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爱汝至。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与妻书》林觉民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卢氏的早亡使纳兰性德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词人为了寄托对亡妻深深的哀思,故作下此词。
文化常识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苏轼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诗词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能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完成课内课外知识的沟通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能体味人生,珍惜拥有,感受幸福。
教学目标
写作背景
李白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补充资料】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补充资料】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朗读训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体感知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如梦――梦后
记梦
梦前思量
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研读“梦前”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凄婉、沉痛的感情,直笼罩全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研读“梦前”
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研读“梦前”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研读“梦前”
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尘满面,鬓如霜”概括作者的形象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研读“梦前”
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遭际挫折和心境之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片: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对写、直抒胸臆、想象
小结(上片)
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对写手法。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手法鉴赏
思考
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忽”字换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研读“梦中”
1、(内容)“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突出了梦境恍惚迷离的特点;
2、(结构)“忽”字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
3、(情感)表现了作者梦中还乡的喜悦心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忽”字换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研读“梦中”
“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
从这里,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写作手法鉴赏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研读“梦中”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研读“梦后”
“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指孤坟。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写作手法鉴赏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写作手法鉴赏
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以景结情
下片: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
――白描、对写、虚实结合
小结(下片)
思考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本诗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之情。
《江城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思考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记梦
梦前思量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现实
梦境
现实
课堂小练
1.苏轼《江城子》开头三句:“ 。 , 。”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句:“ , ”,表现了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
3.“ , , ”苏轼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他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5.《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 , ”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小轩窗 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