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0:4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川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共7页,22题,共15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降,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一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马敏《中国文化教程》)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须客体认可。所以,儒家除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须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就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上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须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接纳域外文明。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释三家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是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造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产生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点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应摄取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雷雨(节选)[注]
曹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 你还不上楼去睡。
周蘩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一你 们这是做什么
周蘩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周蘩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
周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周蘩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 (低头)啊!天!
周蘩漪 (惊愕地)侍萍 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周蘩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蘩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周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愧恨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地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风同母,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鲁四凤 (向母痛苦地)哦,妈!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
周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烟)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混乱的)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烟)
周繁漪 (笑向周萍,悔恨的)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萍 (怪笑,向朴园)父亲! (怪笑,向鲁妈)母亲! (看四凤,指她)你——
鲁四凤 (与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 (由中门跑下)
[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周蘩漪 (急喊)四凤! 四凤! (转向周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周冲由中门跑下,喊四凤。
周朴园 (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 (突然)爸,你不该生我! (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周冲狂呼四凤,过后周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 (同时叫)四凤,你怎么啦!
周繁漪 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仆人 (喘)老爷!
周朴园 快说,怎么啦
仆人 (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 (急)二少爷呢
仆人 也....也死了。
周朴园 (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 四凤碰着那条走 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中电死了。
周朴园 (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不能够!
[朴园与仆人跑下。周萍由饭厅出,颜色惨白,但是神气沉静地。他走到那张放大海的手枪的桌子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微颤抖,慢慢走进右边书房。
外面人声嘈杂,哭声,叫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年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
鲁妈一声不响的立在台中。
老仆 (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
鲁侍萍 (无神的)我哭不出来!
老仆 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
鲁侍萍 不,我想静一静。(呆立)
[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蘩漪,蘩漪不知是在哭在笑]
周蘩漪 (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 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 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
周朴园 (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 上)蘩漪,进来!我的手的发木,你也别看了。
周繁漪 (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的这样惨?
周朴园 (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
周繁漪 (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
(第四幕内容梗概:侍萍和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坦白,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苦苦哀求母亲答应让周萍带她走。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
(节选自《雷雨》第四幕)
5.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你还不上楼去睡”疑问中含有命令语气,表面上关心蘩漪,实际上表达了对她的不满,体现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
B.周朴园承认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后,侍萍接连否认,因为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和周朴园的关系,更不愿让儿女陷入乱伦的悔恨中。
C.虽然周朴园的态度由沉痛到严厉再到郑重、暴怒,但周萍始终不愿认侍萍这个生母,是因为接受不了他和四凤是亲兄妹的现实。
D.侍萍面对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及周萍反应异常的境况时,展现出的“发呆”“哭不出来”等言行举止,体现出她的麻木与悔恨。
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这一处舞台说明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暗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戏剧台词有强烈的动作性,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蘩漪让周朴园认亲的台词使矛盾趋向尖锐,也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
C.课文部分写周朴园一开始拒绝侍萍见周萍,选文又写他逼周萍认母,两处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既冷酷无情又良知未泯的复杂形象。
D.巧合是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段,比如蘩漪说“跟这个妈叩头”中的“妈”是岳母的意思,她并不知道侍萍恰好是周萍的生母。
请结合选文内容和课文内容,选取一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他(她)的形象认识。(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9..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C.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求神拜佛的处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领国来增加晋国的实力并削弱自己。
C.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公许诺,愿臣服秦国,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2.请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并找出一个主要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是北宋画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 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态,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①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营造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②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喻 拟人 夸张 B.排比 引用 对比
C.比喻 引用 对比 D.对偶 双关 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真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阅读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中的一段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5个字以内) (5分)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以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们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月考答案
1.B A.“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错误,原文为“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C.“也没有古人的诚信”错误,原文为“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D.“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错误,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
2.B “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主流”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3.C C项是典型的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的特点不符。
4.答案 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接着从本质和认识论的历史两个方面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解析 材料二共四段,答题时,要仔细分析每一段的内容,重点把握一些总结性的句子,然后寻找四段之间的联系。前两段先点明儒家的学理错误,说明这种错误导致的学风与现代性格格不入;接着介绍现代性的特点,即凸显客观性认证。第三段从本质上分析为什么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第四段先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阶段,得出“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的结论;然后将现代年轻人与古人作对比,分析自命无证的错误。第三、四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5-7题在教师导学案105页
D
B
任意选一人物形象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C
D
C
(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后,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他贪求的土地呢?
越过晋国把遥远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
人物形象人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14.(6分)答案: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并且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做出了高度评价。
1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6.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到甚微。
18.C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是比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引用,“前者……后者……”是对比。
19.答案 ①原文用二字词语罗列出西湖中的景象,简约又有意境。②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含蓄而淡雅。③原文更能展现出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令人神往。
解析 原文和改写后的句子差别比较大,原文有一组二字词语,有比喻的修辞,改写后的句子则没有,这样就削弱了文段的意境。原文能够充分展现西湖的美,改写后的句子则减弱了这种表现力。
20.答案 ①未必多么感兴趣 ②接近于无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语句可知,此处内容要突出“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浓丽景色”的态度。②处填写的语句应参考分号前的“一览无余”,并与之形成对比。
答案 ①有古老长远的历史(或: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②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③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