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4 09:49:38

文档简介

答案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0 DBAAC DABAA 15-20 CBABB CAACB
21-30CDBBA ADBA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5分,32题15,共40分)
31.(1)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传教士的传播。
(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儒家思想传人西方,影响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32.[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交融而形成的。
阐述:随着春秋战国以来“蛮”“夷”“戎”“狄”的融入,华夏族发展成了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五胡”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辽金元明清时期,随着契丹、蒙古、满洲等族的渐次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形成统一的整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过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在与众多民族长期交融、相互汲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3..南宋临济宗禅师宗杲认为:“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忠义孝道以及治人安国之术与佛教的宗旨并不矛盾。材料说明( )
A.儒、道、佛逐渐融合 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
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 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
4.明末士人朱宗元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当时( )
A.天朝上国观念走向崩溃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C.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 D.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
5.下表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观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6. 甘肃敦煌出土了一些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这些佛经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7.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8.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9.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10.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11.下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景。此图可用于研究
A.古希腊文明的起源 B.罗马文化的繁荣
C.古希腊文化在古罗马的传承 D.柏拉图对几何学的贡献
1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3.拿破仑战争后,在欧洲各地强迫推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 B.摧毁了封建制度
C.传承了欧洲法律传统 D.违背了人民意愿
14.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
A.《源氏物语》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15 .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文明享誉中外,其中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明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入侵
C.内乱分裂 D.政治腐败
16.公元前20世纪,古印欧人迁往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与当地居民融合后形成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中期,赫梯的统治者哈图西里--世建立赫梯古王国,开始对周边部族和国家进行征服,最终建立了赫梯帝国。赫梯帝国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A.赫梯人拥有先进的铁兵器 B.城邦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C.马及马拉战车的广泛使用 D.各种族之间的团结协作
17.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xī)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动,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晋书·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徒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19.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单位:%)情況,据此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2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21.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
A.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C.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D.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22.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 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
23.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24.《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5.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战乱频
26.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7.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史事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B.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推动资本流动
29.对下面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A.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30.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了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5分,32题15,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 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9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1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