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名作成林 共话繁荣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1.积累一定的古代白话词汇;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文章的主要情节进行概括,完成情节梳理表;
3.对所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摘取关键内容用于PPT文字呈现。并撰写讲坛分享时使用的讲稿,注意讲稿的语体风格应当以书面语为主,流畅通顺、平白如话,在内容上有一定专业性并注意文稿整体有条理。
思维目标:
1.梳理四篇选文的主要情节,完成情节梳理表。在梳理过程中,思考这四篇选文的叙述方式有何异同,结合整本书的叙述特色进行把握;
2.通过对比分析,探究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3.以思维导图、表格梳理、反思总结等方式呈现阶段性探究成果,在讨论过程中记录有价值的问题点进行修改;
价值目标:
1.激发明清白话小说的阅读兴趣,体会古典小说的丰富文化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与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核心任务
学校拟推出“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古白话小说”系列活动,请报名参加该讲坛,以讲座的方式向全体初中部同学展示你的研究与思考。
学习过程
第一课段 梳理情节理模式
第二课段 分析人物论主旨
第三课段 对比分析品语言
第四课段 小组合作展成果
第一课段 梳理情节理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阅读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借助章回标题理清主要情节,完成情节梳理表。借助学习资源,思考整理四篇课文的结构与叙述方式上有何特色,完成“小说叙事大家说”栏目对话框。
学习任务
1.借助章回标题理清主要情节,完成四篇课文的情节梳理表;
2.链接阅读与杨志、范进、诸葛亮、刘姥姥有关的章回,列出相关的回目,并思考课文选段与这些章回的关系,建立情节整体观;
3.链接学习资源中的拓展阅读,阅读小说结构与叙述方式等相关的文章,借助表格梳理这四篇文章在叙述方式、写法特点上有何特色,完成“小说叙事大家说”栏目对话框。
学习资源
1.核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
2.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
3.拓展阅读:《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儒林外史>简说》(北京出版集团)
学前准备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绎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来源于宋元时代“说话”艺术中的讲史。讲史演说历史故事,一次不能说完,要连续讲说多次,每说一次就是一回。“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衍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
学前准备
《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但它不注重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广泛地反映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这类小说,我们称之为“英雄传奇”。后来的《说岳全传》《杨家将全传》等小说也属于这一类。反映的生活面极广,几乎涉及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学前准备
《儒林外史》:“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叙述艺术的丰碑”,小说展示了清代中叶十八世纪的社会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何满子认为,《儒林外史》是一种开拓型的长篇小说:“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的格局”,“各色人物都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之改变而改变着他们的性格特征,流动不拘而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性格的发展中体现着深刻的,流动着的社会关系的内容。”
学前准备
《红楼梦》: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这部小说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作者在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日常生活的真是描绘和深刻解剖,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和丑恶的面貌,表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红楼梦》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时代的痛苦、时代的思考和憧憬。它又是作家天才的艺术创作,书中处处可见他把原生活提炼、构思、加工、创造为艺术精品的刻苦匠心。
情节梳理表
《智取生辰纲》 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情节概括
《范进中举》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情节概括
《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情节概括
《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情节概括
情节整体观
章回 范进经历 人物性格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见到范进的落魄,大概想到了自己当初受辱的日子。抱着同情与怜悯的心态,找寻范进卷子的优点,仔仔细细看了三遍后终于认为是好文章。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在想要考举人时,他因与丈人胡屠户商量盘缠时被辱骂得狗血喷头,但范进居然高中了举人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打好了疯病。邻人相继来送吃的,张静斋亲自上门道贺,送银两送住房送仆人,范进应对得体。 唯唯诺诺
毫无尊严
辛酸无奈
应对得体
熟知官场人情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中了举人,范进喜极而疯,范母喜极而亡。进入官绅圈子的范进应对自如,张静斋和范进两人相约去高要县打秋风。本应该是守孝三年的他,在张静斋的“权变”劝说下没有遵守,在守丧期间的他还心安理得地吃着大虾丸子。 摇身一变成为官绅
虚伪、不孝
自私、为官贪婪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已经成为山东学道的范进留心周进的话,让他留意自己的学生荀玫,多加照顾提拔。期间梅玖冒充是周进的学生救急,为人十分虚伪可憎。在引出了梅玖、荀玫等人的支线后,范进的故事暂告段落。 有感恩意识
迂腐可笑
有老实之处
我的“情节整体观”
范进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第三回。我们在第三回中,明显看到了中举前后范进的变化,特别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中举后张静斋前来拉关系套近乎时,范进应对自如,十分得体,俨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官绅。在第四回中,我们又看到这两个人迅速地结为联盟,去肥美富庶的高要县去打秋风要钱,这些情节都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发展。而这样一个可笑、迂腐的范进,在作者吴敬梓笔下仍然有一丝温暖的色彩,比如第七回中,他虽然迂腐可笑,才能也十分不足,但他感念周进的提拔,仍然对恩师的嘱托十分上心,在面对荀玫的疑问时,没有擅自卖人情,而是以实情相告,这也体现了范进性格的丰富性。在整体的情节把握上,能更进一步关注到人物性格的立体与多样。
小说叙事大家说
《智取生辰纲》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在结构上采用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明线是杨志护送生辰纲,暗线是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双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入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
小说叙事大家说
《三顾茅庐》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评价
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指标 A(5分) B(3分) C(1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形式 美观大方 重点突出 富有创意 美观大方 直观明了 比较凌乱 规划不合理
内容 概括力强 情节清楚 启发性强 有一定概括 情节基本清楚 摘抄原文较多 没有启发性
逻辑 遵循逻辑 富有条理 遵循基本逻辑 讲解有一定条理 杂乱无章 没有合理规划
亮点摘录
学习评价
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指标 A(5分) B(3分) C(1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叙述结构 讲解 与文章内容相符 与文章内容基本相符 与文章内容无关
语言表达 有感染力 明白流畅 讲解清楚 明白流畅 表述不清 平板呆滞
神态表情 自然大方 有感染力 有适当肢体语言与表情 自然大方 有一定感染力 表情僵硬 神态紧张
优点与不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段 分析人物论主旨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分析四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并通过探究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把握小说主旨。
学习任务
1.默读小说,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特点,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2.按照成书年代纵向比较,总结明清白话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一般规律;
3.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人物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旨。
学习资源
1.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2.《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出场的节选;
3.《水浒传》中杨志相关章回:第12、13、16、17、58、119回;《儒林外史》中范进相关章回:第3、4、7回;《三国演义》中刘备相关章回:第1、21、37、54、73、85回;《红楼梦》中刘姥姥相关章回:第6、35、119回。
课段任务
1.分析形象,鉴赏细节
默读四篇小说,勾画相应细节,概括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具体说一说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篇目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相应细节 描写方法
《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三顾茅庐》
《刘姥姥进大观园》
课段任务
2.纵向比较,总结规律
①人物形象特点包括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请补充阅读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的出场选段,总结古典白话小说外在形象描写的特点。
完成表二。
②四本书按照成书年代的排序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思考从刘备与诸葛亮,到杨志、范进和刘姥姥,古典白话小说在人物内在性格塑造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比较四篇小说在具体细节描写上的异同点。
课段任务
明清白话小说人物形象与细节描写的一般规律
项目 同 不同
人物形象 人物外在形象
人物内在性格
细节描写 具体细节描写
总结(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总结)
示例: 在人物外在形象上,明清白话小说的外貌描写趋于模式化。一般先写身高几尺、眼睛或脸色如何,最后以一个整体感受收尾。写人物服饰时,与人物身份相称,经常堆砌名词,显得雷同、累赘,并不是个性化的书写。 在人物内在性格上,明清白话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经历了从类型化到性格化的转变。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单一稳定的,而到了《水浒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杨志、范进、刘姥姥性格的多个侧面,也从前后章回看到了他们性格变化的轨迹。 在具体细节描写上,明清白话小说着重在情节中展开描写,以刻画语言、动作为主要手段,像《范进中举》中就详尽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动作变化。也有通过他人、环境等侧面描写手段,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以贾府的奢侈豪华,写出了刘姥姥的淳朴、土气。它也很少涉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非常稀少。
课段任务
3.了解命运,探究成因
①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中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的相关章回,了解主要人物的命运。
②小说人物的命运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也折射着小说的主旨。请阅读资料卡片,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命运的成因,及作者所寄予的主旨,以《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为何那样》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课段任务
示例:
杨志为何会丢掉生辰纲?尽管他精明谨慎、武艺高强,但他有几点致命失误。首先,他前半生流落江湖,急于建功,难免心浮气躁,导致小处精明大处糊涂。其次,他出身名门,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武艺高强而没有精选队伍,在运送时他又不善于团结队伍,特别是失去了队伍中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的支持。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在乱世中不得志的悲剧英雄,他一身武艺却处处碰壁,命途坎坷而黯然终生,这何尝不是大宋朝廷奸佞当道、忠良被斥之暗。
学习评价
从吴用、胡屠户、诸葛亮、凤姐四人中任选其一,分析四篇小说中其形象特点及鉴赏其细节描写,并通过探究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把握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段 对比分析品语言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通过精读四篇课文,并结合课外选文进行阅读分析,探究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学习任务
1.阅读《三国志》选段《隆中对》,与课文《三顾茅庐》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选文的异同;
2.阅读《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与《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摘取文中的描述性语言加以梳理分析,完成“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3.细读《范进中举》,标注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完成语言赏析表,并阅读《论<儒林外史>语言的风格》,再从《儒林外史》整本书的范围中选择五处进行赏析,为这篇论文增添几处生动的举例。
学习资源
1.核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
2.整本书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
3.拓展阅读:《隆中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
课段任务
活动一:阅读《三国志》选段《隆中对》,与课文《三顾茅庐》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选文的异同,补充阅读《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借助表一完成对比阅读。
课段任务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学科分属 正史 文学
作者 陈寿
成书时间及成书意义
内容选择
写法特点 依据史料,渲染夸张
人物形象与情节 绝大多数符合正史根据,但仍然有部分没有依据纯属虚构的情节,比如“舌战群儒”“空城计”等。
语言风格
课段任务
活动二:阅读《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与《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手法》,摘取描述性语句加以梳理分析,完成“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课段任务
《风雪山神庙》 语言特色分析语料库
语言示例 语言艺术分析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鲁智深救林冲时,“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到‘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闻知陆虞侯到来,“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起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地寻了一日”。
课段任务
活动三:《儒林外史》的语言简洁明快而又富有力量。它被称为“白话之正宗”“白话文学的典范”,下面请你细读《范进中举》,标注出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完成语言赏析表。
并阅读《论<儒林外史>语言的艺术风格》,再从《儒林外史》整本书的范围中选择五处进行赏析,为这篇文章增添几处生动的举例。
课段任务
语言例举 语言赏析 其他例子补充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第三回) 多用四字格结构,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贴近人物性格。 丑化的词语如“天鹅屁”更是杀人诛心,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首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多处短句,展现中举时的复杂心情:既有梦想实现的欣慰,又有多年贫苦生活与饱经冷嘲热讽的艰辛。语言风格简洁有力。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学习评价
1.以读导写
请结合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收获,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阶段性小论文。
学习评价
2.以评促思
等级及分值 得分
评价指标 A(5分) B(3分) C(1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文章内容 紧扣文章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大体赏析了本文语言特点 与语言特点不太相关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 表意清楚 表意基本清楚 表意不清 语言不通
引用 合理规范 引用文本 合理规范 引用较为合理 没有引用或应用不合理
结论价值 有较强的 启发意义 有一定的 启发意义 没有启发 意义
改进建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四课段 小组合作展成果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制作《“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白话小说》讲座PPT,撰写讲座讲义,并进行展示。
学习任务
学生根据前三课段的学习内容,分小组完成《“中文大讲坛”——我这样读明清白话小说》讲座PPT,撰写讲座讲义,并进行展示。
学习资源
1.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2.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
准备工作
1.复习四篇小说在情节、人物、语言上的特点,整理归纳明清白话小说的一般特点。
2.全班同学分为6组,选出组长,根据讲稿撰写、PPT制作、汇报三个主要任务将进行分工。
3.小组讨论讲稿撰写内容,先确定主要框架,再由一两位同学主笔。
4.学习PPT制作微课,制作PPT。
5.组内排练PPT讲演,根据互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总结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分为ABCD,A——优秀,B——大多数做到,C——基本做到,D——未做到 评价
自我评价 同组评价 教师评价
PPT制作 版面精美,字体清楚
结构清晰,图文并茂
PPT内容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情节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人物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总结了明清白话小说语言的一般特点,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PPT汇报 态度大方,吐字清晰
讲解时口语化、通俗易懂
回答提问时反应迅速、作答清楚
进场下场时使用礼貌用语与姿势
过程性评价 能与同学合作
能认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
在团体中能够承担组员或者组织者等各种角色
作为听众有礼貌、注意力集中
总结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分为ABCD,A——优秀,B——大多数做到,C——基本做到,D——未做到 评价
综合评语 自评:
互评:
师评:
测试反馈
(一)必做
1.在明清白话小说中,有很多与“三”有关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调芭蕉扇》《三打祝家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等。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整理出几个关于“三”的故事,概括它们的情节,并思考为什么明清白话小说常常使用“三”这一叙事模式。
2.明清白话小说中有很多词汇与现代汉语意思、用法不同,比如“计较”“谢”等,请从四篇课文中找出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制作一张《古今白话词语对照表》。
测试反馈
(二)选做
1.选择《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的任一人物形象,探讨成书时代的环境对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了初步理解。请从情节、人物、语言三个角度,比较明清白话小说与第四单元的现代小说的异同,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