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试题之我见 素养立意下教学评一体化的 思考与实践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中考试题之我见 素养立意下教学评一体化的 思考与实践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3 21: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素养立意下教学评一体化的
思考与实践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素养 导向 综合性 建立文化自信 培育人
的素养
提高语言运用 实践性 发展思维能力 情境性 培养审美创造
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坚持依标命题。体现课程理念,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要求。
课标观点
坚持科学规范。题目表述简明、规范,材料选取具有典范性和多样性,评分标准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
2022年浙江省中考试卷特点和亮点
以真实问题为逻辑,凸显语言运用
以核心知识为支撑,突出整体学习
以能力迁移为目标,勾连统编教材
注重情感态度考查,发挥育人功能
强调事件中心导向,改变试卷结构
素养化立意:在整体目标中追求综合测试
情境化测试:在真实运用中实现整体迁移
活动化组卷:在实践任务中考查综合素养
结构化思维:在深度学习中整合建构认知
跨领域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综合解决问题
关于命题:不反对项目化、综合性、情境性等命题方式,但不希望形式繁冗、题干繁琐的表达。希望第一场考试别太为难紧张的学生。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希望在试卷中能体现教学的痕迹,至少不要留下“不好好上语文课,只凭刷题就能考好语文”的诟病。
关于中考语文,我的期盼
关于阅卷:希望能体现评分标准的意图,让分层评价落到实处,让语文看得见高分,看得见拉分,彰显语文学科的地位。
关于命题:试卷平顺,既反映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命题指导思想,彰显核心素养,体现课标精神,又不过度追求形式,设置审题障碍。第一场考完,学生脸上有笑,心情愉快。
关于教学评一体化:在试卷中多次反映教材元素,文言文阅读考查《送东阳马生序》,写作选用《老山界》内容作为材料。提醒老师:课文还需好好教。
对2022年舟山卷的评价
关于考分:考出高分,拉开分值,让语文学科也成为中考的拉分学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杭州卷:古诗文阅读“范仲淹”主题阅读,写作关于“采访”的主题
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
A.第一单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
B.第二单元:《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海燕》
(湖州卷文学作品阅读《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中考卷里的“课文”元素
假如长大后的王冕从书客那里买的书中包含了以下作品,你认为王冕可能会喜欢哪一篇?结合你对这篇作品和小说中王冕的认识加以回答。
A.《爱莲说》(周敦颐) B.《饮酒(其五)》(陶渊明) C.《陈涉世家》(司马迁)
(湖州卷古诗文主题阅读《 “书客:职业与意义”主题学习活动》)
嘉兴舟山卷:古诗文阅读材料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舟山卷写作材料《老山界》(节选)
金华卷:写作材料《论语十二章》(节选)
中考卷里的“课文”元素
丽水卷:“山水诗源 综合性活动”“活动三 学习取景”:小组用右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 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 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4 分)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李白《渡荆门送别》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宁波卷:古诗文阅读材料《活板》《野望》《南安军》
温州卷:古诗文“辛弃疾”主题阅读材料(《太常引》《破阵子》《南乡子》)
中考卷里的“课文”元素
衢州卷:文言文阅读第7题:仿照张潮写七件事的句式,续写一件事。提示:你可以从李白、柳宗元、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写作材料《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甲】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舟山卷举例
阅读对象:君子,后生
作者身份:一代儒师,读书人的典范
写作目的:劝人读书
读书观点: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与人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聚焦矛盾:读书与自身的矛盾(心苦身累等)(《与人书》),读书与环境的矛盾(物质、诱惑等)(《送东阳马生序》)
劝读方式:对比先圣,事例服人(《与人书》);现身说法,辞真意诚(《送东阳马生序》)
解决问题: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结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材料价值
1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复书曰 ⑵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⑶媵人持汤沃灌    
15.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2分)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   。
16. [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7.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4分)
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4分)
【教学活动二】朗读:负箧曳屣,行深山老林中(百度百科))负箧曳屣行深山老林中(课文)
【教学活动一】比较: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老林中。
【教学活动三】辨析:足肤皲裂而不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评促教启示
不知?
知?
【教学活动四】视角: 从“媵人”“主人”“同舍生”任选一个人物,从他人的视角译读相应的句子,完成与宋濂“以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对话。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校学生会组织“青春·风华”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将在校广播站播出。请你参与。(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参加比赛。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陆定一《老山界》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毫不动摇抓好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共识下,重读陆定一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这句话,它是否又唤醒了你的某些体验?你有没有获得新的认识?萌发新的创意?养成新的习惯 ……请你根据这两年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比赛,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感想,也可阐述观点。
要求:⑴结合材料,自选题目,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⑶不少于600字。
(舟山卷作文题目)
舟山卷举例
关联教材,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舟山卷命题再次提醒一线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如果学生不熟悉课文,就会对材料中“翻山”一词的特定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
以评促教案例
走在峭壁上
睡在尺道上
半夜被冻醒
肚空力疲乏
敌机猛进攻
炊具拿不出
笑声乐哈哈
酣然甜入梦
围火听天籁
勇气来补足
幽默来反击
用具来凑合
超常表现
困难
对付困难的办法:用不怕抗害怕
我们生怕……
不怕牺牲,敢与天地斗、强敌斗
敬畏百姓,爱护同伴
伟大的长征精神
语文课完全可以可以让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原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学启示
以温州卷为例,2022年温州卷的命题指向素养立意方向。温州卷的素养立意,首先表现在材料的文化主题,从身边的稻米文化、到黄河的民族精神、到古代的隐逸志趣、到辛词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弥布整份试卷。其次表现为凸显考查思维能力。试卷中第一板块“‘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板块“借助‘预学笔记’学习散文活动”,第四板块“制作辑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活动”,都以任务情境为载体,以结构化知识为架构,最后探究问题结论。如第5题,探究筹备内容是否达成展览会目的;第10题,探究“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第11题,探究辛弃疾词风特色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这几个核心问题都是在前面的题目作为助读支架的前提下,以结构化知识呈现,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性学习。可以说,整份试卷呈现鲜明的文化主题和较强的思维导向,体现了新课标素养立意的方向。
金题点评
温州卷
温州卷“探究辛词豪放风格”题组,对课内已学辛弃疾作品做了一次完整的梳理,使学生对作者与作品形成整体认知,探究高思维含量的问题。该题组基于学生较为充分的古诗文学习为基础,在相对高位的学习任务引领下,联结各项知识,综合迁移运用,对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契合当前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合教学思想,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权威点评
温州卷“探究辛词豪放风格”题组,以“探究辛弃疾豪放风格特色”为驱动任务,以“集录”方式,将课内外辛弃疾的多个作品与生平关键节点打通重构,形成一个学习单元。阅读材料和完成考查任务形成了富有逻辑的探究过程,学生经历识记、理解、分析、归纳、评价等思维活动,对辛词豪放风格特色形成深度认识。在这结构化的思维过程中,学生深度参与语料研读、词人形象分析、辛词特色的理解,进而围绕词人“人生经历”与词作“豪放风格”自主建构有意义的个性化结论。这种结构化的学习与考查,有赖于大概念的统摄,有赖于考查内容与考查方式的双重综合,吻合“从碎片化、点状化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的命题改革方向。
权威点评
对教材中多次选入作品的诗人,我们可以进行结构化整合阅读探究。如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鲁迅等;
以评促教启示
对教材中多次被写作的对象,我们可以创造大单元主题阅读探究。如黄河、土地、战争、乡情等;
我们还可以以文体为系列,整合课文对各文体基本知识进行序列复习。
语文课程改革提倡高阶思维,针对的是“碎片化”倾向,代之以“情境化思维”和“结构性学习”。超越单篇文本,扩展思维空间,需要比单篇教学更为广博的学养,更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至于深入文本,则需要精细的分析能力。从严格意义上说,二者就是研究能力,这对习惯于碎片化操作性模式的教师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局限于单篇经典教学,可能导致碎片化,缺乏广泛学养准备;概括和分析能力不足,则可能导致高阶思维落空。
(孙绍振)
专家意见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于736年,七下)
杜甫诗歌结构化学习案例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于757年,八上)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写于759年春,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于761年,八下)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于759年秋 九上
1.关于意象和情感:有人说,杜甫的诗歌中浸透着“泪”和“悲”,请你结合这几首诗加以探究。(举例)
结构化探究路径
2.关于诗句和主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写杜甫的理想,请你探究作者寄寓在两个理想中的情感是否相同,请你结合这五首诗歌内容加以探究。(举例)
3.关于诗风与人生。“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风的基本评价, “沉郁”主要指诗歌感情深沉,内容蕴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请你从初中阶段所学的中选择一首,具体赏析杜甫的诗歌是怎样反映“沉郁顿挫”之风格。(举例)
同学:宣传组制作的海报将“种”“秋”“稠”“稚”“称”“秽”六个禾字旁的字设计成背景,与“米”呼应,真有创意!
我:还真是这样。这几个字中,“ ⑴ ”本义是指幼禾,“秋”为庄稼成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米的“成长记”啊。但像“ ⑵ ”这个字有点不雅,作为背景不太合适吧?
同学:有道理。那换成什么字好呢?
我:可不可以换成“ ⑶ ”?它和“稠”正好是一对反义词。或者换成像“季”“ ⑷ ”这些上下结构的字也可以。
1.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参与讨论。(4分)
关于综合性学习 好题展示
◎设计海报
2.编辑组准备将“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制作成系列展板。请从下面两个阶段中任选一个,借助资料 一,以“稻穗”的口吻撰写介绍词。(80字左右)(4分)
◎制作展板
1.该题组以综合性学习为大情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命制了五个富有逻辑关联的集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试题,考查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积累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
2.第5题作为一道压轴题,命题者在综合所有材料和前四题命题情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设计“筹备内容能否达成展览目的”这样一道探究题,从“效果” 的角度对前面的四道题进行复盘和整合,体现结构化学习过程,检测高阶思维能力。
◎确定标语
3.策划组准备为世界区挑选宣传标语,你会推荐下面哪一条?根据“筹备说明”和资料二,简述理由。(4分)
A.一片田,一个国家,一种凝聚力。 B.五洲四海一粒米,稻作文化万里传。
◎邀请嘉宾
4.外联组准备邀请家长参加体验区的亲子活动,跟着米塑传承人体验米塑工艺。根据要求,借助资料,代表班级给家长写一封邀请函。(10分)
要求:⑴说明活动的背景、意义等相关信息;⑵120字左右;⑶不得出现人名、校名。
◎预估效果
5.以上筹备的内容能否达成展览会目的?根据“筹备说明”,借助资料,发表你的看法。(5分)
这道题巧妙利用海报考查汉字的相关知识。有考查形声字字义的,“稚”和“秽”;有考查反义词词义的,“稀”和“稠”;有考查汉字结构形式的,如“香”“秀”等;有考查词的感彩的,如“秽”与“香”等。这道题改革了“根据拼音写汉字”的传统命题方式,在一道题目中考查汉字的诸多知识,形成结构化认知,探究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同学:宣传组制作的海报将“种”“秋”“稠”“稚”“称”“秽”六个禾字旁的字设计成背景,与“米”呼应,真有创意!
我:还真是这样。这几个字中,“ ⑴ ”本义是指幼禾,“秋”为庄稼成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米的“成长记”啊。但像“ ⑵ ”这个字有点不雅,作为背景不太合适吧?
同学:有道理。那换成什么字好呢?
我:可不可以换成“ ⑶ ”?它和“稠”正好是一对反义词。或者换成像“季”“ ⑷ ”这些上下结构的字也可以。
1.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参与讨论。(4分)
【写作·表达自己】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60 分)
来自热线 88643111:越城区孙端街道的上亭路上有棵香樟树,因树干大幅度弯曲,呈“歪脖子”状。“这棵行道树造成的伤害可不少,一些司机停车时,没有留意到它,结果车尾撞上‘歪脖子’。”近日,上亭路上的一些商家打来电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处理这棵行道树,别让车主再“中招”。记者随后采访了各方人士。在路边开店 20 多年、看着香樟树长大的谈师傅表示,希望移走这棵树保留车位;附近的卢师傅在树上挂了塑料袋,写了“小心停车”;街道办接到市民反映后,采取了临时警示措施并研究后续处理方案;园林专家表示,如果用扶正的方法,树木会面临死亡风险;…… (《绍兴晚报·热线通》2022.5.16)
任务一:以“热线通”内容为素材,结合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立足现在,也可回望过去,亦可设想未来;可用树的视角,也可用谈师傅等人的视角,亦可用其它视角。
任务二:这棵树的境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⑴ 任选其一写作;⑵ 题目自拟;⑶ 不少于 600 字;⑷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 2022年绍兴卷作文题目)
命题依据
本题采用情境任务型写作形式,通过呈现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上亭路上的一棵香樟树的真实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进而思考与分析社会现象,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绍兴晚报·热线通》2022 年 5 月 16 日的内容源自生活实际,分两个写作任务。两个任务各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任务指向明确、具体。根据任务表达的需要,需确立不同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写作内容。在清晰的要求和明确的指向下,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的感知和思考,评析和表达。关联教材写作七上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第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发挥联想与想象;七下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八下第六单元:学写故事;九上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第三单元:议论要言之有据;第五单元: 论证要合理;九下第二单元:审题立意;第三单元:布局谋篇;第六单元:有创意地表达。
命题依据
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
课标 命题建议
问题或任务设定要关注探究结果的合理性,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写作·表达自己】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60 分)
来自热线 88643111:越城区孙端街道的上亭路上有棵香樟树,因树干大幅度弯曲,呈“歪脖子”状。“这棵行道树造成的伤害可不少,一些司机停车时,没有留意到它,结果车尾撞上‘歪脖子’。”近日,上亭路上的一些商家打来电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处理这棵行道树,别让车主再“中招”。记者随后采访了各方人士。在路边开店 20 多年、看着香樟树长大的谈师傅表示,希望移走这棵树保留车位;附近的卢师傅在树上挂了塑料袋,写了“小心停车”;街道办接到市民反映后,采取了临时警示措施并研究后续处理方案;园林专家表示,如果用扶正的方法,树木会面临死亡风险;…… (《绍兴晚报·热线通》2022.5.16)
任务一:以“热线通”内容为素材,结合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立足现在,也可回望过去,亦可设想未来;可用树的视角,也可用谈师傅等人的视角,亦可用其它视角。
联想原则一:因果联想。果:歪脖子树;因:为什么会成为一棵歪脖子树。
联想原则三:对比原则。原物:歪脖子香樟树;对比物:挺拔的香樟树、梧桐树,笔直的水杉等。
……
联想原则二:接近原则。原物:歪脖子香樟树;接近物:歪脖子柳树、槐树等。
联想原则四:相似原则。原物:歪脖子香樟树;相似物:歪才。
【写作·表达自己】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60 分)
来自热线 88643111:越城区孙端街道的上亭路上有棵香樟树,因树干大幅度弯曲,呈“歪脖子”状。“这棵行道树造成的伤害可不少,一些司机停车时,没有留意到它,结果车尾撞上‘歪脖子’。”近日,上亭路上的一些商家打来电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处理这棵行道树,别让车主再“中招”。记者随后采访了各方人士。在路边开店 20 多年、看着香樟树长大的谈师傅表示,希望移走这棵树保留车位;附近的卢师傅在树上挂了塑料袋,写了“小心停车”;街道办接到市民反映后,采取了临时警示措施并研究后续处理方案;园林专家表示,如果用扶正的方法,树木会面临死亡风险;…… (《绍兴晚报·热线通》2022.5.16) 任任务二:这棵树的境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
保护自然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
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
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取与舍的的矛盾冲突
管理粗放与考虑细致的矛盾冲突
环境与个性的矛盾冲突
机会与风险的矛盾冲突
……
命题举例(宁波卷)
19.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个写作任务,按要求写作。(60分)
常常有这样的情境——
太吵了……静一点。
太闹了……静一点。
太烦了……静一点。
【任务一】 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写作标准: ☆侧重写实:⑴紧扣“静一点”合理选材,中心明确,价值观正确;⑵写清楚事情的过程,细节真实,详略得当;⑶思路清晰,语言连贯。 ☆侧重虚构:根据题目“静一点”构思,写清楚人物的困境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冲突,人物采取什么行动面对冲突,结局是什么。 【任务二】
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写作标准:
⑴围绕“静一点”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
⑵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
⑶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
⑷如果写演讲稿,还要做到:心中有听众。
要求:⑴按照写作标准写作;⑵文章不少于500字;⑶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⑷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对“静一点”这个关键词的内涵探究,反映时代和生活的声音。可以指向社会,可以指向环境,也可以指向个人的内心。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大量写“静”的句子或篇章。
以评促教启示
指向内心的“静”——“宁静以致远”(《诫子书》)“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精神的小屋里要安放我们自身”(《精神的三间小屋》)
指向环境的“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美丽的颜色》))
指向社会的“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 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回忆鲁迅先生》))
希望大家都静一静,好好想一想,理一理,备一备,向总复习要效率。
我的建议和祝福
建议大家都重视学习课标、梳理教材、研究命题,做有效的练习、写有用的作文。
三年磨一剑,祝愿大家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