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溶液
知识点讲解
考法一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例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3)组成
溶液 定义 种类 状态 判断方法 联系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一种或多种 固体、液体或气体 ①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②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③溶液中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一种 液体
(4)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会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常常把发生反应的固体配成溶液来使用。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
③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
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1)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如氯化钠、蔗糖。
考法二 浊液(★★)
1、乳浊液和悬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定义 固体小颗粒分散与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小液滴分散与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分散在液体的物质状态 固体 液体
外观 浑浊、不均一 浑浊、不均一
久置后的变化 沉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
2、乳化作用
(1)定义:像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这样一种现象称为乳化。
(2)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易错提示: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是将难溶性液体物质分散成细小的液滴,而溶解是将可溶性物质分散成分子、离子等。
考法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固体物质:
操作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浓度
降低温度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蒸发溶剂 不变 减少 减少 增大
增加溶质 增大 不变 增大 增大
(2)对于氢氧化钙和气体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
操作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浓度
升高温度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增加溶剂 不变 增大 增大 减小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液中的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溶液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KNO3溶液,很可能是浓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法四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若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状态:“饱和。”规定只有在定量溶剂中(100g)达到饱和时(溶解溶质的最大量),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
③标准:“在100g溶剂里。”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而不是溶液质量。
④单位:“克。”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用“克”表示。
(3)含义:表示一定温度时,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或一定温度时,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20℃”时K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为:在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36g KCl或在20℃时,KCl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2、固体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
溶解度/g(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AgCl、CaCO3 Ca(OH)2 KClO3 KNO3、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如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而食盐的溶解度为36g,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食盐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外因:温度,与溶剂量多少没关系,因为溶解度概念已经规定在100g溶剂里,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4、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气体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考法五 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就是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NH4Cl;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由高到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处于此状态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1)M点的含义:
①t2℃时,A、B两固体物质溶解度相等。
②t2℃时,A、B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③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④t2℃时,A、B两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2)t1℃时,A、B、C三种饱和溶液溶解度大小比较:B>C>A。
(3)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的是A、B,而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4)t2℃时,A、B、C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的是A、B,不变的是C。
(5)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由于溶液的质量未知,因此析出晶体最多不一定是甲。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一定是甲。
(6)t3℃时,甲、乙两种溶液降温到t1℃,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或有晶体析出。
(7)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升温到t3℃时,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8)A点为a的饱和溶液,要将其转化为a的不饱和溶液,可以升温或加溶剂。B点为b的不饱和溶液,要将其转化为b的饱和溶液,可以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9)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提纯a(不能用蒸发的方法提纯)。如果b溶液中混有少量的a,可通过蒸发水分(蒸发结晶),就可提纯b。
易错提示:
①某温度下,要使相同质量的多种溶质恰好完全溶解,溶解度越小的需要的溶剂越多,配成的溶液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
②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度越大的析出晶体越多;要析出等质量的晶体,溶解度越小的恒温蒸发的水越多。
考法六 结晶(★★★★)
1、定义:固体溶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2、结晶的方法
蒸发结晶 利用溶剂不断减小使溶液达到饱和,并且随着溶剂的持续减少,溶解的溶质越来越少,不能溶解的溶质结晶析出。
降温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 根据溶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将温度高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溶解度变小,不能溶解的溶质结晶析出。
考法七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易错提示:
①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包括溶剂的质量和所有溶质(一种或几种)的质量之和;
②带有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物质中结晶水的质量不能算在溶质的质量中,要算在溶剂的质量中,如CuSO4·5H2O溶于水,溶质是CuSO4;
③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的质量应该是生成物溶于水的质量,同时溶剂的质量应该减掉反应的水的质量,如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溶于水,溶质是Ca(OH)2的质量。
3、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意义 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在饱和状态下, 溶解溶质质量 100份溶液中所含 溶质的份数
条件 一定温度下,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 任何条件溶质的含量
状态 饱和状态 饱和与不饱和均可
联系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克+溶解度)×100%
4、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判断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变 增加(溶液的稀释) 增加 变小
不变 减少(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减少 变大
增加(饱和溶液) 不变 不变 不变
增加(不饱和溶液) 不变 增加 变大
减少(改变温度 析出晶体) 不变 减少 变小
5、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加水稀释:
A·a%=B·b%或A·a%=(A+m水)·b%
公式中,A代表浓溶液质量,a%表示其质量分数;B代表稀释后溶液质量,b%表示其溶质质量分数;m水代表加入水的质量。
(2)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
A·a%+B·b%=(A+B)·c%
公式中c%代表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常用的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和胶头滴管等。
[实验步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3g;水47g(体积为47mL)(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g/cm)。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3克,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47mL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装瓶贴签: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误差分析]
操作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称量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错 偏小或不变 不变 偏小或不变
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不变 偏大 偏小
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不变 偏小 偏大
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洒到外面 不变 偏小 偏大
称量好的固体倒入烧杯时洒到外面 偏小 不变 偏小
烧杯中有少量水 不变 偏大 偏小
氧化钠固体不纯,混有杂质 偏小 不变 偏小
典例剖析
【例1】(2021年湖南长沙,13)为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小明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其中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面粉 C.植物油 D.白砂糖
【例2】(2021年江西,4)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B. C. D.
【例3】(2021年山东滨州,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后者溶质的是
A.乙醇、碘 B.冰、冰水
C.植物油、油水 D.氯化氢、盐酸
【例4】(2021年辽宁锦州,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定是溶液
B.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作用
C.两种液体纯净物充分混合后一定能得到溶液
D.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例5】(2021年广东,13)如图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g溶液
【例6】(2021年河南,10)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可得到饱和溶液
D.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例题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D
解析:A、食盐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盐水,正确;
B、面粉不溶于水,和水形成悬浊液,错误;
C、植物油不溶于水,和水形成乳浊液,错误;
D、白砂糖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糖水,正确。
故选AD。
2.答案:B
解析: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称量固体用天平,量取水用量筒,溶解时需要玻璃杯、玻璃棒;不需要用到试管。
故选:B。
3.答案:D
解析:A、乙醇、碘是两种纯净物,错误。
B、冰、冰水中都只含1种物质水,都是纯净物。错误。
C、植物油不能溶于水与水形成溶液,错误。
D、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氯化氢是盐酸的溶质,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说法错误;
B、汽油能溶解油污,所以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溶解现象,说法错误;
C、溶液必须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两种液体混合后充分振荡不一定得到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属于溶液,如植物油与水混合后的物质不属于溶液,说法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说法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A、a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是10g,此时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A错误。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时,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B错误。
C、b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硼酸溶液降温至t1℃时,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C正确。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硼酸后充分搅拌,溶解硼酸可得50g+15g=65g溶液,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若不指明温度就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此选项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可知,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此选项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30g,故将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D、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KNO3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降温过程有晶体析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此选项错误。
故选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