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编定的《春秋》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文言文“三读”
初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结合注释,勤查词典,流畅朗读
再读:读懂词义和句义
——积累文言知识,逐段疏通文句
三读:读懂文意
——尝试翻译各段,进行综合理解
读准下列字音: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焦、瑕( )
共( )其乏困 阙( )秦
秦伯说( ) 杞( )子
逢( )孙 戍( )之
夫( )晋…… 微夫( )人之力
fàn
yì
zhuì
xiá
gōng
jué
yuè
qǐ
páng
shù
fú
fú
初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准下列句子的内部停顿:
1、晋 军 函 陵,秦 军 氾 南。
2、若 使 烛 之 武 见 秦 君。
3、今 急 而 求 子,是 寡 人 之 过 也。
4、郑 既 知 亡 矣。
5、且 君 尝 为 晋 军 赐 矣……
/
/
/
/
/
/
/
/
/
/
/
/
文 言 知 识 积 累
再读:读懂词义和句义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失其所与,不知( )
何厌之有( )
若不阙秦( )
矣
供
悦
智
餍
缺
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 )
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 )
今有急而求子( )
越国以鄙远( )
以烦执事( )
亦去之( )
微夫人之力( )
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您,多指男子/儿子
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离开/距离
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越国以鄙远( )
与郑人盟( )
唯君图之( )
既东封郑( )
阙秦以利晋( )
名词→动词(含意动用法和一般动词)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计划,考虑
意动,以…为疆界
对…有利,有利于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夜缒而出(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在东边;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在早上;到黄昏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一般动词的使动
烛之武退秦师(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词类活用
使动,使….退却
使动,使…亏损
使动,使…灭亡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
肆其西封( )
损害
扩张、延伸
特殊句式
( )许之。( )
( )辞曰:“臣之壮也……”( )
( )许君焦、瑕。( )
夜缒( )而出。( )
敢以( )烦执事。( )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
省略句
主语
主语
主语
宾语
宾语
介词
烛之武
烛之武
晋惠公
烛之武
之
于 于
——介宾短语后置
——同上
——同上
——同上
——宾语前置
倒装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何厌之有( )
于晋无礼
于楚从属
于郑伯言
于君
有何厌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固定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阅读训练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阅读训练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
C
C
梳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读:读懂文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能感化晋国。
一、秦晋围郑
事情发生的背景,秦、晋围的原因:
春秋时期形势图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
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三读:读懂文意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哪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晓之以弊)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诱之以利)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导之以义)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警之以害)
——唯君图之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借题发挥
保全郑国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烛之武
不计前嫌
深明大义
只身赴秦(军)
娓娓陈词
智谋深广
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