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
(安徽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它的权力分配模式是地方分权,政治权力的分配呈现多头发散状态,整个国家是多中心的,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此观点强调的是( )
A.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特征
C.郡县制的作用 D.行省制的影响 木
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3.两晋时期,河西地区由于形势较内地较为安定,中原流民大量涌入,使得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带有胡族意味且反映内地农耕生活的壁画、砖画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B.科技先进,中外交流
C.人口迁移,民族交融 D.人口南迁,区域开发
4.就宋代行政体制看,“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据此可知宋代( )
A.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重视封建官僚制度建设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D.形成了分权制衡的常态
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对于儒家本身所批判的主要是其中的封建纲常礼教观念,至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语,勤、俭、廉、节、诚、信等价值观念,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等常为他们借用。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
A.促使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B.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C.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D.继承创新传统文化
6.“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越过陇海线,穿过黄泛区,于27日进入大别山区。经过艰苦作战,再歼灭国民党军3个半旅共2万人,建立起大别山根据地。”此举(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标志着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取得胜利
C.粉碎了国民党对根据地四次“围剿” D.挫败了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战的局面
7.“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相比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政策的变化立足于( )
A.消灭封建剥削的制度 B.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需要
C.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 D.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
8.我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北京冬奥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与主场活动。2022年12月首届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一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办。这反映了( )
A.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形成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中国科技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D.国际会议是外交最主要工作
9.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仔,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摇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空。仅从波斯金库他就抢走了18万塔兰特的金银。辉煌壮丽的波斯宫殿被付之一炬。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C.促进了许多新城市的出现 D.推动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观察下图所示内容,据此可知,该图旨在说明( )
A.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B.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C.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1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克里米亚战争清晰地反映了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的脆弱,军事上的挫败迫使沙皇政府重新评估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并实施了大范围的改组计划。俄国“大范围的改组计划”的关键举措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B.建立苏维埃政权
C.进行殖产兴业 D.解放黑人奴隶
12.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从思想和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是因为美国( )
A.实行绥靖政策纵容德意法西斯 B.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
C.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追求胜利 D.企图借机中立以攫取利益
13.1923年初,列宁在向民众演讲中说,“不是在明天,但是在未来几年内……社会主义俄国将从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中产生”。据此可知,列宁强调实施新经济政策是( )
A.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B.争取十月革命胜利的保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 D.调动农民生产热情的条件
14.1954年底,印尼、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总理在印尼的茂物举行会谈后发表公报,决定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向中国等25个亚非国家发出邀请。这一建议得到亚非国家普遍欢迎和支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亚非国家( )
A.完成反帝反殖,实现自身的民族独立 B.构建国家联盟,建立公平合理的秩序
C.希望团结合作,谋求发展和巩固独立 D.冲击两极格局,成为多极世界的力量
15.在当前世界,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出现了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和过度开发等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这反映出( )
A.世界局部动荡不安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全球治理问题凸显 D.经济全球化进程停滞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交往四方,通达天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秦始皇派人开凿了郑国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铁路全线道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爱迪牛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人类进入汽车时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又都替侵略者开脱罪责;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建立何种政治制度,“革命派”和“改良派”存在共通之处的社会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二 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国家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实行。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在法律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时代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近现代我国制度建设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在战后欧洲经济普遍拮据,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空前动荡的情况下,美国将追求海外市场视为保持国内的繁荣与稳定,避免危机发生的重要手段。美国自身的经济制度和经济需求不仅是它主动向全球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这种扩张的主要目的之一
——摘自樊玉《作为结果的冷战 一在冷战起源中探讨冷战的本质》
(1)根据材料一,美国全球扩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全球扩张的具体行动。(6分)
材料二 纵观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的历史,各方核心关切得到较好平衡之时,世界形势往往相对稳定……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相比,世界多极化更能体现国际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更奖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层需要,更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因而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
——摘自金鑫,林永亮《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根据材料二,归纳多极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2小题,共12分)
时间 民族交往的史实
①秦朝时期 秦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越族,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
②汉朝时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击败匈奴;设置西域都护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各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北方民族大交融
④唐朝时期 天可汗,唐蕃会盟碑,册封渤海郡王
⑤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蒙古族建立元朝,回族开始形成
⑥清朝时期 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
(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填写编号即可,4分)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属于的时期:____________;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属于的时期:____________;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属于的时期:____________;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属于的时期: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或几个时期的史实,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地方分权”“多头发散状态”“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是分封制的特征,B项正确。
2.D【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材料中四幅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刻有文字的甲骨”“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纸本地图”,都涉及书写材料,由此可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书写材料的变化,D项正确。
3.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由材料“河西地区”“中原流民大量涌入”“发现了许多带有胡族意味且反映内地农耕生活的壁画、砖画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人口迁移,民族交融,C项正确。
4.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材料中“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反映出宋代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A项正确。
5.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勤、俭、廉、节、诚、信等价值观念”等属于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这些内容常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借用,由此可知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6.A【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刘邓大军”“越过陇海线,穿过黄泛区”“进入大别山区”等信息可知,此举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正确。
7.D【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根据材料“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等信息可知,这说明不同时期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
8.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材料中重要国际会议与主场活动的举办,反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B项正确。
9.B【解析】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由材料中“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一空”“辉煌壮丽的波斯宫殿被付之一炬”等信息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0.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通过图片中时间及“国际工人协会成立”“欧洲工人运动”“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11.A【解析】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材料中“以不自由劳动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主要指俄国农奴制经济,俄国“大范围的改组计划”就是1861年实行的农奴制改革,关键举措是废除农奴制度,A项正确。
12.D【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中“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表明美国庆幸自己远离欧洲战场;并且“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从思想和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是因为美国企图借机中立攫取利益。
13.A【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俄国将从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中产生”可知,列宁强调实施新经济政策是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A项正确。
14.C【解析】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材料中“召开亚非会议”“得到亚非国家普遍欢迎和支持”等信息,反映亚非国家希望团结合作,谋求发展和巩固独立,C项正确。
15.C【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现代社会。根据材料“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和过度开发”,“全球市场的震荡、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信息可知,它们共同反映出全球治理问题凸显。故选C项。
16.【答案】
(1)【×】(1分)“郑国渠”改为“灵渠”;(1分)
(2)【√】(2分);
(3)【×】(1分)“工业革命”改为“新航路开辟”;(1分)
(4)【×】(1分)“爱迪生”改为“本茨”。(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郑国渠”改为“灵渠”。
(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开通的青藏铁路,被高原人民成为“吉祥的天路”。故题干表述正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工业革命”改为“新航路开辟”。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工程师研制出汽油内燃机,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世界上,第一台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由本茨制造。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爱迪生”改为“本茨”。
17.【答案】
(1)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2分)根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妥协的两面性。(2分)
(2)表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时代背景:“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2分)
(3)制度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制度建设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建设。
(1)第一小问,“革命派”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第二小问,“‘革命派’和‘改良派’存在共通之处的社会根源”,可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加以思考。
(2)第一小问,联系新中国立法成就回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促进法治进程的重大事件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认识,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
(1)主要目的之一: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2分)具体行动: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推行冷战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演变: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意义: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格局变化。
(1)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中的“美国将追求海外市场”“经济需求”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发展为一超多强的格局;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分析作答即可。
19.【答案】
(1)④(1分) ③(1分) ⑤(1分) ⑥(1分)
(2)示例观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2分)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灭六国后,又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统一岭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徙人口杂居,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派卫青、霍去病等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增加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频繁。(4分)结论:综上所述,从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2)根据表格所给时间可知,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期,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提炼观点并加以阐释,讲述清楚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注意观点要正确,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表述要清晰,最后注意强调观点,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