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3 21: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本部分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如下: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演示实验或者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景观。
综合思维:结合长江沿江景观图、示意图、演示实验和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欣赏风光秀丽的地貌景观的同时,注意开发利用时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与多媒体演示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以沿河研学旅行为主线,主要介绍了河流山区V型河谷、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曲和牛轭湖)和三角洲地貌的分布、特点和聚落分布的原因,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山区V型河谷、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曲和牛轭湖)和三角洲地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山区V型河谷、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曲和牛轭湖)和三角洲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教具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新课导入 探究“长江沿岸的河流地貌”的研学之旅,设问创设情境。 通过欣赏图片,观看思考: 沿江地貌是什么?特征呢? 创设地理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进入正题。
活动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河流地貌有哪些? 2、其分布和特征? 学生通过学案及教材阅读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回答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沿学旅行第一站 虎跳峡 1.山区V型谷 引导学生完成 探究问题一:观察并描述图片所示地貌形态,并分析为何此处有村庄和农田分布? 1.山区V型谷 观察思考: 特点:河谷呈“V”形,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有巨大石块和卵石 原因:山区落差大,水流急,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 以沿河旅行的形式开启第一站,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说明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让学生直观看到冲积扇的形成,易理解,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站 雅砻江边某山口 2.冲积扇(出山口) 探究问题二:观察并描述图片所示地貌形态,并分析为何此处有村庄和农田分布? 特点:呈扇形、有一定坡度、扇底指向山口,扇底到扇缘厚度越来越小,有村庄和农田 原因:河流出山口处,坡度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因土层较厚,水源充足,被开垦成农田和村庄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示意图、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第三站 江汉平原(中游) 3.槽型谷和冲积平原 探究问题三:观察河谷和两岸地貌形态,并分析此处聚落集中的原因? 学生理解,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原因: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土壤肥沃,便于灌溉,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聚落集中分布区。 自然过渡进入沿河旅行第二站 这部分内容偏难,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剖面图和景观图来辅助讲解。 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体现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4、河曲和牛轭湖 牛轭湖的形成 动画演示 真实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加强理解。突出重点。
第四站 5.三角洲(河口) 指导同学们观看图片和教材文字 探究问题四:描述长江入海口处地貌形态,并分析它从未停止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近似三角形,河道宽阔多分汊,地势低平,物质颗粒由河口向海洋变细(与冲积扇类似) 原因: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新的土地。 知识拓展:形态多样的三角洲 鸟嘴状、扇形、鸟趾状 区域认知: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视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研学报告3分钟 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 总结回顾,梳理小结
当堂达标 4分钟 凹凸岸哪里适合建港口? 检验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山区V型谷
类型 冲积扇 冲积平原(河曲和牛轭湖) 分布、形成过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