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千古诗意话劳动
——《芣苢》《插秧歌 》
学 习 目 标
1.诵读诗歌,把握不同体裁的诗歌节奏;解读字词句,分享字词句表达的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两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
3.欣赏古代劳动场景,体会劳动的美与趣味。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字?
上面是二火,下面是衣服,衣中的小点代表缝缀的痕迹,整个字是在灯烛下缝衣服的意思。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重章复沓(叠句):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字反复吟唱。
吟诵朗读:自由读两首诗歌,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节奏,并说说
两首诗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看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mó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的劳动之美。)细读诗歌,按下面格式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
我由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想到_______________场景,感受到_____________(表达情感或趣味的词或句子)。
《說文》:"寽,五指持也。"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金文均作一手盛一物,別以一手抓之,乃象意字。說為五指捋甚是。"林義光《文源》:"一非聲。寽,捋之古文,取也。从爪,从寸。"
字 含义 展现的劳动场景
采 采摘
有 采取,指已采起来 掇 拾取 捋 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 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劳动者采芣苢时芣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景象,劳动者劳动热情越来越高涨、满载了但仍不想归去的情态。
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2、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芣苢》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描写周代一群劳动者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氛围:插秧繁忙紧张有序
修辞(比喻)——画面:冒雨插秧
动作——精神:专注劳作
语言——心理:抢抓农时,唤食不歇,珍惜劳动成果
《插秧歌》描写了一家四口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展现了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的劳动精神。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两首诗歌都描绘古代人的劳动场景,都表现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但在表现手法上以及表达效果、表达的情感方面却有差异,你读得出来吗?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洲中叫”起兴。
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赋的手法,直接把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出来,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六个动词的变换,细腻的描绘出劳动过程,富有诗情画意;同时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审美空间。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选取日常劳动场景,着重于动作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淋漓尽致了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而又秩
序井然的生活。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妇女采集车前子即“苯言”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其他说法有“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 以及歌颂夏禹说 等等。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表达的情感方面:
①《芣苢》这首诗描绘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传达的是古代群体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跳出官场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家庭的和谐氛围——生活的情趣。
回顾自己所经历的美好的劳动场景,将其写成一首诗歌。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