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5 阿Q正传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和鲁迅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思想。
2. 理解文章主要情情节,对分析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3. 分析阿 Q 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4. 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阿Q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罗曼·罗兰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其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简介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小说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和“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这种对立在《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在叙述语言上,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又广泛借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及“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题目解说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②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结构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 Q 正传》的写作背景。
写于1921年12月
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
《阿Q正传》
阅读链接
《阿Q 正传》内容简介
《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 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小说共分九章,本课节选了其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他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出阿Q 这个人物的轮廓,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混乱;阿Q 全部财产被扣压,又向赵府赔罪。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未庄人不再雇阿Q打短工,阿Q生活难以为继,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满意,他也想加入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 眼睁睁看着革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事件发生四天之后,阿Q 被抓起来送到城里的监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审判,糊里糊涂地被处死。
1、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Q的哪些事情?
整体感知
“优胜记略”写了以下内容:
1.阿Q吹嘘自己“先前阔得多”。
2.有人颂扬阿Q“真能做”。
3.阿Q瞧不起未庄居民,对“文童”及钱太爷之流也不表格外的崇奉。
4.进过城的阿Q很自负,但又瞧不起城里人。
5.阿Q头上有癞疮疤,忌讳和“癞”有关的一切。
6.对犯忌讳的人,口讷便骂,气力小便打。
7.将癞疮疤变成一种“光荣”。
8.被闲人打,将挨打变成一种“得胜”。
9.赌钱赢钱复失,自打嘴巴,转移痛苦,心满意足。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几近“完人”。
“体质上还有些缺点”,
变换方针得胜,用妙法克服怨敌,使用痛苦转移法得胜。
“续优胜记略”主要写了以下内容:
1.被赵太爷打了一巴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此后得意许多年。
2.和王胡比虱子数量失败后,从失望到不平,再到打起来。
3.被王胡用头碰墙,感受了“生平第一件屈辱”。
4.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痛打,感受了“生平第二件屈辱”。
5.调戏“小尼姑”。
2—5的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展现了阿Q遭遇了“生平屈辱”的两件事情后,通过调戏“小尼姑”化解不快,获得愉悦。
恃强
凌弱
2、小说的情节讲的都是阿Q如何“转败为胜”获得“优胜”的,为何不直接写在一起,要分列两章呢?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用意?
仔细阅读了两章内容后,发现虽然都是“转败为胜”获得“优胜”,但是两章的内容有所不同。“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他人评价和他自身的自以为是,获得优越感,维护自尊心;二是通过几个小片段展示了他是如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摆脱痛苦,侧重展现他生存的法则。
“续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了他恃强凌弱,展现了他媚上的奴样和通过欺负更弱者来满足自我优越感的丑态。侧重展现了他获得快乐的方法。所以虽然都是“优胜”却在“优胜”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自读课文,整理阿Q档案。
籍贯
住址
身份地位
工作
外貌特征
嗜好
未庄土谷祠
不详
雇农
打短工
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穿破夹袄
喝酒、押牌宝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欺负小尼姑
贫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口头禅:
妈妈的
生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六无奴隶: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因癞疮疤被闲人打
“畜生”“虫豸”之争被打
赌博赢钱后被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己打自己嘴巴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君子动口不动手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轻松、早已有些高兴了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找出并完成表格。
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阿Q总是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战斗”对象都是未庄有头有脸的人物;第四次阿Q终于动手了,但也只是先动手,最终还是动口,这一次的对象是与他同一阵营的被压迫者。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
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这表明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不是正视现实,而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做“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他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对所受的痛苦易于忘却。同时他也看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当收到地主豪绅们欺侮时,往往到阶级兄弟身上去出气。
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主要体现在被打了不反抗,采取“精神胜利”来寻求安慰等。
阿 Q 是一个流浪的雇农,无财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活。身处社会底层,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但他竟对自己的可悲处境没有意识。其性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 Q 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但另一方面,阿 Q 又很能自轻自贱,被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残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②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 Q 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 Q 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阿 Q 与王胡比赛捉虱子,比不过就骂王胡“这毛虫”,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去碰头,他马上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最后被王胡连连碰头。
结合阿Q档案以及打人或被打的事件,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
③ 保守排外但又盲目趋时。阿 Q 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却是狭隘,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 Q 不容任何变革,只认祖宗章法。他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是错的,笑话城里油煎大头鱼用切细的葱丝,称到过“东洋”的钱太爷的大儿子为“假洋鬼子”。但阿 Q 又善于赶时髦,进过几回城就嘲笑乡下人不见世面。
④ 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出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 Q 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
⑤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 Q 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
形象小结
试结合全文,参考下列定义,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的思维方式。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精神胜利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阿Q站了一刻钟
然而不到十秒钟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03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精神胜利法”性格形成的原因: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贫苦农民
游手之徒
阿Q形象
即使显得凶兽相
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学者林兴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