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卤代烃
【学习目标】
1.从卤代烃的官能团及其转化角度,认识卤代烃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2.了解某些卤代烃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影响,基于绿色化学的思想,摒弃卤代烃的使用或寻找卤代烃替代品。
【基础知识】
一、卤代烃
1、概念与分类
2、卤代烃的命名
卤代烃的命名一般用 系统 命名法,与烃类的命名相似。例如:
、CH2==CH—Cl、
2-氯丁烷 氯乙烯 1,2-二溴乙烷
3、物理性质
4、几种卤代烃的密度和沸点
名称 结构简式 沸点/℃
氯甲烷 CH3Cl 0.916 -24
氯乙烷 CH3CH2Cl 0.898 12
1-氯丙烷 CH3CH2CH2Cl 0.890 46
1-氯丁烷 CH3CH2CH2CH2Cl 0.886 78
1-氯戊烷 CH3CH2CH2CH2CH2Cl 0.882 108
二、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1、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①中溶液 分层 ②中有机层厚度减小,直至 消失 ④中有 淡黄色沉淀 生成
实验解释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产生了 Br-
由实验可知:
(1)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时断裂的是 C—Br ,水中的羟基与碳原子形成 C—O ,断下的Br与水中的H结合成 HBr 。
(2)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Br+NaOHCH3CH2OH+NaBr。
反应类型为 取代反应 。
2、消去反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反应产生的气体经水洗后,使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生成的气体分子中含有 碳碳不饱和键
由实验可知:
(1)1-溴丁烷与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共热反应后,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2CH2Br+NaOHCH3CH2CH==CH2↑+NaBr+H2O。
(2)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 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 (如H2O、HX等),而生成含 不饱和键 的化合物的反应。
(3)问题讨论:①实验中盛有水的试管的作用是为了除去挥发出来的 乙醇 , 原因是 乙醇 也能使 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褪色,干扰 丁烯 的检验。
②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外还可以用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来检验丁烯,此时气体还用先通入水中吗? 不用 ,理由是 乙醇与溴 不反应,不会干扰 丁烯 的检验。
三、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1、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R—X+NaOHR—OH+NaX。
反应机理:在卤代烃分子中,由于卤素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的大,使C—X的电子向 卤素原子 偏移,进而使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δ+),卤素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这样就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Cδ+—Xδ-。因此,卤代烃在化学反应中,C—X较易断裂,使卤素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 取代 ,生成负离子而离去。
(2)消去反应
+NaOH+NaX+H2O。
2、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1)实验流程
(2)实验要点
①通过水解反应或消去反应将卤素原子转化为卤素离子。
②排除其他离子对卤素离子检验的干扰,卤素原子转化为卤素离子后必须加入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
3、制取卤代烃的方法
(1)烷烃取代法:CH4+Cl2 CH3Cl+HCl 。
(2)烯(炔)烃加成卤素:
CH2==CH2+Br2―→ CH2BrCH2Br 。
(3)烯(炔)烃加成卤化氢:CH2 ==CH2+HCl CH3CH2Cl 。
(4)芳香烃取代法:+Br2+HBr。
【特别提醒】工业上制备氯乙烷时,常用 CH2==CH2 与 HCl发生加成反应制取,因为 乙烯 与氯化氢反应产物纯净,易分离、提纯。
4、卤代烃的用途与危害
(1)用途:制冷剂、灭火剂、溶剂、麻醉剂、合成有机化合物。
(2)危害:含 氯、溴的氟代烷 可对 臭氧层 产生破坏作用,形成 臭氧 空洞,危及地球上的生物。
5、卤代烯烃
卤代烯烃的某些化学性质与烯烃的相似,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加成聚合反应。例如,氯乙烯能加成聚合生成 聚氯乙烯 ,四氟乙烯加成聚合生成 聚四氟乙烯 。聚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都是用途广泛的 高分子 材料。
nCF2==CF2―→?CF2—CF2?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考点剖析】
考点一 卤代烃的组成与结构
1.下列物质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
A.CHCl3 B.CCl4
C. D.
答案 D
2.满足分子式为C4H8ClBr的有机物共有( )
A.10种 B.12种
C.11种 D.13种
答案 B
解析 先分析碳骨架异构,分别为C—C—C—C与2种情况,然后分别对2种碳骨架采用“定一移一”的方法分析,其中碳骨架C—C—C—C有、,共8种,碳骨架有、,共4种,故总共有12种,B项正确。
3.下列有关氟氯代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氟氯代烷化学性质稳定,有毒
B.氟氯代烷是一类含氟和氯的卤代烃
C.氟氯代烷大多无色、无臭、无毒
D.在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循环反应
答案 A
解析 氟氯代烷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但无毒,A错误;氟氯代烷是一类含氟和氯的卤代烃,B正确;氟氯代烷大多无色、无臭、无毒,C正确;在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循环反应,氯原子起了催化作用,D正确。
考点二 卤代烃的性质
4.下表为部分一氯代烷的结构简式和沸点数据,下列对表中物质与数据的分析归纳,错误的是( )
物质代号 结构简式 沸点/℃
① CH3Cl -24
② CH3CH2Cl 12
③ CH3CH2CH2Cl 46
④ CH3CHClCH3 35.7
⑤ CH3CH2CH2CH2Cl 78
⑥ CH3CH2CHClCH3 68.2
⑦ (CH3)3CCl 52
A.物质①②③⑤互为同系物
B.一氯代烷同分异构体的沸点随着支链的增多而升高
C.一氯代烷的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
D.物质⑤与⑦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B
解析 物质①②③⑤都属于饱和烷烃的一氯代物,结构相似,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故互为同系物,故A正确;由⑥⑦的数据可知,支链越多,一氯代烷的沸点越低,故B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一氯代烷的沸点升高,故C正确;物质⑤与⑦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
5.下列卤代烃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的是( )
① ② ③CH3F ④ ⑤
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答案 B
解析 ①与氯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没有氢原子,所以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不符合题意;②含有溴原子,并且与溴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故符合题意;③只有一个碳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不符合题意;④含有溴原子,并且与溴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含有氢原子,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故符合题意;⑤与溴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不符合题意;⑥含有溴原子,并且与溴原子相连接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含有氢原子,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故符合题意;综上②④⑥符合题意。
6.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乙烯时不需要虚线框中除杂装置的是( )
选项 乙烯的制备 试剂X 试剂Y
A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H2O KMnO4酸性溶液
B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 H2O I2的CCl4溶液
C C2H5OH与浓硫酸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KMnO4酸性溶液
D C2H5OH与浓硫酸加热至170 ℃ NaOH溶液 I2的CCl4溶液
答案 B
解析 CH3CH2Br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酸性KMnO4溶液既能氧化乙烯,也能氧化乙醇,故需加水除去乙醇,否则干扰乙烯的检验,A不符合题意;CH3CH2Br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醇与I2的CCl4溶液不反应,乙烯与I2的CCl4溶液反应,故无需除去乙醇,B符合题意;C2H5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NaOH溶液吸收乙醇、SO2等杂质,防止乙醇、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干扰乙烯的检验,C不符合题意;C2H5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尽管乙醇与碘不反应,但副产物SO2与碘发生反应会干扰乙烯的检验,故用NaOH溶液吸收SO2,D不符合题意。
7.以2-溴丙烷为原料制取1,2-丙二醇,需要经过的反应是( )
A.加成—消去—取代 B.取代—消去—加成
C.消去—取代—加成 D.消去—加成—取代
答案 D
解析 2-溴丙烷先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丙烯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丙烷,1,2-二溴丙烷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1,2-丙二醇。综上分析,先发生消去,再加成,再取代,即可以2-溴丙烷为原料制取1,2-丙二醇。
8.下列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CH3Cl B.
C. D.
答案 B
解析 CH3Cl的官能团为碳氯键,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只有1个C,不能发生消去反应,A错误;的官能团为碳溴键,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消去反应,B正确;的官能团为碳氯键,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与Cl相连的C原子的邻位C上没有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错误;的官能团为碳溴键,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与Br相连的C原子的邻位C上没有H,不可发生消去反应,D错误。
9.化合物X的分子式为C5H11Cl,用NaOH的醇溶液处理X,可得分子式为C5H10的两种产物Y、Z,Y、Z经催化加氢后都可得到2-甲基丁烷。若将化合物X用NaOH的水溶液处理,则所得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A.CH3CH2CH2CH2CH2OH
B.
C.
D.
答案 B
解析 X与NaOH的醇溶液发生反应生成Y、Z的过程中有机物的碳架结构未变;由2-甲基丁烷的结构可推知X的碳架结构为,其连接氯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都有氢原子且氢原子的化学环境不同。从而推知有机物X的结构简式为或,则化合物X用NaOH的水溶液处理可得到或,故选B。
10.武兹反应是重要的有机增碳反应,可简单地表示为2R—X + 2Na―→R—R + 2NaX,现用CH3CH2Br和C3H7Br和Na一起反应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 )
A.CH3CH2CH2CH3 B.(CH3)2CHCH(CH3)2
C.CH3CH2CH2CH2CH3 D.(CH3CH2)2CHCH3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用CH3CH2Br和C3H7Br和Na一起反应,相当于—CH2CH3和—CH2CH2CH3、—CH (CH3)2两两组合,共6种:
、、、、、,对照后可发现,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CH3CH2)2CHCH3,答案选D。
考点三 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11.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层是否有红棕色出现
B.滴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盐酸使溶液呈酸性,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答案 C
解析 A、B选项所加的氯水和AgNO3溶液不能与溴乙烷反应;D选项加NaOH溶液共热,发生水解反应后溶液呈碱性,直接加AgNO3溶液会生成Ag2O沉淀而干扰实验;C选项用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再加AgNO3溶液,如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则含有溴元素。
12.欲证明某一卤代烃为溴代烃,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甲同学: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水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乙同学: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冷却后,用硝酸酸化,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下列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评价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方案可行
B.乙同学的方案可行
C.甲、乙两位同学的方案都有局限性
D.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所涉及的卤代烃的性质一样
答案 C
解析 甲同学让卤代烃水解,在加热、冷却后没有用稀硝酸酸化,由于OH-也会与Ag+作用生成AgOH再转化为褐色的Ag2O沉淀,会掩盖AgBr的淡黄色,不利于观察现象,所以甲同学的实验有局限性;乙同学是利用消去反应让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变成离子,但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所以此法也有局限性。
13.已知1,2-二氯乙烷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83.5 ℃,密度为1.23 g·mL-1,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乙醇的沸点为78.5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双手捂着装置A中大试管,但该方法并不能准确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则正确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装置A中大试管里先加入1,2-二氯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再加入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并向装置C中试管里加入适量稀溴水。
(3)为了使反应在75 ℃左右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装置A中大试管相连接的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
(5)能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A、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微热装置A中大试管,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出现,且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导气管口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整套装置不漏气(其他合理加热方式也可) (2)碎瓷片 防止暴沸 (3)水浴加热 (4)冷凝、回流 防止倒吸
(5)装置C中溴水褪色 CH2ClCH2Cl+NaOHCH2==CHCl↑+NaCl+H2O(或CH2ClCH2Cl+2NaOHCH≡CH↑+2NaCl+2H2O) CH2==CHCl+Br2―→CH2BrCHClBr(或CH≡CH+Br2―→CHBr==CHBr、CH≡CH+2Br2―→CHBr2CHBr2)
解析 (1)由于装置比较多,可选取酒精灯对装置A中大试管进行加热,并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出现,且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导气管口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整套装置不漏气。
(2)为了防止暴沸,应向装置A中加入几片碎瓷片。
(3)为了便于控制温度,提供稳定热源,100 ℃及以下温度常选水浴加热的方法。
(4)长玻璃导管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1,2-二氯乙烷、乙醇等的挥发。产生的气体与装置C中溴水反应或溶于溴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会发生倒吸现象,因此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5)CH2ClCH2Cl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CH2===CHCl、CH≡CH或二者的混合物,它们均能与溴水反应并使其褪色,因此能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装置C中溴水褪色。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A、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H2ClCH2Cl+NaOHCH2==CHCl↑+NaCl+H2O(或CH2ClCH2Cl+2NaOHCH≡CH↑+2NaCl+2H2O)、CH2==CHCl+Br2―→CH2BrCHClBr(或CH≡CH+Br2―→CHBr==CHBr、CH≡CH+2Br2―→CHBr2CHBr2)。
14.为确定某卤代烃分子中所含卤素原子的种类,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a.取少量该卤代烃液体;b.加入过量NaOH溶液;c.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d.加入AgNO3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①步骤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加入AgNO3溶液时产生的沉淀为淡黄色,则此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能否向该卤代烃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以确定卤素原子的种类?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促进卤代烃水解,使卤代烃水解完全 ②中和过量的NaOH (2)Br (3)不能 卤代烃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
解析 (1)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和卤化物,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卤代烃水解产生的卤化物,促进卤代烃水解,使卤代烃水解完全。②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剩余的NaOH,加入稀硝酸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使溶液呈酸性,防止过量的NaOH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
(2)若生成的沉淀为淡黄色,则该沉淀为AgBr,所以该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是Br。
(3)卤代烃为非电解质,在水中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所以不能直接加入AgNO3溶液进行检验,应先使其发生水解反应(或消去反应)生成卤素离子后再进行检验。
15.1 mol某芳香烃A充分燃烧后可以得到8 mol CO2和4 mol H2O,F的结构简式为。该烃A在不同条件下能发生如下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A的分子式:________,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①是________反应,⑦是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3)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
(4)写出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8H8
(2)加成 酯化(取代)
(3)
(4)+NaOH+NaBr
解析 1 mol烃A完全燃烧得8 mol CO2和4 mol H2O,则A的分子式为C8H8。则A为,B为,E为,C为,D为,F为,H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