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
《孙权劝学》《卖油翁》《〈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
本文记叙了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的过程,表明只要刻苦治学,必会有所长进。
1. 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本书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诗》《_____》《____ 》《春秋》等书。
【答案】
(1)《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详解】这是有关对文学名著和作家作品的考查。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里学生应掌握“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有关常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言多务( ) 治经为博士邪( ) 涉猎( )
孤岂欲( ) 拜蒙母遂( ) 孰若( )
【答案】 qīnɡ yé shè liè qǐ suì shú
【解析】 注意“邪”“涉”“遂”。
3.指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答案】A
【详解】A.正确的停顿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故选A。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儒家经典)
C.及鲁肃过寻阳(才)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答案】C
【详解】及:到,等到。故选C。
5.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A.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蒙乃始就学/一蹴而就 D. 蒙辞以军中多务/公务繁忙
【答案】D
【详解】
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一蹴而就(动词,完成)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公务繁忙(事物)
6.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是( )A.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 及鲁肃过寻阳
【答案】D
【详解】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及鲁肃过寻阳(古今义是到,等到)
7.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现代义。
【答案】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详解】
根据“卿今者才路,非复吴下阿蒙”可得:吴下阿蒙。意为: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根据“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得: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意为:人在一段时间里有极大的进步,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
(1)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2)重点词: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
9. 按要求默写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答案】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乃始就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详解】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根据设计的具体语境恰当默写填空。注意避免错别字,如“涂”不要误写为“途”,“卿”不要误写为“聊”。
10.在写吕蒙对待孙权的劝说时,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描写方式。
根据文中“蒙乃始就学”可以看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之后已经开始学习了,在这里使用了正面描写,直接点出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诫;根据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吕蒙如今的才能谋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吕蒙的长进,而是通过鲁肃对吕蒙的称赞表现出吕蒙学习成效十分显著,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因此文章中使用了正侧面相结合描写方式。
11.请简要概括文中三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
孙权:关爱部下并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吕蒙:坦诚豪爽,乐于接受劝告。鲁肃:敬才爱才。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孙权: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以看出他语气坚决但又可见厚望,可以看出他关爱部下并严格要求;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以看出他勤奋刻苦,喜爱读书;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可以看出,他降低目标,从自身实例出发进行劝说,是一个善于劝学、劝说的人;
吕蒙:从“蒙辞以军中多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直言不讳,在面对孙权的劝说时、面对鲁肃的夸赞时,都是坦率豪爽的;从“蒙乃始就学”可以看出,吕蒙知错能改,善于接受劝告。
鲁肃: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能够看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12.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学习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解析】
考查阅读启示。从吕蒙的变化看,原来是吴下阿蒙,现在他的才干和谋略让鲁肃惊叹,可知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吕蒙虽然原来学识少,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了才干,有了惊人的进步,可知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获;再次,吕蒙因为听从了孙劝的劝告,最后学有所成,说明一个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合理的规劝。
13.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主旨和写作目的的角度分析作答。
语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写出了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惊人长进,令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正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之人。文章这样安排,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吕蒙因学习,他的才能和谋略有了惊人长进,从而突出了主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4.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答案】
①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以“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②交代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打消吕蒙畏难的心理,以理服人。③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以事服人。整个劝说过程言辞恳切,循循善诱。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解析】
此题要考虑到文章的表现的中心事件。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学,所以只直接写出了孙权的劝说之词。“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真实是拒绝的,因此文章把吕蒙的推脱之辞一笔带过。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号________,晚号________。北宋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__之一。
【答案】
醉翁 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史学 诗人 唐宋八大家
【详解】考查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积累的习惯,且书写时不要写错字。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善射(shàn) 自矜(jīn) 家圃(pǔ)
B.睨之(lì) 发矢(shǐ) 颔之(hán)
C.忿然(fèn) 酌油(zhuó) 覆其口(fù)
D.杓(sháo) 沥之(lì) 遣之(qiǎn)
【答案】B
【详解】B.睨之(lì)——nì,颔之(hán)——hàn。故选B。
3. 下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尔/安敢/轻吾射! D.康肃/笑而遣之。
【答案】B
【详解】B项正确停顿应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擅长射箭) 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担子) 以我酌油知之(凭、靠)
C.尔安敢轻吾射(轻视我的射箭) 徐以杓酌油沥之(姓徐的人)
D.康肃笑而遣之(让他走) 康肃忿然曰(气愤的样子)
【答案】C
【详解】C.“轻吾射”在句中的意思是“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徐”在句中的意思是“慢慢地”。故选C。
5.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C.睨之久而不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答案】A
【详解】A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射箭箭法:C离开距离:D.自己从:故选A。
6.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答案】
(1)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2)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发:射,射箭:但,只、不过;颔,点头。
(2)无他:没有别的(奥妙);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7.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卖油翁》中,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
(2)《卖油翁》中,表现陈康肃的傲慢无礼的向子是:
(3)《卖油翁》中,表现卖油翁技高一筹的语句是:
【答案】
(1)无他,但手熟尔。
(2)“汝亦知谢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详解】(1)“无他,但手熟尔意为: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这句话点明了卖油翁技术高超的原因,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为:你也知道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精湛吗?“尔安敢轻吾射!意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这两句话言语据傲,表现了陈康肃的傲慢无礼
(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意为: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
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这句话是对卖油翁倒油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技高一筹。
8. 陈尧咨连着发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句问话,表现出陈尧咨怎样的态度?
【答案】
盛气凌人、沾沾自喜。(或对卖油翁的轻视,对自己射技高超骄傲自满)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分析。
结合“但微领之“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是平静地评价,没有展现轻蔑态度。卖油翁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对陈尧咨大加称赞,因此使得陈尧咨怒火中烧。“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句连续发问,盛气凌人,表现的是陈尧咨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对自己射箭技艺的骄傲自满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这句话是陈尧咨在斥责卖油翁,表现出他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气势。
6.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答案】
写卖油翁沥油一段详细,为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写,对他恃技骄横则较详,便于突出他们的性格。
【解析】
本文主人公是卖油翁,通过他的技艺,说明文章的道理,所以卖油翁酌油写得详细。本文不是突出陈康肃的技艺,所以他写得略。
7.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生动准确地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分析。
答题时要先明确观点,肯定或否定,接着阐述理由,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睨即斜眼看”,它与“观的区别是:“睨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不以为然的态度。从“公亦以此自矜的描述来看,卖油
翁的态度必然引起下文陈尧咨对卖油翁的质问。“观”是“看的意思,太平淡,表达不出“不在意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8.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具体来说,从陈尧咨“公亦以此自矜”告诫人们,做人不要骄傲,勿在他人面前卖弄技能:
从卖油翁的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两人对比来看,告诉人们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告诉人们只要反复苦练,就能达至熟能生巧之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所居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极力证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这一道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刘禹锡,字 河南洛阳人,唐代 家。
【答案】
梦得 文学家
【解析】
注意不写错别字,注意是“文学家”。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斯是陋室(sī)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诸葛庐(lú) 西蜀(shǔ)
【答案】sī xīn hén hóng rú dú lú shǔ
【解析】
重点字:馨 儒 牍 蜀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有错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谈笑/有鸿儒
D.无/丝竹之乱耳
【答案】A
【解析】
应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 解释下面字词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有仙则名( ) ②斯是陋室( )
③德馨( ) ④鸿儒( )
【答案】
①闻名。②这。③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④博学的人。
【解析】
①句意:有了神仙就闻名了。
②句意:这是简陋的屋子。
③句意:德行美好。
④句意:博学的人。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斯是陋室/逝者如斯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D.可以调素琴/南腔北调
【答案】A
【解析】
A.(这)/(代词,这) B.闻名/说出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调弄/腔调
6.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解析】
重点字:(1)斯 是 馨 (2)上 入
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全文主旨句是 , 。
②表现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 。
③写交往人物之雅的句子是 , 。
【答案】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为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这句话点明了中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景色之雅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主人的交往的都是学问渊博的人,没有平民。表现了主人交往之雅。
【内容方面】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什么特点?
【答案】
是从环境、来往人物、室内生活三个角度描写陋室的。环境清幽宁静,来往人物博学多识,室内生活高雅脱俗。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居住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的是交往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据此即可作答。
2.本文题目是“陋室铭”,开篇也强调“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
【答案】
不矛盾。作者开篇说的陋室是指屋子的建筑材料、占地面积、室内装饰简陋。结尾否认是陋室是因为这屋子的环境清幽宁静,来往人物博学多识,室内生活高雅脱俗,因而屋主人就是德馨之人了,那么屋子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解析】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分析理由。“陋室”简单,“陋”只是从外观上看,却因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显得不陋了。作者之所以说斯是陋室是自谦的说法,然后写陋室的环境,主人的品行,最后说何陋之有,表现出诗人虽身居陋室,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和高雅的情操。
【人物方面】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之人,注重人格的修养,看淡物质享受。从他居室环境、交往人物、陋室生活等方面都能看出作者内心淡泊宁静,情趣高雅脱俗,追求高远。
【解析】
虽然是陋室,但作者过着高雅的生活,这体现出他的安贫乐道和志趣高洁。
【写法方面】
4.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解析】
文章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以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
【答案】
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作者与他们一样是品德高尚的人,进一步说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
【解析】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是因为和他的陋室具有相似之处。这里作者采用类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也表现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6.文章开头先写“山、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用类比,比兴的手法,把陋室比作山水,把自己比作仙和龙,说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引出主旨“惟吾德馨”。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1)运用了比兴、类比的写法。“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2)以山水起兴,运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中心句,用山因为有神仙闻名,水因为有龙神异的通俗道理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句。
(3)以山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陋室”,衬托“陋”,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德馨”,用“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4)运用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突出文章中心。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反面虚写,写出了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态 。
【解析】
“可以”为实,“无”为虚,虚写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实相生,意蕴丰富,写出作者不受世俗羁绊的情态。
9.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
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也就是说没什么简陋的;联系前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作者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结尾,收束全文,扣合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作者自己)品德高尚而房屋“不陋”,有力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10.古有颜回,身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唐有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安然自在,何等相似。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答案】
人应该注重精神的追求,而不应该沉溺于物质的漩涡当中。应该学习颜回和刘禹锡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保持初心。
【解析】
(1)结合“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刘禹锡面对陋室,赞美其清新幽雅的环境,和有学问的人交往,弹琴读佛经,过着高雅脱俗的生活,表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结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仍然感到快乐,追求自己的道,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这句表现了作者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为交谈的都是有渊博学识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这句表现了作者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句表现了作者情趣之雅。再结合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房子虽然简陋,但因为作者品德好而不觉得简陋,由此可知,作者具有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2.全文的主旨句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力描写陋室?
惟吾德馨。 极力证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这一道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语言方面】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案】
对偶,拟人修辞方法。“入”和“上”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使之人格化 。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 突出了环境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衬托了作者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怀,烘托了“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主题。
15.举例说明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答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对偶句是骈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骈散结合,既对仗工整,又错落有致。
【解析】
根据 “山不在高,有仙侧名。水不在深,有龙侧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等语句可知,两文既有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骈句,又有散句,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具有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
【拓展延伸】
16.作者一生的遭遇坎坷,仕途崎岖,也是身怀不遇,虽身居陋室,却志向不改,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怎样看的?
【答案】
刘禹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有着广阔的胸襟。他虽身居陋室,却视荣华如粪土,高雅淡泊,安贫乐道。这是值得当今社会的人效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我们要象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平常心。
【解析】
人在困境中紧守高洁品质,追求高雅生活,这是一种宽阔的胸襟和安贫乐道的淡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平常心。
14.依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
上联:一间陋室雅,
下联:两袖清风正。
上联:居陋室陋室又雅又静,
下联:赏荷花荷花不蔓不枝。
上联:刘禹锡居陋室,陋室静;
下联:周敦颐爱莲花,莲花洁。
上联:居有仙之山德馨,
下联:出有龙之水性灵。
文章借赞美莲的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君子品格、美好的姿质以及美名远播等可爱之处。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和坚贞气节,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1.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茂叔)是________时著名的(哲学家)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文体是(说)。
【答案】 《周敦颐集》 周敦颐 北宋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可爱者甚蕃 ②陶后鲜有闻
【答案】
①fán ②xiǎn
【解析】
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本题两字都是多音字。“蕃”解释为茂盛、蕃茂或繁多时读fán。指外国或外族时读fān,如蕃邦,蕃茄。读bō 时,表示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鲜”表示少时读xiǎn,其余都读作xiān。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是( )
A.可爱者/ 甚蕃 B.自/ 李唐来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D.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C
【解析】
句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可断开。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不蔓不枝 ④宜乎众矣
【答案】
①水波 ②语气词 ③生藤蔓 ④应当
【解析】
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涟:水,水波(泛起涟漪的水)。
②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③不生藤蔓不长枝节 蔓:生藤蔓。
④应当很多人了 宜:应当。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怡然自得
C.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D.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C
【详解】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从/自己;
C.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D.值得/可以;
故选C。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
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②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解析】
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①中,重点词有“独、染、濯、涟、妖”,分别义为“唯独、沾染、洗涤、水波、妖艳”。译时注意“之”是放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为“的”。“出淤泥”是“于淤泥出”,“濯清涟”是“于清涟濯”,状语后置,译时要前置。句子②中,重点词有“益、植”,分别义为“更加、挺立”。本句省略了主语“莲”,译时最好添上。
7.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1)《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________,________”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2)全文主旨句是:________。
(3)语含讥讽,表现对世俗鄙夷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详解】默写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淤、濯、涟、直、蔓、植、亵”等字词的书写。
8.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答案】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三个方面。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态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文章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9. 作者写写莲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案】
借莲花比喻君子,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托物言志,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高洁人格和洒脱正直的胸襟,尤其是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
9.作者为什么唯独喜欢莲花(君子美德)?
【答案】
因为莲花(君子)不选择环境,能够随遇而安。它高洁质朴、正直豁达、独立不移、气质美好、自尊自爱、美名远播。是花中君子。
【解析】
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君子品格,从莲的品质精神角度答即可。
10..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陶渊明、周敦颐两人中你更赞同谁?为什么?
【答案】
我赞同周敦颐。因为他既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也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他要像莲花那样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
【解析】
刘禹锡是避世的态度,而周敦颐是入世的态度,更积极一些,值得赞赏。
11. 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写菊花是为了以菊花的选择环境正衬莲花的随遇而安,写牡丹是为了以牡丹的贪慕富贵来反衬莲花的高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根据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析,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志向,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2.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花委婉含蓄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文章内容可知,《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
【答案】
菊-----隐逸者;牡丹------- 贪图富贵者 ;莲---------君子。
【解析】
从“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牡丹是贪慕富贵的世人的像征。
14.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解析】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也表达了对世俗恶劣风气鄙视。
1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其中“众”和“独” 词形成反照应。
【答案】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世人盛爱牡丹 独
【解析】“独”即没有与自己相同的,“众”即“盛”,“众”与“独”相反。
16.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答案】
第二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章主题的深化。揭示主旨,感叹真隐士少,真君子少,追求富贵者多,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及以议论、抒情结尾的作用。
细读文本可知,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牡丹喜爱的人很多与喜爱莲花的人少形成了对比,从侧面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之世风的鄙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尚的节操。
17.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答案】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我们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不为利所动。在何种环境之下都应该保持独立、正直、清白的操守,不攀附,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君子风范。生活里不攀比,不盲从,有坚守。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描写了莲的挺拔秀丽的芳姿,洁身自好、清逸超群的美德,可敬而不可侮慢的风范等,突出了莲的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正直、美名远扬的美好品质,一个“爱”字寄予了作者对美好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也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高洁的品质,要有君子之德,不要贪图富贵、追名逐利,更不能随波逐流。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8. 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与本文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同意孟子的观点,因为孟子的观点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示例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与德行,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环境的影响。
【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结合观点,加上自己的阐释即可。示例: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15.依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
上联:志洁行廉敦颐品性 下联:中通外直茂叔德行
上联:周敦颐爱莲是君子 下联:陶公喜菊成隐士
上联:刘禹锡爱陋室陋室雅,下联:周敦颐喜莲花莲花洁
本文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文学文化常识】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瀛( ) 则以纸帖( )之 持就火炀( )之;药稍镕( ) 更( )互用之 薄( )如钱唇 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令药镕
【答案】 yínɡ tiè yánɡ rónɡ ɡēnɡ bó fán qì
【详解】①瀛:指冯瀛王。“瀛”读作yínɡ;
②帖:用作动词,标记。“帖”读作tiè,注意不要读成tiē;
③炀:烘烤。“炀”读作yánɡ;
④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镕”读作rónɡ;
⑤更:交替、轮流。“更”读作ɡēnɡ,注意不要读成gèng;
⑥薄: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薄”读作bó,注意不要读成báo;
⑦燔:烧。“燔”读作fán,注意不要读成fān;
⑧讫:完。“讫”读作qì,注意不要读成qǐ。
3. 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B.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D.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答案】C
【解析】
原句意思为: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作”为动词,其后“二铁板”为宾语,故此处停顿应为: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中“一板”为主语,其后为宾语,故此处停顿应为: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中主语为“一板”,其后为谓语,故此处停顿为:一板/已自布字;
故选C。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薄如钱唇( ) (2)不以木为之者( )
(3)瞬息可就( ) (4)字平如砥( )
【答案】
边缘 ……的原因 完成 磨刀石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唇:边缘。
(2)句意为: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者:……的原因。
(3)句意为: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
(4)句意为: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5.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B.满铁范为一板 不以木为之者
C.此印者才毕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名词做状语,用火/名词做动词,用火烤;
B.动词,成为/动词,做,句中理解为刻;
C.代词,指代前文的排好的版/代词,指代前文的字;
D.动词,完成/动词,靠近。
故选C。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答案】
(1)排满了一铁模子就成为一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
(2)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 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满(布满)、范(模子)、就(靠近)、炀(烘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为(成为,作为)、帖(标签)、贮(贮存)”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案】
活板(活字印刷术)。本文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活板印刷制字、制板、排版、拆板等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又条理。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唐人”“已后”“庆历中”“昇死”等可知,运用了时间顺序;根据“用胶泥刻字……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常作二铁板,……每一字皆有数印,……不以木为之者,……”等可知,主要部分是按照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用时间顺序,清楚地说明了活板的发展历史;用逻辑顺序,按照工艺顺序进行说明,清楚地说明了活板印刷制字、制板、排版、拆板等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科学而又条理。
8. 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概括说明。
【答案】
设置铁板→以药冒之→放置铁范→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 →按平板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第一步:“设置铁板”对应的是“先设一铁板”;
第二步:根据“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提炼为:纸灰冒之;
第三步:“放置铁范”对应的是“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第四步:根据“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提炼为:密布字印;
第五步:根据“持就火炀之”提炼为:持就火炀;
第六步:“按平板面”对应的是“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9.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答案】
①字是活的,如“每字为一印”;
②排版是活的,如“密布字印”;
③印刷是活的,如“更互用之”;
④字印数目是活的,如“每一字皆有数印”;
⑤制作字印的方法是活的,如“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提炼。
结合“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每字为一印”即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由此可见字是可以活动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要印刷时,只要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就可以了,由“密布字印”可见排版是灵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可见字印的做法是“活”的;
结合“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字皆有数印”,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可见字印数目是灵活的,从而体现活板“活”的特征。
结合“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弹,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可见拆版“活”
10.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答案】
作比较,把木刻的字和胶泥刻字进行对比,突出胶泥刻字比较好拆板的优点,体现了活板的“活”。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句话把木刻字的缺点(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和胶泥刻字的优点(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进行比较,运用的是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更有力地突出了胶泥刻字比较好拆板的优点,体现了活板的“活”。
11.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段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答案】
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板印刷术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意思“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和“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的意思“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分析可知,活版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从雕版印刷写起,能更自然地引起下文。
12.活版印刷中为什么用胶泥做字模?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
【答案】
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变形 ③便于取用
【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依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概括为:刻字方便。
依据“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概括为:不易变形。
依据“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概括为:便于取用。
13.请从选段中摘录3句话,突出“活板”的“活”这一主要特征?
【答案】
①“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②“乃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③“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说明字印做法是活的;⑤“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⑥“以手拂之,其印自落”说明拆版是活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
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可知,一字一印,说明字是活的;据“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中的“密布字印”可知,排版也是活的;据“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可知,字印数目是活的;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可知,字印做法是活的;据“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的“以手拂之,其印自落”可知,拆版也是活的。
14.从本文内容来看,活字印刷技术比雕版印刷有哪些发展和进步?请简要概括回答。
【答案】
使用胶泥做刻字材料是一大进步;制版的方法更加科学;有提高印刷速度的合理措施。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活字版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排版活,“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以按版本需要密布字印。二是制作字模方便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有冷僻字事先没有准备的,可以现刻现用。三是制版方法科学,印刷速度快,“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印刷速度快,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四是材料选择上进步,“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不但不易变形,且方便取用。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5. 文章结尾段仅一句话,交代毕昇死后“活板”的下落。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句话既照应第②段开头毕昇“又为活板”,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事情前因后果明确,同时“至今宝藏”也显示出这一发明在当时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受到人们珍爱。从另一方面讲,这记述也足以证明毕异的发明是真实可信的。(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句段作用分析。
文章末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与前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本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是“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主要是交代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总结全文。从照应关系来看,与前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更加突出了毕昇创造活版印刷的真实性,令人可信“宝藏”指珍藏,以此说明得到字模者对字模的珍视与精心收藏。据此回答即可。
16.课文最后一段“宝藏”的“藏”,有人认为读“zàng”更好,请你说说你的意见和理由。
【答案】
“宝藏”是珍藏之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故应读cáng。读zàng,意思是储存东西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意为: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宝藏”是珍藏之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故应读cáng。“宝藏(zàng)”意思是一般指储藏的大宗珍宝或珍贵物品,不合文意。
17.结合选文,说说活字印刷术印刷程序是怎样的。
【答案】
以印刷流程的先后为顺序:制字——排版——印刷。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第一步为:制字;
根据“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第二步为:排版;
根据“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第三步为:印刷。
18.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简易储存 方式神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从材料中的“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可知新技术都具有节约人力物力、减少污染、简易储存、方式神速的特点。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
《孙权劝学》《卖油翁》《〈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
本文记叙了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的过程,表明只要刻苦治学,必会有所长进。
1. 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本书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诗》《_____》《____ 》《春秋》等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言多务( ) 治经为博士邪( ) 涉猎( )
孤岂欲( ) 拜蒙母遂( ) 孰若( )
3.指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及/鲁肃过寻阳。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儒家经典)
C.及鲁肃过寻阳(才)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5.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A.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蒙乃始就学/一蹴而就 D. 蒙辞以军中多务/公务繁忙
6.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是( )A.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 及鲁肃过寻阳
7.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现代义。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 按要求默写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10.在写吕蒙对待孙权的劝说时,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请简要分析。
11.请简要概括文中三人的性格特点。
12.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3.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1.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号________,晚号________。北宋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__之一。
2.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善射(shàn) 自矜(jīn) 家圃(pǔ)
B.睨之(lì) 发矢(shǐ) 颔之(hán)
C.忿然(fèn) 酌油(zhuó) 覆其口(fù)
D.杓(sháo) 沥之(lì) 遣之(qiǎn)
3. 下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C.尔/安敢/轻吾射! D.康肃/笑而遣之。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擅长射箭) 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担子) 以我酌油知之(凭、靠)
C.尔安敢轻吾射(轻视我的射箭) 徐以杓酌油沥之(姓徐的人)
D.康肃笑而遣之(让他走) 康肃忿然曰(气愤的样子)
5.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
B.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C.睨之久而不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公亦以此自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6.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7.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卖油翁》中,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
(2)《卖油翁》中,表现陈康肃的傲慢无礼的向子是:
(3)《卖油翁》中,表现卖油翁技高一筹的语句是:
8. 陈尧咨连着发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句问话,表现出陈尧咨怎样的态度?
6.描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这两段文字,哪一段写得比较详细,哪一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7.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8.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所居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极力证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这一道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刘禹锡,字 河南洛阳人,唐代 家。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斯是陋室(sī)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hóng rú)
案牍(dú) 诸葛庐(lú) 西蜀(shǔ)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有错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谈笑/有鸿儒
D.无/丝竹之乱耳
①有仙则名( ) ②斯是陋室( )
③德馨( ) ④鸿儒( )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斯是陋室/逝者如斯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D.可以调素琴/南腔北调
6.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全文主旨句是 , 。
②表现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 。
③写交往人物之雅的句子是 , 。
【内容方面】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什么特点?
2.本文题目是“陋室铭”,开篇也强调“斯是陋室”,结尾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4.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
6.文章开头先写“山、水”的目的是什么?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10.古有颜回,身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唐有刘禹锡身居陋室,却安然自在,何等相似。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全文的主旨句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力描写陋室?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15.举例说明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16.作者一生的遭遇坎坷,仕途崎岖,也是身怀不遇,虽身居陋室,却志向不改,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怎样看的?
14.依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
上联:一间陋室雅,
下联:两袖清风正。
上联:居陋室陋室又雅又静,
下联:赏荷花荷花不蔓不枝。
上联:刘禹锡居陋室,陋室静;
下联:周敦颐爱莲花,莲花洁。
上联:居有仙之山德馨,
下联:出有龙之水性灵。
文章借赞美莲的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君子品格、美好的姿质以及美名远播等可爱之处。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和坚贞气节,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批判。
1.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茂叔)是________时著名的(哲学家)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文体是(说)。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可爱者甚蕃( ) ②陶后鲜有闻( )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是( )
A.可爱者/ 甚蕃 B.自/ 李唐来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D.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不蔓不枝 ④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怡然自得
C.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D.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1)《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________,________”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________,________”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2)全文主旨句是:________。
(3)语含讥讽,表现对世俗鄙夷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8.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9. 作者写写莲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9.作者为什么唯独喜欢莲花(君子美德)?
10..人生观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陶渊明、周敦颐两人中你更赞同谁?为什么?
11. 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
12.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作用是什么?
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
14.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其中“众”和“独” 词形成反照应。
16.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17.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18. 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与本文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5.依据本文内容自拟一副对联。
本文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文学文化常识】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瀛( ) 则以纸帖( )之 持就火炀( )之;药稍镕( ) 更( )互用之 薄( )如钱唇 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令药镕
3. 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B.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D.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薄如钱唇( ) (2)不以木为之者( )
(3)瞬息可就( ) (4)字平如砥( )
5.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熔
B.满铁范为一板 不以木为之者
C.此印者才毕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8. 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概括说明。
9.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10.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1.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段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12.活版印刷中为什么用胶泥做字模?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
13.请从选段中摘录3句话,突出“活板”的“活”这一主要特征?
14.从本文内容来看,活字印刷技术比雕版印刷有哪些发展和进步?请简要概括回答。
15. 文章结尾段仅一句话,交代毕昇死后“活板”的下落。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6.课文最后一段“宝藏”的“藏”,有人认为读“zàng”更好,请你说说你的意见和理由。
17.结合选文,说说活字印刷术印刷程序是怎样的。
18.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试卷第6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