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目,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会写7个重点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诗人屈原有关。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 品词斟句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实物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快速地朗读课文: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三、深入理解,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看看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明确:粽子,高兴、期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展示实物,请学生根据实物粽子,说说粽子是如何做成的?
(2)小组自由读,并思考问题:外婆又是使用什么材料做的粽子?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3)请学生把画出来的句子再读一读,并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明确:青青的、拜拜的、红红的)
(4)粽子闻起来又是怎么样呢?(明确:一股清香)
(5)粽子吃起来有吃什么味道?(明确:又黏又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合作,在文章中找出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明确: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2)口语交际:用除了......还......写句子。
(3)说一说:粽子除了以上几种花样还有哪些,它们的形状又是怎么样的呢?(PPT展示不同形状的粽子图片)
(4)“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以后,外婆海做了什么?(明确:送粽子,善良、大方)
4、学习第自然段:
课文中“我”长大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什么?(明确:纪念屈原)
四、情感升华
1、从外婆分粽子,你懂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懂得分享)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插入视频,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爱国情)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呢?(PPT展示习俗图片)
板书设计:
9、端午粽
颜色: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种类:红豆粽 红枣粽 鲜肉粽
分给邻居吃 学会分享
纪念屈原 爱国之情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血红色呢过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事,在教学重,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但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