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0: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氓》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氓》,完成下列各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对一、四两段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说明,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求婚经过:氓诚恳求婚,“我”热情相送。
B.从第一段看,古代青年男女恋爱是讲究媒妁之言的,没有媒人恋爱是不合礼法的。
C.第四段写的是婚后“我”遭遗弃的情况: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
D.第四段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方式,由桑叶变黄引起并比喻氓的变心。
2.阅读第一、四两节,选择有关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
氓 “我”
婚前 (1)“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子涉淇”“匪我愆期”
婚后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三岁食贫”“女也不爽”
评价 当初忠厚老实 婚后违背誓言 当初热情大方 婚后依然如故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篇。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常把这三个部分叫做(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章结构上多采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通常称为(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6.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七哀歌》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乙)《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7.《七哀诗》与《氓》不可能同时被收录于以下哪部著作?( )
A.《古诗菁华集》 B.《风物志大赏》
C.《比兴手法赏析大全》 D.《中华传统文化鉴赏》
8.与《氓》这首诗歌中女子形象最为接近的一位是( )
A.晴雯 B.袭人 C.王熙凤 D.秦可卿
9.《诗经》中“弃妇”的解读由本义向象征义多元引申,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以《七哀诗》为例,加以分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三、情景默写
13.氓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6)《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_______”。
(7)《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8)《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9)《诗经·氓》的开篇刻画了女主人公对氓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她“望复关”时看不到与看到后的神态和动作。
(10)《诗经·氓》中,写氓用车来接女主人公前进行了占卜,“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氓占卜的过程和结果。
(11)《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__”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12)《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 “氓之蚩蚩”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 风 雅 颂 重章叠句 赋 比 兴 六义 4.参考答案: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一句比喻女子年青时容颜娇美润泽(或比喻女子和氓初婚时的幸福。或将两种意思结合在一起)后一句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的能力。
C.“氓家庭贫寒,遭受水灾,‘我’被遗弃”错误,第四段用桑树、淇水起兴,写弃妇婚后多年忍受贫苦生活,没有什么差错,而男人却改变了主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结合表格所给内容可知,三处都是氓的表现。
第一节写氓来求婚,即婚前,相关句子是“氓之蚩蚩”;
第四节为婚后表现,相关句子为“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此处是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手法及含义的能力。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这两组句子都运用了比兴手法,前一句以润泽的桑叶比喻女子年青时容颜娇美润泽,表明女子和氓初婚时的幸福。后一句以沉迷桑葚的斑鸠比喻女子,告诫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5.D 6.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
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并且在文中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氓》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及婚后生活;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有所思》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叙写“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以“秋风肃肃晨风飔”以景物的比兴烘托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
7.B 8.A 9.弃妇与逐臣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弃妇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
以弃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全诗处处从弃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风物”是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可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志”是古代文体一种,也是“记”的意思。《风物志大赏》是记载品鉴各地风俗物品的作品集。
《七哀诗》从弃妇的哀怨着笔,暗寓诗人的遭际,属于古体诗,运用了比兴手法;《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属于古体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两首诗歌内容都与“风物”无关,故不能被收录于《风物志大赏》。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氓》女主人公开始纯洁天真、入世不深、遇到变故后坚强刚毅、冷静理智。
A.晴雯:是个心高气傲的耿直女性,从来不屑于争宠、攀附之类的事情,做人做事向来快言快语、干脆利落。
B.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心地纯良,恪尽职守。
C.王熙凤: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
D.秦可卿: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反映弃妇命运的诗歌。中国的弃妇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弃妇”本义指被丈夫因某种原因所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后来,屈原在骚体逐臣诗《离骚》中“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男女以喻君臣,借弃妇以喻逐臣,则不仅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的象征系统,而且拓展了弃妇诗的指称范围,深化了逐臣诗的意义内涵。
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10.A 11.B 12.D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可见并非“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所有人”错,文本第二段中说的是“大部分人”:“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根据原文第四段“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可见,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故选D。
13.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子无良媒 三岁食贫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躬、悼、将、反、焉哉、淇、隰、泮、爽、贰、晏、涟、筮、咎、鸠、葚、沃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