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材料中的“杰出人物”包括 ( )
魏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詹天佑
2.以下是江南制造总局大事记(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江南制造总局 ( )
日期 大事
1865年 李鸿章筹措经费54万余两,购买美国商人的旗记铁厂,并从美国买回机器,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7年 迁址扩建,设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等,每天生产毛瑟枪杆15支,12磅开花弹100发;附设翻译馆,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
1898年 设立工艺学堂,学生学习机械、化学等
1905年 仿造德国克虏伯式山炮成功
①属于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②培养了掌握近代科技的人才
③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④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被停办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清朝江苏巡抚吴元炳上奏:“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为此,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
创办军事工业 B.发展铁路交通 C.创办近代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京师大学堂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创办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遇到各国在华轮船公司的恶性竞争。基于此,清廷对轮船招商局加大扶助:官方贷款“分年还本,缓缴利息”“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承运”。最后在竞争中损失惨重的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在1878年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妥协,签订了“齐价合同”。材料主要说明 ( )
清朝政府积极对外开展商战 B.民用企业发展形势乐观
轮船招商局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近代工业成长需要政府扶持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国;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它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它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它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它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6.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闻长班说:今科覆试举人,只是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来得多,其余未来者甚多,盖因……水路不通,东南诸省不能来。”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
A. 英国侵略者 B. 俄国侵略者 C. 日本侵略者 D. 八国联军
7.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之战
9.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0.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
A. 师夷长技,自强救富 B. 救亡图存,变法自强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1.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曾说:“□□□□□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的地位。”“□□□□□”处应填写( )
A.林则徐销烟 B.金田村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邓世昌殉国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901年 D.1937年
13.110年前的今天(即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向巡街清军开枪,清军击毙克林德。这一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14.最早强迫清政府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也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可为锦衣玉食傲无耻的帮凶和奴才.”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仁人志士有( )
①文天祥②岳飞③邓世昌④李大钊⑤刘胡兰⑥雷锋.
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③④⑤
1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7.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特别是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拉开这一改革序幕的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时务报》的创办 D.《时局图》的发表
18.为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某班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在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都主张学习西方 B.都主张暴力革命
C.都主张民主共和 D.都主张君主立宪
19.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近代史上,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牺牲,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 C.倡导民主共和 D.挽救民族危亡
20.“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为维新变法而流血,为唤醒民众而献身的湖南英雄:( )
A.谭嗣同 B.宋教仁 C.杨深秀 D.康有为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说:“欲求自强之道…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功夫。”
材料二 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的政治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结果,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材料一表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有何侧重点 有什么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什么发展变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国别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46.33 36 268 0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度掷黄金。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 (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概括说明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
1-5BACDD 6-10CCACB 11-15CCCCD 16-20BBADA
21.(1)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化企业。
(2)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从学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学先进的政治制度,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22.(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2)差距: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管带名字:邓世昌。
23、(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或威海卫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四例即可)
(2)洋务运动;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或其他能体现出爱国和英雄主义的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