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 闻一多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臧克家参加高考 闻一多破格录取
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因他投笔从戎,去武汉参加大革命了,高中数学几乎没有学,以至于高考数学得了个零分。可是,他的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主考老师闻一多的赏识。评分极严的闻先生,给这三句杂感打了高分,并破格录取了他。这正如臧克家所说:“闻先生从三句杂感中发现了我,欣赏了我,给了我全体考生里国文的最高分——98分,使我这个数学吃了鸭蛋的考生被青大录取了。”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qiào
mí
wù
jiào
qiè
lì
hè
jiǒng
yá
hán
kuī
jiǒng
piǎo
dié
dǒu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读一读,写一写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词语积累: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 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想一想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3.
两个部分:
你回答正确了吗?
学者——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围绕学者的闻一多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目的是什么?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学者——闻一多
形象?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起过渡作用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两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承上,“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启下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些关联词,“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
革命者——闻一多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是一个大义凛然、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革命家。
革命者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目的是什么?
形象?
总结: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于“学者的方面”,则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三本书
(学者)
三件事
(革命家)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选材--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找一找,圈点勾画
文章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体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飘。
语言生动形象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钻探”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研究古代典籍的感人形象,比喻的运用更是把客观的介绍变为热情的赞美了。
②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③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①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看似记叙,却饱含深情,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
语言富于感情
②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看似描写,但也包含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大无畏精神的颂扬、敬仰之情。
①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语言富于音乐美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用对句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炼,增加语言的味道。
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因为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名人赞颂闻一多先生
“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为民主 为和平 为大众 成仁取义
反独裁 反内战 反特务 虽死犹生
——周恩来 邓颖超
吐肺腑之言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也心潮激荡,请说说你受到了哪些启迪,有哪些感悟。也可以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