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杜牧眼中的“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眼中的“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布衣一生的江湖流民诗人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其词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词的意境独创一格,被奉为雅词的典范。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
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
长调单指字数,
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
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解题“扬州慢”
小序:姜夔眼中的扬州
自由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1)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作者的情感(予怀怆然)
(3)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略读序言,提取要素
“黍 离”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
《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 州 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开首“名都”、“佳处”,指出扬州自古就是
,也是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
前两句突出词人对名都的 ,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 。
仰慕神往
名胜之都、繁华之地
破败萧条
上片解读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指昔日扬州城街道的繁华;“荠麦青青”,写眼前扬州城街道的荒凉。今昔对比, ,令人感慨。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曾打过长江,把扬州城洗劫一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 手法来写废池与古树都“犹厌言兵”,物尚如此,民何以堪?此句写出战争给扬州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着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上片解读
拟人
昔盛今衰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此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伤感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既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也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更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哀深恨彻。
上片解读
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萧条与荒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上片小结
扬州慢上阕
今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虚)
(实)
“空城”
城池
情景
原文
手法
时间
虚实结合
用典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通感
视听结合
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卓越的鉴赏力 就算如今 吃惊
杜牧为何会“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以杜牧之惊,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联系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下片解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解析】“豆蔻”、“青楼”引用杜牧的诗句:
下片解读
用典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在这里写“豆蔻词”、“青楼梦”,对写眼前所见的扬州景象有什么作用?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反衬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使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深情难触更加突出。
反衬,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下片解读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因有此句。
“二十四桥”仍在,而吹箫玉人安在? 唯有凄冷的月光无声映照在水中,桥下水波摇荡,一片清冷空寂。所谓物是人非莫过于此!
词人用桥下的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冷月无声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如此意境,令人顿生忧思悲怆之情。
下片解读
【译】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而生又为谁而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来,来日红药花开,又有谁能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只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全词以问句作结,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扬州慢下阕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若杜牧重到扬州……
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反问
知为谁生?
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片运用伤今怀古,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今昔变化之巨,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情调越来越低沉,使主旨更为集中、突出。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词人对金兵野蛮侵略的愤恨,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主 旨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荠麦青青
比
对
黄昏、清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 州
春风十里
劫后萧
条景象
红药为谁生
空城
《黍离》之悲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词 作 主 旨
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的不同:
⑴《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
⑵《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⑶《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点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虚实结合等手法营构意境。
《望海潮》和《扬州慢》
两首词在意象、意境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 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
小结:
《望海潮》和《扬州慢》
两首词一颂承平,一伤离乱,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
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宋翔凤
柳永
【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
姜夔
【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