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液体的压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及计算方法。
(2)掌握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3)了解液体的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压强及其计算方法。
(2)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液体的压强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液体的压强概念及计算方法。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九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液体的压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掌握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将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将更好地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实验或演示,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压强概念。例如,将一根细长的塑料管插入水中,水位上升,说明水对塑料管产生了压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龙头、水压力、水泵等,引导学生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
引入液体的压强的课题
.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多媒体展示帕斯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演示: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提问: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①液体受到重力;②液体具有流动性。
演示:在瓶子同一侧壁不同高度处打洞,然后往里面装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①液体内部不仅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向侧面的压强;
②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三).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介绍液体压强计:利用压强计U型管的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展示液体压强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①将压强计的探头伸入水中,并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存在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朝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保持探头中心在水中同一深度处,使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相等,说明在相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朝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③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变大,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将探头分别放在酒精、水、盐水的相同深度处,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的高度差不相等,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处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的压强大。
3. 整理数据:
4. 得出结论:①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不同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③同一深度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四).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
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大?
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平面的压力是多大?
F=G=mg=ρgSh。
4.平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大?
p==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p=ρgh。
从公式p=ρgh可知:液体压强的大小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受力面积无关。强调在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各个物理量应采用的单位。
练习: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堂练习1、2、3、4。
.小结:
(六).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和具有流动性,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着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向着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深度、液体密度的关系。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都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和突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仓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展开思考和交流。此外,在评估方面,除了观察学生的实验、讨论和实践等活动,我觉得可以加入更多的形式,如小组展示、个人答辩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将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