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3.政府明确提出采取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①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③解决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 )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5.安徽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乡镇企业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D.经济特区的建立
6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经济特区的创办使复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 A.珠海 B.厦门 C.汕头 D.深圳
8、张伟前往我国地理位置最南边的经济特区参观学习,他到达的是
A.厦门 B.深圳 C.珠海 D.海南
9.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10.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10.“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1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2中国对外开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誉为“对外开放排头兵”的是( )
A.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B.1985年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 ) 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4.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
15、下列事件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实施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往来频繁
16.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7.《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8.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19.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可以急于求成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
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D.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0、下列哪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1.2012年,习近平赴深圳考察,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20年前,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扰的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的发动C.邓小平南巡讲话 D.经济特区的建立
22.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3、(1)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时间和标志。(4分)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1分)
1949
“改革春风”首先从农村吹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实现“小康蓝图”的过程中,党确定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分)
邓小平理论
材料 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四大件”
时间 四大件
20世纪50一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一9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 手机、电脑、汽车、住房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四大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党的领导
24、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回答:
(1)这两次会议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上都作出了什么相同决策?(2分)
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2分,回答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可,考生只要回答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意思即可;回答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可得1分)
(2)这两次会议的召开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4分)
中国共产党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2分。回答揭开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分)。回答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等均可;回答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也可)。
(3)这两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上作出正确的决策?(2分,回答出1条即可)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回答正确把握了当时的国情、正确认识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坚定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以解放思想为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富强为自己的奋斗宗旨、借鉴了苏联等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等均可得分)。
25、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项目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2分)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取得了哪些“收获民心”的重大成就?(举出两例)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28(1)措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果: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或“左”的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也可得分)。(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施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本小题答案不具唯一性,或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角度,或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角度,答对一点即可得分,要求观点正确,合理合据。
(5)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我国南方经济迅猛发展。请举出1980年在南方沿海设立为经济特区的城市两个。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分。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1)材料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什么?(2分)
邓小平理论
(2)党和政府在“现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重大举措有哪些?(4分)
(3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经济特区,国企改革等
(3)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社会巨变都要是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请指出这三次巨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谈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说,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只是参考,中国有自己的模式。表达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7、(1)为什么1978年后,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1分)
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党积极处理民生问题,但是由于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1分)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3)“民生”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直接感受到了哪些改善民生的举措?(答出1点即可)(1分)
义务教育,取消农业税等
(4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3分)
新中国成立
(5)新中国成立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活得更有尊严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7)新中国成立后不断结合农村实际调整政策。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保障农民
经济上富裕、活得更有尊严的农村经济政策有哪些?(3分)
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