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阔·KY历史工作室出版·侵权必究
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帝国主义的概念,知道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认识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了解一战的主要战场和重大战役及事件
知道战后召开的主要国际会议及内容,认识这些会议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二、教学难点:一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年7月28号——1918年11月11日
2、背景/原因
(1)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对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的含义
A、产生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时代来临
B、基本政策: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政策
C、具体表现: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A、经济上: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老牌的经济强国英、法实力下降,并被后起的美、德超过
B、政治上:一方面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而俄、德、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政体带有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色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希望按照现在实力的强弱重新瓜分世界,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坚决不肯退让
③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三大矛盾
英德矛盾(主要矛盾):争夺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争夺欧陆霸权(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也剑拔弩张;两国历史上的恩怨如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欧洲火药桶)
注·奥匈帝国:1804年拿破仑击败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并迫使其放弃该称号;当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遂将国名改为奥地利帝国;1867年普奥战争,奥地利帝国战败,为防止帝国境内匈牙利独立,便改组为奥匈帝国,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任皇帝;奥匈帝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开放包容;帝国领土面积欧洲第二、人口欧洲第三,是欧洲传统五强之一(仅作了解)
补充知识·其他矛盾:德俄间因不断的贸易摩擦;法意争夺北非突尼斯(仅作了解)
(2)军事上: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并进行扩军竞赛,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补充知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仅作了解)
①1879年德奥签订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集团形成,并以德国为核心
②1892年法俄达成军事协定条约,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初步形成
③1904年英法达成军事协定条约
④1907年英俄达成军事协定条约,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注:英国光荣孤立政策(仅作了解):该政策是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执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英国自身行动的自由,努力保持欧陆大国之间的均势,自己则扮演一个制衡者的角色;但随着三国同盟的出现,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结盟
(3)物质上: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用于军事,再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注:一批新式武器问世,如飞机、飞艇、坦克、潜艇(仅作了解)
(4)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加深了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仇视
(5)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注: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仅作了解)
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注:虽然塞尔维亚所从事的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但不能改变整场战争的性质(仅作了解)
5、战争过程
(1)战争初期(1914年下半年)
①西线(北海—比利时—法国北部—法德边界—瑞士)·决定性战场
A、双方:英法比联军VS德军
B、战况:德军艰难攻陷比利时并逼近法国巴黎,法国元帅霞飞在马恩河战役中领导联军击败德军,导致德军速决战破产,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注·速决战/施里芬计划(仅作了解):其核心是德军在双线作战条件下,速战速决,先击败法国,再击败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②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
A、双方:俄军VS德奥联军
B、战况:俄军一度攻入东普鲁士,但随后撤退;并在加利西亚战役中击败奥军(仅作了解)
③南线(巴尔干半岛)
A、双方:奥匈帝国VS俄军与塞尔维亚
B、战况:奥军三次入侵塞尔维亚,但最后都被击退(仅作了解)
④其它战场
A、日本对德宣战,夺取德属太平洋马里亚纳、马绍尔、加罗林群岛;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青岛);次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在南高加索与俄军,在中东与英军均作战失利(仅作了解)
(2)战略相持阶段(1915年——1916年)
①1915年
A、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注:1915年具体战事(仅作了解):
·东线:德军将进攻重点转向东线并击退俄军,但俄国并未与其单独媾和
·南线: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同盟国军队占领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地区
·海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得加里波利之战胜利,击退了英法联军的海上登陆
B、意大利退出同盟国,转而加入协约国一方
②1916年(关键决战)
A、陆战: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德军与法军进行了凡尔登战役,后又与英法联军进行了索姆河战役,协约国取得战略性胜利,德国开始走下坡路
注: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仅作了解)
·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最惨烈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又称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毒气
·索姆河战役: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B、海战:英德进行了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C、空战:飞机开始大规模投入战场
(3)战略反攻阶段(1917年)
①美国加入协约国
注:美国参战并加入协约国一方的原因(仅作了解)
A、德军在大西洋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损失较大
B、德国相比于英国是美国更为强劲可怕的对手
C、德国欲与墨西哥结成反美同盟,触动了美国根本利益
D、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可最大程度攫取战利品
②以中国为主的一大批中立国纷纷加入协约国
注·中国参战(仅作了解):当时中国主政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用以工代战的方式派遣十几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中国参战原因是为了战后重新取得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主权
③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注·《布列斯特和约》(仅作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权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其实质上是一个不平等合约,是苏俄以土地换和平,以此退出一战;但该条约有利于苏俄政权的巩固;一战德国战败后,该条约作废
(4)第四阶段(1918年):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注:1918年具体战事(仅作了解)
①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动五次攻势,结果损失惨重,战争主动权彻底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②1918年8月,协约国联军在福煦元帅指挥下在西线全面反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
③1918年9月,保加利亚宣布投降
④1918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投降
⑤1918年11月,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和匈牙利,并宣布投降
⑥1918年11月,位于基尔港的德国海军发动起义,德国国内爆发11月革命,并最终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⑦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投降,一战结束
补充知识:同盟国战败的原因(仅作了解)
A、根源:一战为总体战、消耗战,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同盟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海外殖民地面积处于劣势,长期的战争动员和后备力量不及协约国
B、战略失误:德军的速决战低估了对手,导致德军陷入双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C、国际劣势:日、美国、中等国家纷纷加入协约国,而原本的盟友意大利又临阵倒戈
注·一战旷日持久的原因:一战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绵延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防线
6、战争影响
(1)经济上:战争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政治上
①一战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注·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仅作了解):摧毁了四大帝国即沙俄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传统强国英法,壮大了新兴强国美日
②战争并未消除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反而使法德矛盾、美日矛盾更加尖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③一战催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被削弱,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思想上: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4)军事上(仅作了解)
①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②伴随着新式武器的使用,军事理论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军事理论)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背景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最大的变化是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美国力量的迅速膨胀
②具体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胜国各自的争霸计划
注:具体表现(仅作了解)
①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主张自由贸易,企图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外衣下,建立有利于美国的世界新秩序
②英国:一方面根据“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肢解德国,希望利用德国来抗衡法国并制约苏俄;另一方面利用日本的支持与美国在太平洋上争雄;最终的目的是恢复和保持原有的霸权地位
③法国:削弱甚至肢解德国,称霸欧陆,并进一步扩大非洲和中东的殖民地
④意大利:企图占据南斯拉夫、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部分土地,称霸地中海
⑤日本:攫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巩固在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
建立过程
战胜国在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缔结《凡尔赛条约》
战胜国在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缔结《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两次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4、具体内容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①会议主题:对战败国德、奥、匈、土、保的处置问题
②性质: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注·会议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仅作了解)
③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并裁减军备,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补充知识·巴黎和会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仅作了解):战胜国先后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土耳其签订《色弗尔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凡尔赛条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注:《凡尔赛条约》具体内容(仅作了解)
·战争责任问题:德国承担发动大战的罪责
·疆界问题: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交国联代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宽为不设防地带
·殖民地问题: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
·军备问题:德国不得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重型武器,只保留10万陆军
·赔款问题:德国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①会议主题:限制军备尤其是海军;处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关系尤其是美日矛盾
②内容(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
签订《五国条约》:限制英、美、日、法、意等国海军军备
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
注·《五国条约》具体内容(仅作了解):这是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际裁军协议,规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重;美国海军在吨位上取得了和英国皇家海军相等的地位;而日本海军实力发展暂时受限,但日本利用条约漏洞,大力发展航空母舰
(3)国际联盟的建立(简称国联)
①背景:战后人们渴望和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
②建立: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③性质: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④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
⑤局限性
国联本身并无实权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无法有效采取行动制止战争发生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⑥结果(仅作了解):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日后采取绥靖政策更是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最终于1946年解散
注:美国虽是国联的主要倡导者并想借此获得世界的主导权,但最终并未加入国联;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反对,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虽然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其政治和军事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它称霸世界(仅作了解)
5、历史影响
标志着战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战后世界的恢复和发展
促使欧洲和中东出现了一系列新型民族国家,改变了地区局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巨大的国际矛盾,注定该体系不会维持长久和平并走向解体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该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的种子,最终为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所利用,引起了二战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美日争夺亚太霸权
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孤立敌视新生的苏俄政权,另一方面苏俄主张输出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中国五四运动)
当堂练习
1. 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谈道:“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 参加反法同盟 B. 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 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领导权
2.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表明( )
A. 欧洲的历史传统被否认 B. 欧洲民众对原有制度和秩序丧失信心
C. 欧洲人民期待重建欧洲霸权 D. 欧洲人民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4. “这个简单的文件的重要性是双重的。自美国拒绝国联盟约之后,该条约第一次把美国拉进了一个与其他大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的有限体系,并且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这是在评价( )
A. 《四国条约》 B. 《五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联合国家宣言》
5.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
①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英国-格雷)
②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皮洛夫)
③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的休战。(法国-福煦元帅)
④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 (美国-威尔逊)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标准答案:DBBAC
板书设计
一、一战:1914至1918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凡尔登战役
二、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