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三单元《陈情表》《项脊轩志》归去来兮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蜎毛碟”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洛神迹
侯发山
鹤年老爹从石窟寺上香回来,做出了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决定。
他把闺女彩霞叫到跟前,问道:“闺女,你今年多大了 ”
“十七。”彩霞脸一红,埋下了头。爹是不是又要给自己介绍婆家 在乡下,跟她年纪相仿的都当娘了。这两年提亲的不少,她担心爹孤独,一直没有答应。娘死得早,是爹把她拉扯大的。
鹤年老爹说:“石窟寺来了部队,你当兵去吧。”
彩霞吓了一跳,又粗又长的辫子在身后一甩一甩的,甩出好几个问号。
鹤年老爹说:“自古至今,女子带兵打仗的就有好多呢,平阳公主,秦良玉……”
爹当过私塾先生,识文断字,通古知今,平时没少给她讲这些女杰。彩霞迟疑了一下,说:“是共产党的部队 ”她知道,共产党是救国救民的,在他们的队伍中,也有不少杰出的女性,向警予,缪伯英,钟竹筠,等等。这些也都是爹告诉她的。
鹤年老爹摇摇头,缓缓说道:“国民党的部队。”“啊 ”彩霞吃惊地张大嘴巴。辫子在身后定住了,摆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在爹给她灌输的理念中,国民党就是魔鬼的代名词。
鹤年老爹说:“他们来到巩县,没有骚扰百姓,住在石窟寺,宣传抗日,帮助老百姓做了不少事……看得出,他们并不坏。外敌入侵,国难当头,能打小鬼子就好。”
“这个……”彩霞还在犹豫。她不是怕打仗,如果她在战场上有个三灾两难的,爹怎么办 谁给他老人家养老送终
鹤年老爹似乎看出了彩霞的心思,狡黠一笑,说:“你当兵走了,爹就再找一个伴。”还有一点鹤年老爹没有说,他去石窟寺的时候,见到了这支部队的营长叶金饶,他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部下,年纪轻轻,英俊潇洒,说话客客气气,一副书生模样。鹤年老爹琢磨着彩霞进了这支部队,如果有缘跟叶营长结下百年之好,也算不错。
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彩霞答应了。为人一世,要么尽忠,要么尽孝。打小日本也算为国尽忠了。
当鹤年老爹带着彩霞来到石窟寺,叶营长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彩霞苗条得像麻杆,上不了战场。鹤年老爹刚要解释,彩霞抢先说道:“我可以给你们烧火做饭,可以给你们洗晒被褥,可以给你们缝补衣袜,可以给你们讲河洛故事……”
彩霞一连串的“可以”,让叶营长无话辩驳。在那个年代,如此识大体、明事理的女孩子还真不多见。说心里话,他真有点喜欢彩霞。
没过几天,部队开拔了。
村里人到石窟寺上香的时候,发现部队留下的一块石碑。中间写着“河洛神迹”四个大字,右边题的是一首诗:“石窟两千年,精巧夺天然。满座半残废,神话犹相传。彼妹殊自乐,裸舞何翩跹。万载邙山下,过客辄流连。东望多感慨,国难重在肩。边城烽火急,壮士应催鞭。”碑的左边刻着:“陆军一百六十六师步兵第二旅第三团第二营营长、陆军少校叶金饶题。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孟秋。”
鹤年老爹欣慰地笑了,心想自己没看错人,让彩霞当兵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给乡亲们解读:“这首诗从对石窟寺艺术的欣赏,写到抗日战争的风云,号召爱国赤子走向前线,杀敌卫国……难得,难得啊。”
过了一段时间,村里人看鹤年老爹的眼神少了敬重,多了几分猜测和不屑,毕竟,在那个时候,国民党部队还是做出了一些不齿的事情。
到了1940年的夏天,鹤年老爹把家中大门一锁,给邻居交代一声,就离开巩县,南下了。说心里话,他还是不放心彩霞啊。他有点后悔自己鲁莽了,不该一时心血来潮做出那个决定。
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鹤年老爹又看到叶金饶题写的诗篇:森森古柏满隆冈,抱膝长吟遗草堂。汉王何因三顾切,只缘国难思贤良。羽扇纶巾功业存,三分天下未全吞。孤忠尽在出师表,万世犹悲五丈原。空城还怕是奇谋,仲达虚惊竟摸头。追忆如公今尚在,东倭安敢窥神州。
守祠的老人遗憾地对鹤年老爹说,你来晚了一步,叶金饶在战场上受了伤,来这里养了一段时日,伤还未好就带着部队又出发了。这些碑文是叶营长驻防此地时留下的。国军一六六师属于第一战区,开赴前线在河北、山东一带与日军对阵,无奈主帅指挥不力,河北沦陷,一六六师退防黄河一线。叶金饶感叹军中无诸葛,便挥笔写下《怀诸葛公》。
鹤年老爹一路奔波,打听。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小丰村,他再次见到了叶金饶为牺牲的战友写的碑文,老人家惊喜地看到,其中一块《河洛彩霞》的石碑,碑上还有诗文:肩担使命几鸣钲。战区行,结真情。风雨潇潇,奋勇救苍生。北战南征挥利剑,为中华,建殊荣。女中豪杰请长缨。彩霞名,耀巩城。国难当头,肝胆写忠诚。待到功勋欢庆日,重结彩,再张灯。
鹤年老爹悲喜交加,喜的是叶金饶果然对女儿有意,悲的是女儿已经战死沙场。他想找到彩霞的坟墓,一直没有找到。
1949年10月7日,时任浙南行署“绥靖军”副司令的叶金饶当了解放军的俘虏。据说,叶金饶厌恶内战,故意贻误战机,才兵败被俘的。
而鹤年老爹,至今无人知道他的下落。也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遗憾的是,“河洛神迹”和“怀诸葛公”碑均在,唯有“河洛彩霞”碑不知去向。
(原载《小说月刊》2022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鹤年老爹从石窟寺上香回来后,决定让女儿彩霞参军,其原因是既希望女儿能够报效国家,也是为女儿的终身大事考虑。
B.小说中两次写彩霞的辫子,寓意丰富。其中第二次写辫子摆出大大的惊叹号表现了彩霞对爹要自己参加国民党军队的惊讶。
C.“你当兵走了,爹就再找一个伴”一句是鹤年老爹宽慰彩霞的话,意在让彩霞毫无顾虑地去当兵,体现鹤年老爹对女儿的了解。
D.叶营长认为彩霞不能上战场时,彩霞用了一连串的“可以”来为自己争取,表现了彩霞是一个勤劳能干、有文化的女孩子。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交代鹤年老爹当过私塾先生,能识文断字,通古知今,为他后来读懂叶金饶留在石碑上的诗埋下了伏笔。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如叶金饶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伤未好就带队出发与内战中故意贻误战机形成鲜明的对照。
C.小说结尾“河洛彩霞”碑到底去了哪里引发读者无限想象,一千读者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留白艺术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D.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可随时对人物行为作出解释,使读者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如对彩霞不愿当兵的解释。
8.鹤年老爹在女儿彩霞随军开拔后到得知女儿牺牲的过程中,他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9.小说中引用叶金饶所撰的碑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守恩,以荫补,稍迁诸卫将军。建立已卒,家于潞,守恩自京师得告归,而契丹灭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与守恩姻家,乃以守恩权巡检使,以守潞州,而从恩入见契丹。从恩既去,守恩因剽劫从恩家货,以潞州降汉。汉高祖即位,以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徙镇静难、西京留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性贪鄙,人甚苦之。时周太祖以枢密使将白文珂等军西平三叛,还过洛阳,守恩以使相自处,肩舆出迎。太祖怒,即日以头子命文珂代守恩为留守,而守恩方诣馆谒,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守恩大惊,不知所为,遂罢去,奉朝请于京师。
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巨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悉言者独守恩前对只陛下始睡觉矣闻者皆缩头。显德中,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以卒。
呜呼!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乱与坏相乘,至荡然无复纲纪,则必极于大乱而后返,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若文珂、守恩皆位兼将相,汉大臣也,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易置之,如更戍卒。是时,太祖与汉未有间隙之端,其无君叛上之志,宜未萌于心,而其所为如此者,何哉 盖其习为常事,故特发于喜怒颐指之间,而文珂不敢违,守恩不得拒。太祖既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亦置而不问,其上下安然而不怪者,岂非朝廷法制纲纪坏乱相乘,其来也远,既极而至于此欤!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守恩传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B.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C.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D.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守恩性贪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鄙”意思相同。
C.“肩舆”,即肩上的轿子,代步工具,抬行的人数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D.“而守恩方诣馆谒”与“执图诣寺后”(《促织》)中的“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恩翻脸无情,对于亲家张从恩,没有想着他让自己守潞州的恩情,反而趁机夺取了他的家财,献出潞州向汉投降。
B.周太祖非常反感王守恩的做法,当王守恩以使相自居,坐轿子出来迎接他时,他当天就直接免去王守恩的官职。
C.欧阳修认为,道德仁义和法制纲纪都是国家所需要的,如果国家动乱,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然后才是法制纲纪。
D.欧阳修认为,周太祖在免去王守恩的官职时,他与汉朝的关系并没有出现裂缝,应该也没有无视君主的反叛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于客次以俟见,而吏驰报新留守视事于府矣。
译文:
(2)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
译文:
14.周太祖随意更换白文珂和王守恩的职务,作者总结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酹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2)西晋张载《剑阁铭》中有“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李白在《蜀道难》中将这两句化用为
“ , ”。
(3)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来揭示全文主旨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 ① 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 ② 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豁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 ③ ,因此受骗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卡秋莎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徒手掰药片”“药片捣成粉”“冲剂减一半”……不少父母在给孩子喂药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成人来说, ① ,但大量常用药说明书并没有注明儿童用量。好一点的情况是按照儿童体重、年龄标明相应剂量范围,而更为普遍的是“儿童用量酌减”或“遵医嘱”,缺少明确的儿童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药品使用说明书“说而不明”的现象,考验了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水平,也对家长的药物知识和用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吃药靠掰,用量靠猜”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专用药品短缺。 ② ,很多时候医生们只能选择将成人药物按比例划分出合适的剂量给儿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此产生的用量不清晰、分药不准确等问题, ③ 近年来,因儿童过量服药而造成药物中毒的事件并不鲜见,凸显出加强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巴尔扎克
材料二: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生
上述材料能够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的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说“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这不等于“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也不能理解为“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2.C(A项,“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以“婴儿”作比喻,是从思想信仰角度说明“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而不是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的。B项,“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提到“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D项,选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可知,本土形式由盛到衰是自然规律,因此才会产生文化交织,闯进异国形式。)
3.A(A项,既强调故事性,又指出它们是“纪实的历史”,切合“故事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的观点。B项,“没有故事”不符合实际,对名篇分析不正确,不能成为有效论据。C、D两项所举名篇均为北宋以后的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①民族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1分)②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1分)③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不矛盾。①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②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矛盾”不给分)
6.D(“有文化的女孩子”错,文中无法体现。)
7.D( “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错,小说是第三人称,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8.①先是鹤年老爹和村民在石窟寺上香时看到叶营长留下的“河洛神迹”石碑后,为自己没有看错人,做出让女儿当兵的正确决定而感到欣慰;②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鹤年老爹因不放心彩霞决定南下寻找彩霞,为自己送彩霞当兵的决定感到有点后悔;③再次看到叶营长为牺牲的战友写的碑文时,感到惊喜,待看清石碑上的
内容时,得知叶营长对女儿有意,但女儿已经战死,他悲喜交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交代故事背景。借助碑文呈现山河惨遭日寇蹂躏,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故事背景;②补充故事情节。如借助碑文叙写了叶金饶营长率部征战抗日战场的缘起与过程,充实文章内容;③衬托人物形象。借助石碑直言国家处于危急时刻,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士以及发出军中无诸葛的慨叹等,表现了叶金饶心系国家、英勇抗敌的抗日战士形象;④引用富有诗词色彩的碑文,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后隐帝杀史弘肇等,召群臣上殿慰谕之,群臣恐惧,无敢言者,独守恩前对曰:“陛下始睡觉矣。”)
11.B(前者是粗鄙的意思,后者是见识浅陋的意思,前后意思不同。)
12.C(“首先破坏的一定是道德仁义”错,应该是“首先破坏的一定是法制”。)
13.(1)坐在客位等候接见,而官吏急速来禀报新留守到府中办公了。(“俟”“视事”、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善于为天下考虑的人,不敢忽视细微的事,而常常杜绝不好的征兆,能不引以为戒吗!(“是以”“渐”、反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①周太祖在一时喜怒、颐指气使之间破坏法制纲纪已经习以为常;②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能抗拒;③汉廷君臣对这种现象也是置之不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守恩,因父亲的恩荫补官,逐渐升迁为诸卫将军。王建立死后,在潞州安家,王守恩从京师得假归家,而契丹消灭了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和王守恩是亲家,于是任王守恩代理巡检使,来守潞州,而张从恩去见契丹人。张从恩离去后,王守恩趁机剽掠劫夺张从恩的家财,献潞州向汉投降。汉高祖即位,任命王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改任静难军节度使、西京留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守恩生性贪婪粗鄙,人们深感痛苦。当时周太祖以枢密使身份率领白文珂等军队往西平定三个反叛的节镇,回来经过洛阳,王守恩以使相自居,坐轿子出来迎接。周太祖发怒,当天便用札子命白文珂代替王守恩为留守,而王守恩正前往馆舍拜见,坐在客位等候接见,而官吏急速来禀报新留守到府中办公了。王守恩大惊失色,不知所措,于是罢官离去,在京师奉朝请。
后来汉隐帝杀史弘肇等人,召群臣上殿安慰开导,群臣恐惧,没有敢说话的人,只有王守恩上前对答说:“陛下终于睡醒了吧。”听的人都吓得缩头。显德年间,任左金吾卫上将军而死。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法制纲纪,也是用来维持国家的。自古以来动乱灭亡的国家,一定首先破坏它的法制,然后跟着发生动乱。动乱和毁坏相继,以至于纲纪荡然无存,那就必定要达到大乱后终能反正,这是事势发展的必然,五代的时候就是如此。像白文珂、王守恩都位兼将相,是汉的大臣,而周太祖用一个枢密使的札子就改换了他们的职务,就像更换防守的士兵一样。这时,周太祖与汉还没有裂痕的端倪,那种无君叛上的想法,应当还没有在心中萌发,而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他们已经把这事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所以只是发生在一时喜怒、颐指气使之间,而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能抗拒。周太祖既已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也置之不去过问,这样上下心安理得不以为怪的现象,难道不是朝廷的法制纲纪坏乱相继,它的由来久远,已达到极点而终到这地步吗!因此善于为天下考虑的人,不敢忽视细微的事,而常常杜绝不好的征兆,能不引以为戒吗!
15.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是南唐金陵的“王气”黯然而收。)
16.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
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
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1)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每处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五光十色 ②千丝万缕 ③花言巧语(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1: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示例2: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二是成分残缺,在“我控诉”后面加“的呐喊”。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1.①服药剂量会在说明书上清晰标注 ②为了解决缺药问题 ③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隐患(每处2分)
22.①构成:两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吃药”对应“用量”,“掰”对应“猜”,句末“掰”“猜”都是平声收尾。(2分) ②表达效果:四字短句结构紧凑,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目前儿童用药剂量模糊不清的问题。(2分,酌情给分)
23.【材料解读】材料一是说为了让我们行驶更远,需要舍弃人生中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懂得放下,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材料二是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材料一的“放弃”与材料二的“坚持”看似是一对矛盾体,实则并不冲突。坚持是一种精神,于常人难以坚持中生辉;放弃是一种智慧,于他人不敢中迸发。
【立意参考】①正确的坚持才能成功;②能够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③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