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悬念和伏笔
【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悬念和伏笔的概念。
2. 能够结合所学课文,分析悬念、伏笔的铺设方法。
3. 能够在叙述故事中合理运用悬念、伏笔。
【教学重点】
了解悬念和伏笔,分析其作用。
叙述故事中合理运用悬念、伏笔。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听故事《敲门声》,感受悬念的精彩。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二、了解悬念和伏笔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驿路梨花》的课后思考探究二: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第六单元《带上她的眼睛》课后阅读提示中都有提及。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次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归纳小结:悬念、伏笔,与文章的构思,与故事的情节,还跟读者的阅读心理有关。
二、理解悬念和伏笔
(一)悬念
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现代汉语词典》 作者在文中预先设置的能引起读者兴味、关切、焦虑并急于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是叙事的重要技法之一。——《写作技法词典》
小结:一个是对读者而言的,一个是对于创作者而言。简单一点说,悬念,就是作者卖关子,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让读者产生期待、甚至焦虑的心理。
结合《驿路梨花》《带上她的眼睛》体会悬念的作用,分析并小结悬念设置的方法:提出问题、制造误会、省略情节等。
(二)伏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七下语文作业本
小结:伏笔就是隐藏在文中的一笔,看似是无关紧要,读完后,才体会到提示和暗示的用意。
结合《带上她的眼睛》,体会伏笔的作用,分析并小结伏笔设置的方法:细节描写,反复等。
(三)比较
大致含义 情节作用 读者反应 设置方法
悬念 抛出问题 延缓回答 一波三折 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恍然大悟。 制造误会冲突 突显反常情节
伏笔 看似闲笔 实则有意 前后照应 哦,原来这里就有暗示!豁然开朗。 关键细节 着墨不多 反复出现
三、运用悬念和伏笔(课后作业)
(一)征稿要求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本学期开始,校刊《峙山草》增设“身边的故事”栏目。倡导同学们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要求征稿内容能够反映生活,传递正能量,塑造真形象。
你可以自拟题目,也可以从所给的两个题目《老师突然来家访了》《讲台上的那束花》中选择一个,来编写故事。故事中要有悬念,有伏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评价投稿
故事写完后,根据评价量规,互相评价。推选出好的故事,投稿到邮箱xiaoshanshb2022@。
星级 标准
☆☆ .有悬念、有伏笔
☆☆☆ .悬念不荒诞、伏笔不突兀
☆☆☆☆ .悬念、伏笔使情节起伏、前后照应,吸引读者
☆☆☆☆☆ .悬念、伏笔能够为文章的主旨服务
四、小结
同学们,阅读中,关注悬念和伏笔,就会有预料之中的成就感,预料之外的惊喜感。写作中,用好悬念和伏笔,既能使情节更加丰富,也能让读者更有期待。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