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
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西线战场照片
本课
重点
壹
重要名词
帝国主义、同盟国、协约国、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本单元时间轴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壹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 背景
(1)瓜分世界的狂潮
①原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
②表现:它们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又称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1914年)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 背景
(2)列强矛盾激化:
①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无意将任何人推入阴影,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 ——德国外交部长标洛
国家 1890年 1914年
德国 2.88 11.08
奥匈帝国 1.28 3.66
意大利 1.48 2.82
英国 3.14 7.68
法国 3.74 5.74
俄国 2.9 8.82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 背景
(2)列强矛盾激化:
②表现:
◎一战前欧洲地图(漫画)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 背景
(3)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表现: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俄国
法国
领土争端与殖民地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突尼斯问题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贸易摩擦
三
国
同
盟
三国协约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2 战争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挽救民族危机,促进民族解放
发动战争的借口
◎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引起塞尔维亚人极大愤怒。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2 战争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塞尔维亚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
③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④导火线: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
⑤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⑥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⑦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必然性
可能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
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1 三条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形势图(1914-1918年)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南线:奥军 俄军、塞尔维亚军队
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2 战争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德国进攻法国,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在这场战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皇威廉二世
1914年9月,法、德在西线进行的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持续8天,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以德军失败结束。这标志着德军速决战的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2.2 战争进程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 ①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②意大利在英法的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③德奥军队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①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②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意大利在协约国集团满足其领土要求后,于1915年5月对奥匈帝国宣战,在欧洲战场上增加了第四条战线。保加利亚则在德国满足其对塞尔维亚的领土要求后,于同年9月参加中欧同盟国方面作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2.2 战争进程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
◎索姆河战役中的包扎所
1916年的这两次战役使德国死伤了约85万人,英法约死伤95万人。然而,任何一方向前的推进都未超过7英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
“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地狱”
>25万人
>130万人
2.2 战争进程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德兰海战(绘画)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日德兰海战”
→无限制潜艇战
2.2 战争进程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十月革命
同盟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持久作战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2.2 战争进程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美国征兵宣传海报
叁
一战后的
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4年零3个月
历时
31个国家
参与国家
15亿人
新式武器
飞机、潜水艇
坦克、无线电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11)
参战国家 三十多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
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 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瓦解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争反思——从先进科技到屠杀工具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4)爱好和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体系建立:
①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②缔结条约: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③性质: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 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
A.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B.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C.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D.限制德国军备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E.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21年总算商量出德国的赔偿总数,德国的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 66年还清。
苛刻的条约没有打倒德国,反而激起了复仇心理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平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会议(太平洋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目的
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华盛顿会议的结果
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以及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的成立:
①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讽刺漫画:美国的缺席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的成立:
③评价:
A.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B.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C.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
D.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2)进步性: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3)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4)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②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潜藏矛盾
决策机制的缺陷,国际关系的矛盾,致使战后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本课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