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人),晚清重臣。故居内有如下事迹记载。这说明他兴办洋务的背景是( )
1851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A.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B.列强侵略加剧 C.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D.开启中国近代化
2.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包括( )
A.魏源 B.曾国藩 C.宋教仁 D.林则徐
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从材料可见,当时仿效西方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改造国家政治体制 D.接受西方文化
4.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收复新疆”、“湘籍名臣”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曾国藩 B.魏源
C.张之洞 D.左宗棠
5.俗话说“无湘不成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创办湘军的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石达开 D.曾国藩
6.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
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
7.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日《马关条约》的哪一条款(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摇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是 (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B.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9.光绪二十年,晚清士大夫黄绍箕连续上了《劾海军罪帅公疏》《阻议和遣使公疏》《豫争和款割地公疏》等奏折,其目的是反对 ( )
A.签订《南京条约》 B.沙俄割占我国北方领土
B.签订《马关条约》 D.签订《辛丑条约》
1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公车上书
11.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2.“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13.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19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说明了( )
A.清军武器长期领先世界 B.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C.因循守旧加深民族危机 D.贝思福无心帮助清政府
14.比较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最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列强对中国的战争勒索 B.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C.沿海城市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近代史上,北京曾受到列强的两次侵占,这两次是(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6.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17.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 )
A.旅顺大屠杀 B.台湾被割占
C.谭嗣同就义 D.八国联军侵华
1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强调的是( )
A.学习西方的技术 B.学习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 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9.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二 、非选择题
21.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近代列强的打击下,艰难的迈着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材料二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国家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无干。要晓得,国家危,家何能保……”
——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针对中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请问列强在近代史上分别通过什么条约割占了中国哪些土地。(举出2个事例即可)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反驳“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的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指京城),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材料二是谁在什么事件失败后说的?
(3)“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4)材料二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答案
1-5ABBDD 6-10BCDAC 11-15BBCBB 16-20CDCDB
21、(1)同意“对中国有利”,理由:鸦片战争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不同意“对中国有利”,理由: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西方差距加大。(任选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任举两例)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邓世昌黄海海战牺牲…(任举两例)
22.(1)罪行: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人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原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武器落后于西方。
(2)小变: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3)理解: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挽救中国。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抱有幻想,脱离了民众;顽固派非常强大,竭力阻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3.(1)公车上书。影响是: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2)谭嗣同。戊戌变法。
(3)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
原因: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没有实力,不能联系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
(4)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