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阿Q正传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鲁迅其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们称为“民族魂”。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02年留学日本。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辛亥革命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以后大量发表作品,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诗歌、译作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
时代背景
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整体感知
解 题
1.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2.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阿Q名字的由来
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阿Q正传》
内容简介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1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9
大团圆
梳理关键
1. 自读课文,整理阿Q档案。
籍贯
住址
身份地位
工作
外貌特征
嗜好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未庄土谷祠
不详
雇农
打短工
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穿破夹袄
喝酒、押牌宝
被王胡碰头
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梳理关键
2.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阿Q是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癫疮疤——贫困
小结: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深入探究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因癞疮疤被闲人打
“畜生”“虫豸”之争被打
赌博赢钱后被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君子动口不动手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轻松、早已有些高兴了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找出并完成表格。
2.结合阿Q打人或被打的事件,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靠打短工为生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他的性格十分复杂,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还狭隘保守,不仅欺软怕硬,而且自欺欺人,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获得胜利。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华盖集·忽然想到》
3.试结合全文,参考下列定义,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的思维方式。
4.阿Q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试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探究其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精神胜利法”实质:
不正视现实、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妄自尊大。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03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精神胜利法”性格形成的原因:
主旨提升
1.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请探讨他塑造阿Q的真正意图?
“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股力量。
2.本文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夸张、漫画式手法:
儿子打老子,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夸张处理。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式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想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揭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人。
①白描。如:“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简单的几笔就把阿Q那种在精神胜利法的支配下“目空一切”“永远得意”的面孔永久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
②心理描写。他的欺人与自欺,他的忧愁与得意,他的幻觉与想象,种种心态都跃然纸上,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怯懦与麻木。
如说阿Q认为自己头上的癞疮疤是高尚的光荣的,把“忘却”说成祖传的宝贝,把欺负小尼姑认为是勋业等,通过反语的运用,收到了讽刺幽默的效果;再如“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运用仿词手法,讽刺了人们的麻木冷漠。
白描手法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内容总结
作业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