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3.北宋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若放在同一政治文化的框架之内,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中的可取之处。这一现象
A.受益于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B.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兼容特征
C.说明儒学思想体系较混乱
D.表明经世致用思潮开始兴起
4.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5.在中世纪的天主教看来,灵魂获得拯救的最好方法就是躲到修道院中,做一名修士或修女,潜心修道。宗教改革以后,新教主张信徒不须去修道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刻苦耐劳,同样能获得灵魂上的拯救。这种宗教精神的变化
A.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B.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C.破除了禁欲主义的束缚 D.促进西欧摆脱专制王权的统治
6.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 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 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7.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指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他们
A.全盘否定孔子言论 B.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C.宣传进化论的观点 D.积极进行思想启蒙
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性抗的……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此论断
A.提出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
B.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相对正确的
C.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这反映出邓小平主张
A.从不同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 B.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C.在民主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使中国摆脱右倾思想的束缚
10.电视中有很多卡酒片和故事片,这些电视节目通常强调以下行为特质接受规律、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自律抗拒诱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孝顺父母、爱护弱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电视
A.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B.助推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C.成为全球生活方式的载体 D.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1.乔治一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王,他不是英国人,54岁才因血缘关系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不会说英语,成为英国国王后,仍不愿学习英语。语言障碍使他对国事漠不关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这个“奇迹”的意义在于
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B.避免了中央集权制的弊端
C.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D.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12.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统计,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1798年至1990年有218次军事干预行动,而自1991年至2022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这反映了
A.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矛盾依然尖锐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丧失殆尽
C.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 D.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13.民族观在中国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
——摘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
——摘编自王延中、周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基本内容。(6分)
(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侧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民族政策的意义。(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下是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哈佛中国史》(全六卷)的分卷书目:(12分)
卷目 书名
第一卷
第二卷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第三卷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第四卷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第五卷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第六卷
根据其他卷目的名称,补充第一卷或第六卷卷目书名,并说明理由,并为该分卷写一个内容简介。(要求:名称合理,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
——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9分)泸县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A 6.D 7.D 8.B 9.B 10.A 11.C 12.C
13.(1)内容:夷夏有别,夏尊夷卑:以是否接受华夏文化作为划分夷夏的标准。
(2)新内涵: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产生现代国家观念。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民国,巩固新政权的需要;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3)变化:从侧重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并重,再到侧重于思想观念建设。
意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示例一第一卷书名: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理由和简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孕育出早期中华帝国。政治上,秦朝统一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秦汉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早期中华帝国的基础。
示例二第六卷书名: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理由和简介: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阶段。清朝时期,加强了对内陆和边疆地区的统治,国家版图辽阔,极大地巩固了封建政权。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清朝时期农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大量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但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帝国被迫艰难地向近代转型。综上所述,大清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专制统治极大加强,是中华帝国的最后阶段。
15.(1)主要思想:去除浮收;裁减摊捐;裁革陋规;平均赋税。
(2)原因:克服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或缓和阶级矛盾);吏治腐败;原有税收制度不合理;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影响;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左宗棠的个人原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