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走月亮 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08: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走月亮
一、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 如画的桃源之地。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 妈妈牵着孩子的手, 走过村头 ,走过小道,走过小溪和水塘, 走过溪岸和拱桥, 走过果园和菜地。 山高,水长,虫鸣,鱼跃,果香,稻穗……山乡村景,诗情画意,文章不是单纯的写景,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以“走”为线索,写出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一咏三叹,充盈着欢乐、 幸福、 温馨甜美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导入时老师相机介绍走月亮的风俗,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识记生字,以“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师生交流,理出走月亮的几个主要场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勾画优美生动的词句,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月夜美景、浓浓亲情。引导学生背诵第4自然段,仿照第6自然段,写写自己经历的某个月下情景。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三)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四)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的某个月下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二)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的某个月下情景。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语文作业本》。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淘洗、柔和”等词语。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三)通过抓住反复出现的线索句子理清文章的几个主要场景。
(四)学习1―5自然段,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皎洁的月亮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到的月亮。
(这皎洁的月光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遐想,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喜欢歌咏的事物,看到这么美的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吟诵诗词名句。
3.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学生集体吟诵。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4.在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平时熟悉的事物在月光的照映下,更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美好的时刻,真想到月光下去走走,那一定美好而幸福。作家吴然就写过一篇散文《走月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拜读一番。出示课题《走月亮》。吴然这个作家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大青树下的小学》。
5.解题:看到题目,顾名思义,你觉得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走月亮是以前我国吴地(江浙一带)的风俗,指年轻妇女们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结队而游”,以祈求美好的生活。
6.质疑导入:那么作者写的“走月亮”是否就是体现这种民俗风情呢?让我们认真地学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 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在预习基础上,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2)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课文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走月亮?边读边圈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鹅卵石 风俗 跃出 稻穗 镀亮 田埂 闪烁
(1)出示词语,指名读准词语:指导“卵”“穗”“埂"的读音。
完成语文作业本第2小题。
(2)指导书写:“卵”“稻",左右结构。“卵"左右相等, “稻”字的右下部分“臼”中的两个小横不能连在一起。
在语文作业本第1小题空格处认真书写“卵”和“稻”字各一个,集体做交流评析。
3.理清文章顺序。
(1)重复本板块主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课文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走月亮?边读边圈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学生发现、交流、反馈,汇报地点的变化。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写到四次,这种在文章当中多次重复出现的写法叫反复)。
(3)集体填写地点变化的表格:
第几次 走过的地方
第一次 小路上
第二次 小溪边
第三次 村道、田埂
第四次 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
(4)小结:四次反复,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串连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清晰、自然。
第一部分(1~3):写“我”和阿妈在村庄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走过很多地方以及“我”的感受。
(三) 学习1-3自然段,感受月亮之美
1.过渡: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我们来跟着作者走月亮。走月亮,走月亮,月亮先要升起来,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月亮升起来的段落。
2.学生浏览,找到相关内容。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3.通览1-2自然段,感受月亮之美。
(1)细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读出了月亮的美?
预设: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淘洗”、“明亮”这些词语直接写出了月亮非常明亮。月光是柔和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把一切都照亮了。透着光亮的月亮让人心生欢喜。)
(2)引导学生了解“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这个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这里的“点苍山”“大青树”“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能不能交换位置?
(这句话,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从远到近,描写了月光下的山、树、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指导朗读,三个“照亮了”要逐次提高声音,以表现由远而近的感觉。
(3)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 (照亮荷塘,照亮草地…… )
(4)过渡:这如洗的月亮,这柔和的月光,作者通过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把这月亮写美了。我觉得还有一句话也能让人感受到月亮的美,只不过比较隐蔽,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把它找出来,不知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5)交流: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连续两个“升起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欣喜和期待)
指导朗读:两个“升起来”,声音要有变化,以体现惊喜的感觉。
(6)讲讲“洱海”:这两句话里都提到了“洱海”,那么“洱海”是什么地方呢?
出示图片欣赏云南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洱海和点苍山是云南的两处名胜, 是作者家乡的代名词, 作者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美的地方自豪。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1-3自然段。
(四)学习4-5自然段,感受月下溪岸之美
1.过渡:走过了洒满月光的小路,让我们跟着作者到小溪边去走月亮吧。
2. 出示研读主问题:读第4自然段,哪些句子带给你鲜明的画面感?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一画。
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交流反馈,品味赏析。
预设1:(相机出现句子)
△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流动的溪水,仿佛闻到了山草和鲜花的香味,从而感受溪水、花草的香、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画面。“流”着香味更是让人感受到花香的浓郁。
(2)给这个画面取名字。(预设板书:溪水流香)
(3)作者细致的描写仿佛让我们也看到了小溪流水泛着银白的月光,闻到了花草香味,这就是我们借助文字想象画面的一个途径。
预设2:(相机出现句子)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1)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美丽的鹅卵石,大大小小的水塘,里面都倒映着一个月亮。)
(2)把“抱”字改成“映”字,引导学生体会区别用字的精妙。
出示语段: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映着一个月亮!
思考:你更喜欢哪个字?说说原因
(指名学生交流,老师点拨:无数的小水塘,像妈妈一样紧紧地抱着无数的小月亮, 一个“抱”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月光下的小水塘多温馨,多可爱。这温馨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
(3)给这个画面取名字。(预设板书:水塘抱月)
这可以说是作者见到的,板书:见
(4)指导学生带着温暖、陶醉的感受朗读
预设3: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1)圈一圈:“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我”和阿妈在小溪边还会做些什么呢?
(3)联系生活也是我们在读课文时想象画面的一个途径。
小结:这溪水流香,这水塘抱月,这洗衣做船,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阿妈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4.指导朗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读出幸福感。
5.背诵积累
(1)出示填空,借助关键词背诵积累。
细细的流水,流着( )和( ),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 )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 ),而我,用树叶( ),运载许多(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 ),看看我采过( )的地方。
6.学法小结:我们按照“想象画面——品味赏析——画面取名——朗读积累”四个步骤来学习第4自然段的,感受月光下“我”和阿妈在溪岸走月亮的美好。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第4-5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6-9自然段,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二)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活,用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来写一写自己经历的月下情景。
(三)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
二、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6-7,探寻其他美景
1.复习旧知:回顾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想象画面——品味赏析——画面取名——朗读积累
2. 出示学习活动:
按照以上四个学习步骤:想象画面——品味赏析——画面取名——朗读积累,小组合作学习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反馈。
(1)学生展开想象,相互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哪些句子带给你鲜明的画面感?
(2)学生抓住有新鲜感和画面感的句子品味赏析,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体会秋夜的宁静,白日里这些轻微的声响现在都能传进人的耳朵里,可见秋夜之宁静。)根据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1)“泼剌声”是什么声?作者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
(2)取名预设:虫唱鱼跃
预设2: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1)读准“汩汩”,理解意思:形容水流的声响
(2)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是很满意地响着?(体会拟人句,显示丰收的喜悦。)
(3)给画面取名字:沟水汩汩
预设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从这句话中“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体会到稻田在月光下显示着不同寻常的美,“低垂着头”拟人用法,看出稻谷成熟了,村里稻谷大丰收了,体会作者心里的喜悦)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让你体会到什么?
(2)给画面取名字(预设:稻谷丰收)
(3)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画面吸引着你?
(预设:果园飘香 找兔草 吹蒲公英)
(4)小结:鱼儿的欢跃,果子的甜香,沉甸甸的稻穗,都在向我们报告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一 丰收,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在作者的笔下,这一个个画面这么真实,这么温暖,好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的面前,那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多种感官体验到的都写了进去。借助语文作业本,再来梳理。
(1)读一读,完成填空。
阿妈牵着“我”走月亮,“我”看到了
,闻到了
听到了 ,还想到了
(5)朗读第6自然段
(二)学习8-9自然段,品味亲情
1.引读:和阿妈走月亮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
2.出示: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1)想想:“我”和阿妈还会走过哪里呢?模仿着说一说。
(2)思考:“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和阿妈走月亮?
(3)出示吴然语录:“童年时代的一切,烙印在我的人格气质上,也像影子一样浸润在我的创作中。”
(4)出示句子: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阿妈就像天上的月亮,“我”就像那小星星,天上“月亮牵星”,地上“阿妈牵我”,这是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从而体会“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5)小结:“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
(三)整体回顾,解决疑惑
1.第一节课学习的时候,老师提过一个问题:“走月亮”本是吴地的一个风俗,作者写的“走月亮”是否就是体现这种民俗风情呢?学到这儿,你心里有答案吗?
(1)学生自由作答
(2)出示吴然的解释
出示:
我偶翻一本闲书《浮生六记》,读到“中秋日”一段,有这样的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我的目光惊喜地停留在了“走月亮”三个字上。这三个字唤起了我极大的响亮的美感。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种种情景,以及少时和同学在洱海边的白族村寨“唱月”“跳月”“玩月亮”的童年记忆,纷纷涌到我的眼前。于是我在一种美感享受和浮想联翩中,一气呵成了这篇作品。
我写这篇《走月亮》,只是借用了“走月亮"三个字,并把地点放在苍山脚下洱海边,来歌唱母爱深情,以及和母亲“走月亮”的温暖与快乐,并非描写一种民俗风情 。
(3)你读懂了什么 ?
(吴然的“走月亮”与习俗无关,只是歌颂母爱歌颂亲情。)
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要反复?
(一是因为我和妈妈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景色都非常美好,所以文中反复使用“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表达对美景的赞叹。二是因为阿妈带着我在月光下散步时,我感觉非常幸福,所以文中反复使用“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品味写法,仿照表达
1. 过渡:“我”和阿妈走月亮,月光下的景是这么美,月光下的阿妈是那么温柔,月光下的故事是那么温暖,那么月光下,你有没有美好的故事发生呢?
2. 回忆自己月下的某个情景,想一想:是在哪里见到的月亮 和谁在一起?一起做了哪些事?
3.调动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尝试从不同角度写一写自己在月下的所见所想。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
4.学生自由写作
5.师生共同评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