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基础积累(24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回顾历史,表达了空谈兴亡荣辱并无意义的看法。
(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诗人被免职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不管处境如何,心神其毫不动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词中有不少描写江水之美的诗句,请分别写出两句用比喻展现江水之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 失其所与 参与 为国以礼 治理
B.沛公起如厕 去 谨庠序之教 学校 间至军中 快速地
C.族庖月更刀 一般,众 抑王兴甲兵 难道 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
D.舍瑟而作 起身 吾何爱一牛 吝惜 大礼不辞小让 谦让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莅中国而抚四夷
C.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之以饥馑 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归纳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端章甫 ②老吾老 ③刑于寡妻
④谨庠序之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阙秦以利晋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道芷阳间行
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②/③⑨/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⑨/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⑨/②④/⑤⑧/⑥⑦
5.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不吾知也 ②为国以礼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夫子之谓也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无礼于晋 ⑧吾属今为之虏矣 ⑨将军战河北
A.①②⑦/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④⑥/②⑦⑨/③⑧/⑤
C.①②⑦/③⑥/④⑤⑧/⑨ D.①③⑧/②⑦⑨/④⑥/⑤
6.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他并不赞同孔子对子路等人的态度。
B.《齐桓晋文之事》一开头,孟子就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这是因为他从儒家主张仁政的观点出发,认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蛮的,不足取的。
C.《庖丁解牛》启示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而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敬慎戒惧。
D.《鸿门宴》情节跌宕:项王大怒、项伯夜访,局势由急趋缓;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平地再起波澜;沛公逃归、张良留谢,去后余波,荡漾无际。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4分)
7.对《红楼梦》1~10回相关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薛蟠仗着自家有钱有势,为了抢夺英莲,竟然让人将冯渊打死。本想公平断案的贾雨村在手下拿出一张“护官符”之后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B.太虚幻境里,宝玉听的《红楼梦》曲中有这样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黛玉。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
D.宝玉身上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
8.对《红楼梦》11~20回相关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贾赦贾政三人连忙以家礼迎见。北静王在轿内对贾政说,想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北静王关心了宝玉的学业,并将腕上的一串念珠赠与宝玉。
B.王熙凤一上任便召集宁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她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对一迟到者,她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总管赖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C.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为讨赏而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宝玉将自己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D.“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是贾元春元宵省亲时,对贾母说的话。她至贾母正室,对着贾母等人跪了下来。元春心中无限苦闷无人可诉,只能泪流不止。
现代文阅读(28分)
非连续性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曾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
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11.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请完成小说《红楼梦》相关的填空题。(3分)
(1)《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下联为“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写的是____________(填人名)。
(3)《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________________的“还泪之说”。
1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雷雨(节选)
曹禺
[四凤端过药碗来。]
鲁四凤 您喝吧。
周繁漪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繁漪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繁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繁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周冲由中门进,穿一套白西装上身。]
周冲 妈,我现在喜欢一个人。
周繁漪 哦!(证实了她的疑惧)哦!……这个女孩子是谁?
周冲她 是世界上最……(看一看繁漪)不,妈,您看您又要笑话我。反正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子。她心地单纯,她懂得活着的快乐,她知道同情,她明白劳动有意义,不是小姐堆里娇生惯养出来的人。
周繁漪 可是你不是喜欢受过教育的人么?她念过书么?
周冲 自然没念过书。这是她,也可说是她唯一的缺点,然而这并不怪她。……但是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
周繁漪 你真是个孩子。
周冲 (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
周繁漪 你父亲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
[四凤由饭厅门入,端了碗普洱茶。]
周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周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周冲 (鼓起勇气)把我的学费拿出一部分送给——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
周朴园 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第 3 页 /共 8 页 第 4 页 /共 8 页
鲁四凤 (看繁漪,不说话)
周繁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给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繁漪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周繁漪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繁漪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繁漪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蘩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蔡,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 (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周萍 (求怒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
[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
周朴园 叫你跪下!
[周萍正向下跪。]
周繁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半晌。]
周朴园 (看表)还有三分钟。(向周冲)你刚才说的事呢?
周萍 (抬头,慢慢地)什么?
周朴园 你说把你的学费分出一部分?——嗯,是怎么样?
周萍 (低声)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
周朴园 真没有什么新鲜的问题啦么?
周萍 (哭声)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妈的话是对的。(跑向饭厅)
文本二:
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酷热会逼走人的理智。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繁漪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也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有火样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节选自曹禺《<雷雨>序》)
1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了?哦?倒了!药还有么?”这一句连用三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明了周朴园的冷酷和专制,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一句,周冲抢断话语,为蘩漪说情,表现了他天真善良、打抱不平的形象。
C.周朴园强逼繁漪喝药,一方面是他对家庭内的叛逆者进行压制和教化,另一方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
D.“喝药”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在周家却最终演变成全面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周家家庭关系的扭曲。
15.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喝药”这一情节中,四凤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她没有鲜明的面目、典型的个性,但在情节发展中却起到重要作用。
B.周朴园向周冲询问“刚才说的事呢”是“喝药”事件的余波,既照应了前文的情节,又暗示了“喝药”事件带来的影响。
C.“周萍望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身体发抖”这一舞台提示,既展现了人物的各有所思,又引出了下文戏剧高潮部分。
D.文中繁漪的相关舞台说明,很好地揭示了繁漪从一开始的痛苦,到无奈接受,最后反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16.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本一中画线语句的潜台词。(4分)
(1)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2分)
(2)我现在没有什么事情啦。(2分)
17.文本二中,曹禺说:“(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请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第 5 页 /共 8 页 第 6 页 /共 8 页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B.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C.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D.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B.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相同,都是依靠的意思。
C.“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为中心内容,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D.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4分)
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
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仡佬②。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仡佬,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
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
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
D.诗歌尾句描写诗人面对困境仍继续前进不停留,表现出他坚定不屈服的态度。
24.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湖时所作,且都处在仕途不顺之时,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 ①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暮春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茶与仙酒,“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 ② 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 ③ 的事。
《葬花吟》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B.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C.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D.她因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2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六、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华今年升入高中,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每学期阅读两至三本名著,完成阅读笔记作业,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郑华觉得阅读名著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对成绩提高也没什么帮助,但是看到有的同学利用网络通过“一分钟了解XXX”等文章快速了解名著内容并完成作业,又很犹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名著阅读”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1)可使足民,以俟君子(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4)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5)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顷
2.C(A.第二个与:亲附;B.间:从小路;D.让:责备)
3.D(A.非常:意外的变故,婚姻:儿女亲家;B.声音:音乐,中国:中原;C.妻子:妻子和儿女,夫人:那个人)
4.D(①③⑨名词作动词/②④形容词作动词/⑤⑧名词作状语/⑥⑦使动用法)
5.B(①④⑥宾语前置句/②⑦⑨状语后置句/③⑧被动句/⑤主谓倒装句)
6.A(无中生有)7.B (“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8.D(D项应该是贾母等人对着元妃跪下来)
9.C(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说法有误。原文是说“《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可知对民族心灵的投射的本质应该是“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只是具体表现。B.“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说法有误。原文是说“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作者并没有说《红楼梦》目前只停留在这一层面。D.“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有误。原文是说“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10.C(C.“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是想要让海外读者喜爱认同,而不是一定就会。)
11.C(C.“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法有误。原文中习近平的话是“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用习主席的话是论证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12.(1)无为有处有还无 (2)探春 (3)绛珠仙草
13.①了解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底蕴;②具备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③反映民族心灵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力。
14.C(“另一面也是对结婚数十年的妻子的关爱”错,没有关爱之情。)
15.D(“从一开始的痛苦,到无奈接受,最后反抗的复杂的变化过程”错误,舞台说明应该很好地揭示了繁漪从痛苦、到反抗、最后无奈接受的变化过程。)
16.(1)这句中的“苦药”含有双重内涵,既是药本身的苦,更是多年来周朴园带给她的精神折磨。(2)既有对父亲的失望,也有自己理想破灭的苦涩,周冲已经明白,将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读书的美好愿望终将落空。
17.①蘩漪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反抗周朴园的专制,在极端的压抑下敢于爆发,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②在周朴园逼迫她喝药这一情节中,她从一开始直言让四凤把药倒了、坦言自己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的宣泄,到后来同意先把药放着的顺忍,再到和周朴园直接对抗,最后面对周萍和周冲的恳求而不得不喝下药的不忍和无奈;③这一切都反映了她内心深处最深的痛苦,最强的渴望,积累着近乎疯狂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
18.D(句意:“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而”,连词,连接“奉太子”和“立之”,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倍王之割”与“使齐奉己”并列关系,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B(B.依靠;于是。两句中“因”的含义不同。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C(C.“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可知,是苏秦替孟尝君去楚国。)
21.(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张;“阙”,使……亏损;“焉”,哪里。)
(2)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请”,请让我;“谒”,拜见;“忠”,支持;“益”,更。)
22.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23.C (C.“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错误。“犹胜杜陵老”仅仅是一种戏谑和苦中作乐,并非“由衷感到高兴”。)
24.两人不同之处:①黄庭坚现在虽处于洞庭湖上,但要继续南行,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行矣勿迟留”,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②张孝祥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沉浸于洞庭美景,内心变得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 25.A(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主语一致,前后主语都是“灵魂”,主语应在关联词之前,可改为: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二是搭配不当,“即使”表假设,更符合句意,这里“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是一种让步假设。可将“何况”改为“即使”。)
26.①多愁善感 ②孤高自许 ③无可奈何 27.①“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都为谐音双关,意为仙茶与仙酒的名字,也意为“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指众多女子悲伤哭泣。②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既指物品,也指红楼十二钗,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