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之水土流失及治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鲁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之水土流失及治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鲁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14 16: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学科教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是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造成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中国地形及黄河之后学习的,对黄河含沙量大进行解析,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感受现实生活,并动手操作体验水土流失的成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水土流失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2.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水土流失自然原因较难理解,通过做实验动手操作,亲身感知水土流失的成因。实验教学是直观教学,能够把知识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劳动中快乐学习,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渗透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生活的教育,水土流失治理成功案例很多,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文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采取措施,认识到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渗透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促进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
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模拟实验是从微观来展示宏观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在合作中互助中体劳动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求知欲。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采取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1:导新课明目标 展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的图片,本区突出的环题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土流失,我们这节就来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板书主题),哪个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分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联系实际,情境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2:知现状识危害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水土流失造成。师出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文资料。根据黄河三门峡数据显示,黄河最高含沙量达每立方米746千克,输沙量年平均达16亿吨过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它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师出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图文资料。小组讨论,学生派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是老师总结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带走肥沃土壤 ②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③泥沙下泄,使河床抬高,给防洪和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出示图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水土流失的危害,为治理水土流失做好铺垫。
环节3:探原因 水土流失危害这么大,它与哪些自然环境有关呢?生回答:与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地表植被、土质状况有关。(师引导)下面我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感知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师出示:实验目的和器材,并做好试验前的要求。观察实验一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论证,在植被、坡度、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观察实验二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与论证,土质、坡度、降水相同的条件下,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观察实验三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论证,土质、植被、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观察实验四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与论证,在土质、植被、坡度相同的条件下,在同等时间内,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下面我们看一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师出示图:学生根据做的实验读图分析。生回答: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7、8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那么人类活动能否造成水土流失呢?师出示:人类活动图片生回答:(1)长期的过垦过牧,植被破坏严重。(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让学生明确目标动手操作。劳动中学习是快乐的,使抽象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小组合作分工明确,认真直观详细记录。通过动手操作细致观察完成报告。让学生利用图分析、归纳、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环节4:采措施谈变化 水土流失对人们危害很大,治理水土流我们应如何做?生回答:植树种草、 建梯田、修挡土坝等经过人们治理,对比治理前后的变化,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师总结:现在黄土高原绿了,农民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明确黄土高原治理措施有效,成果显著。
环节6:话总结 小结,梳理
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乘风破浪,筑梦远航! 价值观渗透
板书
《水土流失实验》自评
实验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感知、探究、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成因: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教学中,一般会给学生出示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和老师的引导得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虽然理论上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已认识,但学生并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面对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观察,去感受水土流失的成因,让学生从实践中去认识,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通过微观的模拟实验,感受宏观的自然现象。
实验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总结归纳:水土流失与土质、植被、坡度、降水的时间和强度有关。
试验前的要求:
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1-3组为第一大组,做土质不同,植被、坡度、降水相同的试验。4-6组为第二大组,做植被不同,土质、坡度、降水相同的试验。7-9组为第三大组,做坡度不同,土质、植被、降水相同的试验。10-12组为第四大组,做降水不同,土质、植被、坡度相同的实验。每组有3名同学,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安排分工,2号协助组长完成试验,3号做好记录,完成试验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
实验过程:
活动一:
师:由1-3组同学分别来做第一组试验,让学生在两个塑料槽中分别填入粘土和沙土,用尺子量填入深度均为1厘米,分别在上面放上厚度相同的草皮,两水槽坡度都相同,降水的时间和强度也相同。
生:学生观察发现,从沙土槽中流出的是浑黄的水,烧杯中有大量水和泥沙,从黄土槽中流出的是淡黄的水,烧杯中有少量泥沙和水。3组同学实验现象相同。
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论证,在植被、坡度、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活动二:
师:由4-6组同学分别来做第二组试验,让学生在两个塑料槽中分别都填入深度为1厘米的黄土,两个水槽坡度都相同,降水的时间和强度也相同。一个塑料槽的黄土上覆盖厚的草皮,另一个覆盖稀疏的草皮。
生:学生观察发现,从草皮厚的塑料槽中流出淡黄的水,烧杯中有少量泥沙和水。从草皮稀疏的塑料槽中流出的是浑黄的水,烧杯中有大量水和泥沙。3组同学实验现象相同。
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与论证,土质、坡度、降水相同的条件下,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
活动三:
师: 由7-9组同学分别来做第三组试验,让学生在两个塑料槽中分别填入深度为1厘米的黄土,黄土上覆盖厚度相同的草皮,降水的时间和强度也相同,一个塑料槽后面垫上一块方木,使坡度为20度,另一个塑料槽后面垫上三块方木,使坡度为60度。
生:学生观察发现,从坡度为20度的塑料槽中流出淡黄的水,烧杯中有少量泥沙和水。从坡度为60度塑料槽中流出的是浑黄的水,烧杯中有大量水和泥沙。3组同学实验现象相同。
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与论证,土质、植被、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活动四:
师:由10-12组同学分别来做第四组试验,让学生在两个塑料槽中都填上黄土,用尺子量填入深度均为1厘米。分别在黄土上放上厚度相同的草皮,两塑料槽坡度都相同。用大烧杯量取1000ml水倒入水槽中,把两矿泉水瓶站立放入水槽中,水槽中的水从矿泉水瓶打孔处进入,使矿泉水瓶中的水位与水槽水位一致时,再都拧上瓶盖,防止拿矿泉水瓶时水从小孔处流失。用瓶盖来控制降水强度,一个降水量大,另一个降水量小。降水的高度都与铁架台高度一致,降水的时间都大致相同。
生:学生发现从降水强的塑料槽中流出的是浑黄的水,烧杯中有大量的水和泥沙。从降水量小的塑料槽中流出的是淡黄的水,烧杯中有少量的水和泥沙。3组同学实验现象相同。
同学们通过实验分析与论证,在土质、植被、坡度相同的条件下,在同等时间内,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同学们把这四组实验结论归纳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通过实验让学生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实验教学是直观教学,能够把知识化难为易,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水土流失实验,学生更易理解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