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中期学情诊断
科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D B B B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A D A C C D B D
(
+4
)二、填空题(共32分)
21.(4分)(1)He (2)3S2- (3)NaCl (4)CO2
22.(6分)(1)电磁感应 (2)向上
(3)优点:使用方便、兼容性强、可以一对多进行充电;缺点:充电效率较低、电磁辐射较大
23.(4分)
24.(6分)(1)③ (2)三 (3)SO2
25.(6分)(1)A和D (2)Fe2+ (3)D
26.(6分)左右往复 通电导体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实验探究题(共36分)
27.(8分)(1)条形 (2)电流 (3)保持电流大小不变 线圈匝数
28.(6分)(1)图略(电源的上端应为“+”极,下端“-”极)
(2)由于底座电磁铁和球体内的磁体相互排斥,产生的斥力与地球仪的重力相等,二力平衡
(3)A
29.(8分) 【建立猜想】导线的长度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实验研究】磁性更强的磁铁
【实验结果】切割磁感线导线的长度
【评价交流】对调磁极(或改变电源方向)
30.(6分)(1)南北方向 (2)两根导线相互排斥
(3)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与I1、I2、L成正比,与r成反比。
31.(8分)(1)小于等于36伏 (2)1 过载(或干路电流过大) (3)电源短路
四、解答题(共32分)
32.(6分)(1)1.674×10﹣27kg×2+2.657×10﹣26kg (2分)
(2)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即
(2分)
(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6=18 (2分)
33.(6分)(1)照明电路电压U=220V,高值电阻R=2.2MΩ,人通常的电阻为2.2kΩ,
通过该同学身体的电流:
I==≈9.99×10-5A; (3分)
(2)开关断开时,灯泡不发光,当用手接触B点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为:
I′==≈0.092A>10mA,所以会发生触电。 (3分)
34.(6分)
(1)当有人抢跑时,对传感器的压力为900N,由图象知,此时压力传感器的电阻为
R′=100Ω,
左端电路电流表读数为I′= = =0.06A; (3分)
(2)红灯不亮时的电路最小电流为I最小=30mA=0.03A,
此时的电路最大电阻为R总= = =200Ω,
由图象知,当传感器受到的压力是1500N时,此时的电阻为R最小=50Ω,
所以保护电阻的阻值最小为R0=R总-R最小=200Ω-50Ω=150Ω。 (3分)
35.(6分)(1)37∶48 (2分)
(2)解:37g÷×100%=60g (2分)
(3)6 (2分)
36.(8分)(1)化合物 (2)2∶1 (3)电子 (4)甲
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中期学情诊断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科 学 答 题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二、填空题(共32分)
21.(4分)(1) (2) (3) (4)
22.(6分)(1) (2)
(3)
23.(4分)
24.(6分)(1) (2) (3)
25.(6分)(1) (2) (3)
26.(6分)
八年级科学 第1页 共4页
三、实验探究题(共36分)
27.(8分)(1) (2)
(3)
28.(6分)(1)在图中标出电源的“+”、“-” 极:
(2)
(3)
29.(8分) 【建立猜想】
【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
【评价交流】
30.(6分)(1) (2)
(3)
31.(8分)(1) (2)
(3)
八年级科学 第2页 共4页
四、解答题(共32分)
32.(6分)
(1)
(2)
(3)
33.(6分)
(1)
(2)
八年级科学 第3页 共4页
34.(6分)
(1)
(2)
35.(6分)
(1)
(2)
(3)
36.(8分)
(1) (2)
(3) (4)
八年级科学 第4页 共4页
▲
▲
PAGE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中期学情诊断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学校。
3.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Cl:35.5 Fe:56
科 学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科学研究中,常用模型或符号来表达一个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信息。图中属于符号的是(▲)
A.甲烷分子 B.磁感线 C.水分子 D.原子结构
2.如图所示,磁体吸引住两根大头针的一端,那么两根大头针的另一端将会(▲)
A.互相吸引,如图甲所示
B.互相排斥,如图乙所示
C.既不吸引,也不排斥,如图丙所示
D.有可能互相吸引,也有可能互相排斥
3.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H+
4.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5.如图所示为某条形磁体附近磁感线的示意图, 第5题图
若在靠近S极的P点放一个小磁针(按虚线指示放置,小磁针深颜色的一端为N极),当小磁针静止时,选项图中能正确表示P点小磁针N极指向的是(▲)
A B C D
6.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纺织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Na2S2O3中硫元素显(▲)
A.-2价 B.+2价 C.+4价 D.+6价
7.如图中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八年级科学 第1页 共8页
A.① B.② C.③ D.④
8.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三脚插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插脚里,乙插脚是最长的
B.所有家用电器都应该使用这种插头才安全
C.将这种插头插入插座后,甲插脚连接的是电路中的零线
D.只有两孔插座时,可将乙插脚折断后使用,不影响安全性
9.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借助小磁针感知它的存在
②磁感线是磁体周围空间实际存在的曲线
③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④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感线越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
③人体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没有金属元素
④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11.科学家利用碱性膜、镍和二氧化锰电极制成尿素燃料电池,只要
吸入尿液,就能获得电能,并产生水、氮气和二氧化碳。尿液中的
尿素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CO(NH2)2,其中
表示氮元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如图所示,甲乙为条形磁体,中间是螺线管,虚线表示磁极间的磁场分布情况的磁感线,则可以判断图中A、B、C、D四个磁极依次是(▲)
A.N S N N
B.S N S S
C.S S N S
D.N N S N
13.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14.下列做法可以引起触电事故的是(▲)
A.人两手同时接触一节干电池的两极
B.人站在干燥的凳上,一只手单独接触火线
C.人站在地面上,两手同时接触家庭电路中的零线
D.人站在地面上,双手同时分别接触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八年级科学 第2页 共8页
15.某化合物由A、B两种元素组成,其原子个数比为1∶3.其中,A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2 B.80 C.40 D.16
16.如图是某家庭电路的部分电路,其中甲、乙两个方框中
可以安装用电器和开关。对此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安装用电器,乙处安装开关
B.若想再安装一个灯泡应与原来的用电器串联
C.保险丝应选用电阻较大且熔点较低的材料
D.保险丝改装在零线上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17.如图是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6 B.12 C.14 D.16
18.图示为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线圈abcd处于向右的磁场中,两个铜半环E和F跟线圈两端相连,可随线圈一起转动,两半环中间断开,彼此绝缘;A和B是电刷,它们分别跟两个半环接触,使电源和线圈组成闭合电路,在图示位置,
电流沿dcba流过线圈,dc边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向下,则(▲)
A.线圈在图示位置时,ab边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向下
B.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180°时,电流沿dcba流过线圈
C.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180°时,dc边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向下
D.线圈由图示位置转过180°时,ab边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向下
19.有一碳酸氢铵样品(杂质不含氮元素),经检测分析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则该(NH4HCO3)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是(▲)
A.92% B.79% C.33.6% D.85.5%
20.如图所示,条形磁铁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静止后,闭合开关S,滑片P向下移动,整个过程条形磁铁始终没有运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电螺线管的右端为N极
B.条形磁铁所受摩擦力向右
C.滑片P向下移动过程中,条形磁铁所受的摩擦力变大
D.保持滑片位置不变抽去铁芯,桌面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二、填空题(共32分)
21.(4分)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氦气 ▲ ;(2)3个硫离子 ▲ ;(3)生理盐水中的溶质 ▲ ;
(4)标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 。
22.(6分)如图是手机无线充电的原理简化图。当充电器线圈接通电源之后,该线圈就会产生一个磁场,当手机放在充电器上的时候,手机中的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实现无线充电。
(1)手机线圈中产生电流是利用 ▲ 现象。
(2)当充电器线圈中某一时刻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B点的磁场方向是 ▲ (选填“向上”或“向下”)。
八年级科学 第3页 共8页
(3)与传统方式相比,请你对这种充电方式进行评价: ▲ 。(写出一条即可)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4分)要在卫生间安装一个两孔插座以及额定电压均为220V的电灯和排风扇各一个,要求开关S只控制灯和排风扇,且两个用电器都能正常工作。工人师傅已经连好其中部分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
24.(6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图片信息可以知道:
(1)氧元素在图2中的 ▲ 位置(填写图乙中序号)。
(2)图2中的元素⑥位于周期表的第 ▲ 周期。
(3)氧元素可以与图2中的元素⑥组成多种物质,请写出其中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 。
25.(6分)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
(2)已知微粒B是铁元素的一种微粒,根据表格信息写出微粒B的符号 ▲ 。
(3)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
26.(6分)如图所示是一种动圈式耳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当音圈中有大小和方向反复变化的电流通过时,音圈带
动音膜 ▲ (选填“向左”“向右”或“左右往复”)运动。
音圈之所以运动,是由于磁场对 ▲ 有力的作用,
此现象中能量转化情况是 ▲ 。
八年级科学 第4页 共8页
三、实验探究题(共36分)
27.(8分)在做“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实验中:
(1)通电螺线管周围的小磁针N极指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以判断,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与 ▲ 磁体的磁场分布相似;
(2)调换通电螺线管所接电源的正负极,发现小磁针指向转动180°,南北极发生了对调,由此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 ▲ 方向有关;
(3)继续探究,按图乙连接电路,先将开关S接a,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及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再将开关S从a换到b,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再次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及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 ▲ ,来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 ▲ 的关系。
28.(6分)图a是一个磁悬浮地球仪,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b所示,球体内有一个条形磁体。底座里面有一个电磁铁,可使地球仪悬浮在空中。
(1)请在图b中标出开关闭合后,电源的“+”、“-” 极;
(2)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仪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原因 ▲ ;
(3)查阅资料可知:当地球仪受竖直方向外力干扰时,偏离原来位置后,底座内自动校正系统会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电流大小,从而改变了磁力大小,使地球仪恢复原先平衡位置。可使螺线管中电流大小发生改变的措施有 ▲ 。
A.改变电源电压的大小 B.改变电源的正负极
29.(8分)如图所示为科学兴趣小组用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相当于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
【提出问题】 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猜想】
猜想1: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猜想2:磁场强弱会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猜想3: ▲ (根据后面的验证猜想3回答)。
【实验研究】
(1)验证猜想1: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增大。
(2)验证猜想2: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 ▲ 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
八年级科学 第5页 共8页
(3)验证猜想3: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更大。
【实验结果】根据本实验可知,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切割磁感线的速度、磁场强弱和 ▲ 。
【评价交流】上述实验中金属圆盘均逆时针转动,某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在实验中都向一个方向偏转。若想让电流表指针向另一个方向偏转,则可 ▲ 。
30.(6分)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如图①所示),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两根平行导线通电后有如图②所示的现象(图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通电前、后的情况)。
① ②
(1)如图①所示,通电前静止的小磁针为南北指向。现要在小磁针上方拉一根直导线,使通电时小磁针发生明显的偏转,直导线所指的方向应为 ▲ (填“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任意方向”)。
(2)图②的实验表明平行通电导线之间有力的作用,若此时改变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你预测会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
(3)安培发现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可能跟两根导线中的电流大小I1、I2,导线的长度L,导线之间的距离r有关,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L/m I1/A I2/A r/m F/N
1 1 0.2 0.2 0.1 1.0×10-7
2 1 0.1 0.2 0.1 0.5×10-7
3 1.5 0.2 0.2 0.1 1.5×10-7
4 1 0.2 0.2 0.05 2.0×10-7
5 1.5 0.2 0.4 0.1 3.0×10-7
分析表格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 ▲ 。
31.(8分)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家庭电路中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他用若干“12V,0.5A”的灯泡作为用电器,12V的铅蓄电池代替家庭照明电路的电源,电源的正极代替火线。在正极与用电器之间接入一段保险丝,在负极与用电器之间接入一块电流表(如图所示)。
(1)由于人体的安全电压大小是 ▲ ,小明实验时用的电源只有12V,所以可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小明依次在电路中接入几个小灯泡,当接入两个小灯泡时,灯泡可以正常地工作,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 A。当他再接入一个小灯泡时,发现保险丝熔断,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变成0,该实验可以验证保险丝熔断原因是 ▲ 。
(3)小明只让一个小灯泡工作,在C、D两点间接入一段导线,他发现保险丝会马上熔断,此时保险丝熔断的原因是 ▲ 。
八年级科学 第6页 共8页
四、解答题(共32分)
32.(6分)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是化学独特的视角。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虽然很小,但本身也存在质量。如图是水分子的微观模型图,表中是几种原子的质量,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674×10-27 1
氧 2.657×10-26 16
碳12原子 1.993×10-26 12
(1)1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 ≈2.992×l0-26 kg;(在横线上列出算式)
(2)由上述计算可知分子很小,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为此可采用类似“原子”的处理方法。即以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用分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得到就是分子的相对质量。试用这种方法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你还有其他方法计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吗?请计算。
33.(6分)人们常用测电笔来辨别照明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测电笔内串联有一个电阻值很大的高值电阻,已知某测电笔内高值电阻为2.2兆欧,人通常的电阻为2.2千欧,安全电流为10毫安,灯泡的电阻约为200欧。
(1)如图甲,开关闭合时,某同学正在使用该测电笔测试A点,计算此时通过该同学身体的电流。
(2)如图乙,开关断开时,灯泡不发光,当用手接触B点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为多大?会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34.(6分)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小芸为学习短跑比赛设计了一款防抢跑装置,该装置安装在起跑线前,如图甲所示,丙图是其工作原理图,起跑发令枪发令前,开关S1、S2、S3都闭合,K与A端相连,绿灯亮;发令枪扳机和开关S3相连接,扣动扳机,枪响同时开关S3断开;当电流表示数小于或等于30mA时,在弹簧测力作用下,K与A端相连,绿灯亮,无人抢跑;当电流表示数大于30mA时,衔铁被吸下,K与B端相连,红灯亮同时铃声响,有人抢跑。
八年级科学 第7页 共8页
已知两电路电源电压均为6V,保持不变,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随所受压力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压板重力不计,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
(1)比赛时,起跑发令枪发令前,抢跑同学踩在压板上的压力F为900N时,左端电路电流表读数为多少?
(2)比赛时,枪声响起后,若某同学踩在压板上的力为1500N时,要使得红灯不亮,电阻R0至少为多大?
35.(6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一种名为利托那韦(C37H48N6O5S2)的新药是目前抗新冠药物的首选。请计算(利托那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1)利托那韦分子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 。
(2)请计算多少克利托那韦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7g。(请写出计算过程)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眼用“利托那韦”:
体重 小于等于15kg 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利托那韦”药片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 ▲ 粒。(每粒药片含“利托那韦”75mg)
36.(8分)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时间 人物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1803年 道尔顿 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1809年 盖·吕萨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1811年 阿伏加德罗 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897年 汤姆生 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03年 卢瑟福 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道尔顿原子论中由“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代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
(2)根据盖·吕萨克的分子假说,水通电分解反应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粒个数比为
▲ 。
(3)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否定了“原子单不可再分”的观点。
(4)如图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甲、乙、丙、丁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是a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填标号)。
八年级科学 第8页 共8页
P
▲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