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19: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语境以及生活实际,认识“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移、陆”2
个字。
2.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
写景的方法。
3.练习运用过渡句,巧借表示行走方式的词,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写清楚
【学习重难点】
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
景的方法。
【学习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认识“游记”
1.同学们,你们爱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指名说)
师:这个地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是什么?
2.介绍“游记”
是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不少收获,很多人
都喜欢游玩,并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就是游记。(板书:游记)
3.揭示课题
有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大家——叶圣陶先生就记录了自己在金华的双龙洞的游玩经历,写成了一篇游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老先生的脚步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出示课题,齐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块二 整体把握 梳理行踪
1.初读课文
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检测认读含生字的词语“浙江、 一簇 、 臀部、 漆黑、 蜿蜒”。
(1)同桌互读正音
(2)指名抽读
(3)理解运用“蜿蜒”。
● 观察“蜿蜒”的字形,猜猜可能和什么有关
●“蜿蜒”一词在文中又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请大家找出文中含有“蜿蜒”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结合语境理解“蜿蜒”)
(4)填一填:蜿蜒的( )(山脉、河流、道路等)
3.导学“路上行踪”
(1)读懂示意图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这个示意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
(出示作业本第三题)看得懂这个图吗?
箭头表示——作者的游览路线 方框里填——表示地点的词语
(2)导学“路上”的行踪,初步感知交代行踪的句子的特点
①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的是路上?(第2、3两段)
②哪些话明确告诉你作者是在路上?用横线划出来。(指名上台画)
交流并圈出词语,“出……到……,过了……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入山……来到……”
③小结:通过我们的讨论,这些句子明确告诉我们作者是在路上,而且在交流中也发现了作者的行踪(板书):出金华城到罗店,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到达了洞口。游记中的行踪是交代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句子!在游记当中,像这样交代行踪的句子很多,它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一般出现在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
4.找出其他行踪,完成示意图
(1)个体学习
默读第4-8自然段,画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3题游览图。
(2)同桌交流
(3)投影展示,集体交流
请一对同桌上台来交流一下你们刚才的学习成果,一个同学读句子,同桌说地点。
5.小结本文的写作“顺序”
刚刚我们抓住描写行踪的句子,把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楚了。游览
的顺序,其实就是作者写作的——(顺序)。因此,我们可以说,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咱们写游记,就可以向叶老学习,按游览顺序来写。(板书“按游览顺序”)
6.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将路线串起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4月14日在浙江金华游北山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与感受及出洞的情况。说清楚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地点、理清了游览的顺序,就把握住了游记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 巧借行踪句,学习行走方式连接词
这些表示行踪变化的句子不仅有利于我们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它还有其他作用呢,再读读这些表示行踪变化的句子,你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1.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行踪变化句子的过渡作用
●自由读句子,交流发现。
●指名都相邻的两个句子说发现。
●出示:句子间景点的衔接,体会过渡。(板书:过渡句)
小结:这些过渡句将作者游览的多个景点很自然的串了起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比较体会过渡自然
你们更喜欢哪种的表达?为什么?
(预设:第二段话重复用词太多,比较单调,第二段话更自然。)
小结:第二段中的过渡句只是告诉了作者来到哪里,而文中的过渡句还告诉了我们作者是怎样来到这里的(教师圈出表示行走方式的词),这就是行走方式,它使过渡句变得更加严谨,过渡更加自然。(板书:行走方式)
布置作业:完成生字抄写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洞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