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4 22: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亭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文科)(历史)
1. 战国时期,统治者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各国诸侯宁肯任用那些出身微贱,有贫者之智而无僭窃之嫌的人,也不愿让其同胞手足参与政权。这一现象( )
A.促成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B.导致了分封体制的崩溃
C.适应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表明了贵族集团的衰落
2. 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 )
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 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 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
3. 周公继承并改造了殷人祭祀“鬼神”的传统,他从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识系统中生发出了“尊礼”“近人”的礼乐文化,宗教神学逐步成为礼乐制度的附属。这表明西周( )
A.尊神事鬼的观念已经消亡 B.早期人文思想逐渐萌发
C.礼乐制度丰富了宗教文化 D.民本思想在变革中发展
4.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5. 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察举制从民间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皇帝的智囊团。其举措的初衷在于( )
A.分散丞相的权力 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C.减轻皇帝的负担 D.完备中央职官设置
6.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母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7. 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富国强兵的需要 C.社会秩序的重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 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士阶层的迅速崛起 B.政治权力明显下移
C.法治秩序开始崩塌 D.贵族等级意识分明
9. 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国末期的“士”。作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末期( )
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 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 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
10. 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 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 )
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
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 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
11. 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豪富势力 B.开发边疆地区 C.增加政府收入 D.巩固国家统一
12.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周边的山戎希望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晋悼公认为山戎“无亲而贪”,不同意与之和议,晋国的卿大夫魏绛向晋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最终说服晋悼公与戎族订立了盟约。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晋国是春秋时期首个霸主 B.山戎已经完全认同晋国文化
C.“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 D.晋国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13. 《荀子·富国》中提到“……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王制》中强调“分莫大于礼”;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又主张以法入礼,规范秩序,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 )
A.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 B.有利于恢复礼乐秩序
C.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过程 D.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14. 《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15.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16. 荀子主张“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墨子主张“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两者的主张都( )
A.推崇法家的思想理念 B.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
C.体现相同的政治立场 D.为治国理政提供建议
17. 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18. 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西汉定都关中旨在( )
A.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
C.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19. 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 )
A.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 B.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严重衰落
C.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 D.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
20. 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21. 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 )
A.体现外儒内法 B.强调天人感应 C.彰显黄老治国 D.突出天时地利
22. 西汉初年,汉高祖发布求贤诏书,命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领或管治的地区发掘人才,并说:“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汉高祖此举( )
A.削弱了中正选官权力 B.利于扩大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C.完善了察举制的流程 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3. 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 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
24. 汉初统治者反思了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因而“兵皆罢归家”。《汉书》记载:“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邀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行政制度革新完善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统治政策的合理调整
25. 基于社会转型视角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运动。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的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古希腊罗马的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的基本权利问题而展开;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的矛盾。商鞅改革使得秦人因为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了国家的奴隶。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的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的内部凝聚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的主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 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25(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罗马的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
(25(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影响。
(25(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
26. 材料分析题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表是一些学派的观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 材料 在晋国深厚的法治传统基础上,三晋国家率先于战国前期开始变法图强。魏文候于公元前446年即位,任李悝为相并主持变法。李悝一方面提出“尽地力”,统一分配耕地,督促农民积极耕作,增加粮食生产。另一方面采用“平籴法”,丰收年景由国家以平时的价格收储百姓手中的余粮,等到欠收年景粮食短缺时再以平价卖给百姓,既防“谷贱伤民”又防“谷责扰民”。用人方面,李悝主张有功劳者才有资格享受物质奖赏,才有资格得到爵位。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李悝写下《法经》六篇,把盗、贼列为惩治对象,描述社会上层犯罪行为为“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并相应地制定《杂律》加以惩处。魏国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新兴的霸主。
———— 摘编自高专诚《战国前期李悝变法的历史反思》
(27(1)) 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措施。
(27(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悝变法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C
2. 【答案】D
3. 【答案】B
4. 【答案】C
5. 【答案】A
6. 【答案】B
7. 【答案】B
8. 【答案】B
9. 【答案】D
10. 【答案】D
11. 【答案】D
12. 【答案】C
13. 【答案】D
14. 【答案】A
15. 【答案】C
16. 【答案】D
17. 【答案】D
18. 【答案】C
19. 【答案】A
20. 【答案】B
21. 【答案】C
22. 【答案】B
23. 【答案】A
24. 【答案】D
25. 【答案】(25(1))经济基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思想基础:古希腊罗马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战国变法受法家思想影响;推动力量:古希腊罗马改革的推动力量是平民阶层,战国变法的推动力量是新兴地主。 (25(2))影响:商鞅: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君主专制;稳定了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城邦的发展。 (25(3))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6. 【答案】
观点1:先秦诸子思想提升了统治者的国家治理能力。
阐述: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为了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众多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德政,建立仁爱体系天下才会稳定。孟子继承仁学并完善为仁政思想,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认为靠道德已无法挽回善治局面,提出“礼法并用”,后来其学生韩非看到,德法并施无法在短周期内实现富国强兵,只有通过法治才能规避人的弱点实现目标,秦始皇采用了法家思想统一了全国,但没道德感化建立的强权只会昙花一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太过理想,各个诸侯国并不认可。汉初统治者把道家“无为而治”作为基本国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总之,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在碰撞中融合,“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
观点2: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 ,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 和”礼”, 主张”为政以德”; 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27. 【答案】
(27(1))措施:重视农业生产,统一分配耕地;采用平籴法;按功劳授爵位,选贤任能;撰写并颁布法律,强化社会治理。 (27(2))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魏国社会转型;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