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九中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 4 月份阶段性诊断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 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二历史试题 2023.04 6.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
说明: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
2.请将第 I 卷题目的答案选出后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第 II 卷用黑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 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
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答在试卷上作废。 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 D. 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
7.1974~1978 年,考古学者曾先后对辽宁金牛山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
第 I卷(选择题,共 45 分) 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量以锤击法和砸击法制作的石器。由此可知,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生活在金牛山一带的古人类( )
1.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 A.大量使用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存在贫富分化 D. 过着群居生活
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8.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做法( )
2.5400 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 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 年前印度出现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 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印章文字,3300 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 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 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9.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 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
3.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评价某历史人物时写道:他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
欧洲各国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
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他进行的领土调整
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该历史人物是( )
A.英国的克伦威尔 B.美国的华盛顿 C. 法国的拿破仑 D.德国的俾斯麦
4.1926 年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
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
身都变了。“亚洲本身都变了”表现在( )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
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 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③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④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 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5.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 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
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 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
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 以刑辅德的理念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高二历史 第 1页(共 8页) 高二历史 第 2页(共 8页)
1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5 分)
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 4 个小题,共 55 分)
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16.(12 分)【中西瓷器贸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材料一
12.据秦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的岁赋为“白翰”“黑翰”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
“明渠鸟”“鷩鸟”等若干只,于是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这说明秦朝( ) 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
A.政府对刑徒的管理较宽松 B.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腐化 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C.对基层社会形成有力控制 D.赋税征收以土特产为主 材料二
13.据秦简《法律答问》,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
表明秦代( ) 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 材料三
14.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 144 年,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
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
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
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 世纪下年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
15.范晔认为:“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帝,委事父 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 16 到 19 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4 分)
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8分)
高二历史 第 3页(共 8页) 高二历史 第 4页(共 8页)
17. (12分)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厩苑律》、《仓律》等。……
——《大戴礼记·五帝德》 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 中均出现过“市”、 “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其出入
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 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有买(卖)及买也,各婴其贾
亩,则止矣。 (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一一
——《墨子·节葬下》 “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乘马服牛廪,过二月弗廪、弗致者,皆止,勿廪致。”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 ——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整理
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 (注: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云梦秦简,是指 1975年 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
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土的大量竹简,专家考证这些竹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
——《韩非子·饰邪》 材料三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3分) (秦朝)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
则北至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当收入版图。秦始皇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
种伟大的理想的。但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7 分) 似过于急进。况且不必论理,六国夷灭,总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满怀着报仇的
愤恨和复仇的希望。
——摘缟自吕思勉《中国通史(下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整体设计思想。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简述
兵马俑的价值。(6分)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加强经济控制,维持经济秩序的措施。用一句话概
18.(20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括睡虎地秦墓竹简对研究秦朝经济历史的价值。(7分)
材料一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那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
前的成阳官;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郭城。……兵马俑坑内有陶俑、
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其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在他陵墓 (3)材料三中“一条防线”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 (7分)
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根据袁仲以《秦兵马俑坑》等整理
高二历史 第 5页(共 8页) 高二历史 第 6页(共 8页)
19.(11分)西汉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这里是一个南
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达甘、青地区
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的许多古老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蒙古草原,或来自河西走廊,在此定居
之后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一些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
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
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这些部族与民族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
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
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 第 7页(共 8页) 高二历史 第 8页(共 8页)青岛十九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阶段性诊断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2023.04
1-5 ACCAD 6-10BDADA 11-15 DCBDA
16. (12分)
(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4分)
(2)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3分)
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2分)
(12分)
(1)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愬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愬造成严明决纪的形象。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在社会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答出3点即可)
(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
18. (20分)
(1)思想: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模仿都城的建制;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2分,写出2点即可)价值——历史价值:生动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为研究秦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2分)
艺术价值: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体现出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2分)
(2)措施:经济立法;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钱、布为流通货币(或以金、布、钱为流通货币,笼统写统一货币不得分);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确立“上计制度。(5分,每点1分)
价值:为研究秦朝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资料。(2分)
(3)一条防线:长城。(1分)
原因:秦朝暴政(写到修建长城、秦始皇陵,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等可得1分);(2分)秦始皇的政策过于急进;(2分)六国君主、贵族的复仇(2分)。
19.(11分)
(信息提取:秦朝疆域主要处于农耕区域,西汉拓展到西域游牧区;西汉西北地区生活着许多部族;西汉在西北设置机构,实行军屯;西域的地理环境、交通地位、部族对内地的影响。)
阐释:
(1)背景:(3分)
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
角度1:西北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
角度2: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
可能性: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
(2)开拓与治理(4分)
开拓: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
治理: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
(3)影响与评价(3分)
从以下角度分析:加强中央集权;民族交融;保障农耕地区安全;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4)表述成文(1分)
表述层次
层次3:能准确扣住时代背景与主题含义,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层次2:能扣住时代背景与主题含义,史论结合,有逻辑有层次,能表述成文。
层次1:偏离时代与主题,叙述阐释没有史实,不能史论结合,表述不能成文,逻辑混乱,层次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