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题 戊戌变法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公车上书、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等基本史实。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通过谭嗣同等人的事迹,感受先进中国人投身救亡图存运动的英勇事迹,激发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 2.通过分析材料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导入:观看视频短片,聆听《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一、公车上书——千名学子拒马关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代表人物 教师:(通过材料介绍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他们的主张) 3.概况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完成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人物、经过、主张/内容、结果、影响、精神的内容。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4.影响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教师:展示各地学会表格及报刊图片强调突出的学会和报刊 教师:展示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及严复的号召,提问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 二、维新变法——敢叫日月换新天 1.背景 教师: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百日维新背景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2.开始标准 教师:请根据教材内容说书百日维新的时间、目的、开始标志。 学生:(讨论、发言) 3.内容 教师:出示百日维新内容表格(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并讨论内容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教师:穿越历史,假如你是(旧官僚/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旧知识分子、接受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新兴实业家)你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学生:(讨论、发言) 4.结果 教师:维新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展示慈禧太后、光绪帝、戊戌六君子的照片材料,简单介绍谭嗣同及其精神——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 5.失败原因 教师: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脱离人民群众。 6.历史意义 教师: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7.启示 教师: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真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