。(对应目标1) A:能够回忆起各个朝代的民族交往史实至少一条。 B:能够回忆起表中朝代的民族交往史实。
【任务二】角色扮演, 小组合作, 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入宪提供依据。 (对应目标2) A:能够自己找出大部分依据并与同组同学分享,并能填出自治区。 B: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得出依据,并能填出自治区。
【任务三】阅读课本,完成连线。(对应目标3) 政治 经济 文化 国家战略 A:能够自己找出全部措施并完成连线。 B:能够找出大部分措施并根据提示完成连线。
【任务四】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数据产生变化的原因。(对应目标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A:能够解读出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并能分析出大部分原因。 B:能够解读出图表中数据变化,并能从本课所学中分析出原因。
【当堂检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 ) A. 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B.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C. 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 D. 服从国家统一领导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的是( ) A. 山西 B. 甘肃 C. 新疆 D. 辽宁 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4.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实施的举措是( ) ①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④保护各民族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学们举行老照片专题展览,搜索到以下历史照片。根据内容判断他们的展览专题应该是( ) A.民族区域自治的民主政治 B.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成就 C.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成果 D.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作业 选做:了解买买提江·吾买尔/孔繁森/热地的故事 必做:练习册第12课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课时教学设计
编写人; 审核人: 备课日期:
课题 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型 新授课 节 次 1 授课教师 使用时间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解读:《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繁荣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说出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交往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视频和史料研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地位,复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课本,勾画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任务 用时
一、引起注意 二、呈现目标 三、激活旧知 四、提供情景 五、提供指导 六、引出表现 七、反馈评价 八、学习检测 九、保持迁移 图片导入 朝代史实秦汉唐元清
展示学习目标 任务一 以上史实证明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步入近代,各民族都肩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救亡图存。 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根据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任务二 含义和入宪理由,五个自治区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标注自治区 视频——意义: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②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任务三 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措施完成连线题 任务四: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取得的成果,思考原因。 小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当堂检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 ) A. 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B.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C. 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 D. 服从国家统一领导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的是( ) A. 山西 B. 甘肃 C. 新疆 D. 辽宁 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4.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实施的举措是( ) ①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④保护各民族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学们举行老照片专题展览,搜索到以下历史照片。根据内容判断他们的展览专题应该是( ) A.民族区域自治的民主政治 B.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成就 C.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成果 D.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作业:选做:了解买买提江·吾买尔/孔繁森/热地的故事 必做:练习册第12课 板书: 【任务一】知识回顾,同桌合作,回顾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交往史实。(对应目标1) 【任务二】角色扮演, 小组合作, 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入宪提供依据。(对应目标2) 【任务三】阅读课本,完成连线。(对应目标3) 【任务四】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中国成立后数据产生变化的原因。(对应目标4)
教学反思(共31张PPT)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人物元素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01
通过知识回顾,说出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交往史实。
02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视频和史料研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地位,复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03
通过阅读课本,勾划出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列举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故事
唐蕃会盟碑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汉
唐
清
民族政权并立,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设立安西都护府等;册封怀仁可汗等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设西域都护
◎列举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故事(汉、唐、宋、元、清)
宋
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等
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元
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视频和史料研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地位,复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1954年宪法审议会场
同意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省 市 县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
经济、行政、立法、文字使用……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最晚的)
①
②
③
⑤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勾划出国家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
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西藏农奴制下的法律将人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上级人”的命价等于与他尸体重量相同的黄金量的价值。“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为一根草绳的价值。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
在奴隶制时期,彝族人遇到民事纠纷时,便到野外支起一口大锅,烧开水后放入石头,先是由裁判煞有介事地诵经,然后当事人徒手捞起石块,手没有被烫伤的一方被视为有神明护佑,称作“白了”,从而胜诉,“黑了”的一方败诉。至于有理无理并不重要,双方还都心悦诚服,没有丝毫异议。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共同繁荣发展措施
政治
经济
文化
国家战略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古籍文献整理,如《江格尔》
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
兴边富民行动
脱贫攻坚战
创制文字
经济支持
国家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全民脱贫攻坚战。
共同繁荣发展措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度、政策、党和政府、人民……
伊力哈木·土赫提分裂国家案
伊力哈木·土赫提利用其中央民族大学老师身份,以“维吾尔在线”网站为平台,传播民族分裂思想,大肆污蔑攻击我国民族宗教政策。2014年被逮捕。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新时代,新气象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下,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它是我国一项 制度。
2、1947年设立 ,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自治区。 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我国现在的自治区有 ,共五个。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 层面保证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为实现各民族 、 奠定了基础。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2006年, 全线通车。
国家统一领导
聚居
基本政治
内蒙古自治区
1949
宪法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制度和政策
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
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 )
A. 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B.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C. 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 D. 服从国家统一领导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下列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的是( )
A. 山西 B. 甘肃 C. 新疆 D. 辽宁
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4.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实施的举措是( )
①民主改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 ③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④保护各民族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同学们举行老照片专题展览,搜索到以下历史照片。根据内容判断他们的展览专题应该是( )
A.民族区域自治的民主政治
B.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成就
C.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成果
D.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