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威宁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
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现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园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插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 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 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3分)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 繁漪是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小题。
(李小二)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拔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闯子背后听说什么。”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的是。”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拔。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转背没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人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说话。”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二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挨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拔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拔。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拾举得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髑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
只说林冲来到草料场,就草屋床上放了包裹被卧,与老军交割后,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推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天理昭然,估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萌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拔,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揭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旦去!”三个人都惊得呆了,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送出血来。林冲将三个人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李小二透露陆虞侯等人的行迹后,林冲内心萌生了反抗的意识,但因性格等因素,他当时并没有敢真正行动。
B.“酒壮英雄胆”,林冲在酒力的驱动下,冲破束缚,决然反抗,“酒”在他走向反抗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生火御寒,夜宿古庙,是林冲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做出的选择。因火盆里的火种没有完全浸灭,导致草料场火起。
D.林冲发现自己一再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并没能改变“对手”蓄谋已久的加害阴谋,因此愤慨之至,手刃仇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虞侯明明是来杀害林冲的,在天王堂不杀,在沧州城不杀,直到把林冲拨往草料场才下手,这样的故事编排,使情节起伏跌宕,吊足读者胃口。
B.小说用李小二的视角写陆虞侯等人来店里密谋的情况,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利用有限视角的限制性,制造出悬念,增强小说阅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C.林冲被派去看守草料场,与老军交割,沽酒路上遇到古庙,对未来充满幻想,这些内容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使小说情节有张有弛。
D.小说叙事明、暗线交织。明线是林冲沧州遇故旧,带刀寻仇,赴草料场:暗线是陆虞侯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加害林冲。
8.金圣叹评点道:“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请结合文本,简析设计两次偷听的妙处。(4分)
9. 朔风吹撼,大雪漫卷,撼动草厅,十分寒冷,风雪好像故意与林冲过不去,让他备受煎熬,似乎是林冲的对头。可有人说,风雪恰恰是林冲的守护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矩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斩之。
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稀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①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青衣:县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
B.上使使掩梁王侯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
C.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
D.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邑,都邑、城市,古时也是行政区划名,县的别称,也指国、国都等。
B.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等同于丞相。
C. 斛,中国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D. 廷尉,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越曾结伙为盗,少年劝他效仿陈胜起义,他并无此想法,成为首领后,杀一儆百,确立了威信。
B.彭越帮刘邦攻楚,被任命为魏国相国,后又断绝楚军后援粮草,攻下很多座城池,被封为梁王。
C.汉高祖率兵讨伐陈豨,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发怒,派人责备他。
D.彭越害怕汉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是彭越并未听从。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下册课文《鸿门宴》)
(2)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14.彭越协助刘邦赢得楚汉之争,最后为何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释: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见《史记 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5.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将前代创业与后世守业作对比,写出了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紧承首联文字,高屋建瓴地概括了金陵政权盛衰兴亡的规律,揭示了其盛衰兴亡的原因。
C.颈联怀想古今,昔日奢靡的东城府,如今只剩几间佛寺。秦淮河上,亡国遗曲依旧余唱未休。
D.尾联用典发出嗟叹。殷周旧事,盛衰无常,怀古吊今又有何益?暂且顺应天命,将忧思化入酒缸。
16.本诗可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 ”的意思是相同的。
(2)《登高》一诗,"_,_"两句,诗人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秋景,描写了夔州秋天典型的特征。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对话氛围,他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1月20日,2022卡塔尔世界杯在万众瞩目中开幕。
世界杯,是全球各个国家在足球领域_①_的神圣荣耀,也是各个国家所有足球运动员的终极梦想,它也被誉为“生命之杯”,代表着足球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与球迷世界的狂欢。
世界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成长,教会了人们要懂得为梦想而执着奋斗、永不放弃。在本届世界杯开幕式上,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20岁的“半身少年”穆夫塔以双手支撑着身体,用他的纯真笑脸向世界传递善意和温暖。这个_②_的年轻人,以其对运动的无限执着、对生命的执物抗争,让世人看到了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
世界杯,让人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品尝遗憾的滋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学会面对失败与苦涩,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天,并不是③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的欲望,并且勇敢地迈向这种挑战的那一天。
人生几十年匆匆而过,但你还有几届世界杯可以错过?你还有多少青春可以挥霍?你还没有找到你的人生目标?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世界杯决赛圈 32支队伍,最终能捧起大力神杯的只有一支。然而,足球的魅力不在于赢得比赛,而在于为梦想顽强拼搏、挥洒汗水的过程。既要享受这个拼搏和奋斗的过程,更要为了辉煌的荣誉去不懈奋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21.请你仿造画线的句子,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作家或作品人物中任选两个,另写两句话。(4分)
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著书,以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价值;___;__。我们终于明白:生命终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22.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处填写主谓句式的短句概括其特点,每处都为4个字。(5分)
高中语文新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1)__________。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2)_______。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这比过去增加了分量。
三是(3)________。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大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以“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题,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有所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评价历史人物。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