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02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01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商路是商品贸易的主要通道,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引言: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一家公司进口了近300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对欧洲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1575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软胎”油-醋瓶和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
思考:十六七世纪中国瓷器和茶叶是如何进入欧洲的?有何影响?
概念解析
1、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服务、科技交易的场所。
2、世界贸易一般指国际贸易。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核心素养:
1、用地图、时间轴等方式梳理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的史实,理解近代以来商业贸易路线的扩展,知道文化交流从区域扩展到全球空间的史实。【时空观念】
2、通过教材“学思之窗”、“问题探究”、拓展文献图像等史料,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中商品流动的史实,知道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历史解释】
3、认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辩证分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
4、通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抗疫的大国担当,领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学习聚焦: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15世纪以前的贸易
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时空观念 :观察左侧四图,思考: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的特点和原因?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古代史上就有以贸易为途径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注: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
②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落后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初步形成
时空观念 :观察四图,思考:结合材料,归纳世界贸易初步形成的原因、表现、有何影响?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及各洲之间的贸易
①印度洋贸易中,欧洲商人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②欧洲商人从事罪恶的欧美非“三角贸易”,控制大西洋贸易③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④西班牙用“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回忆:你能想到哪些洲际贸易?
表现①范围: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②商品种类和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③经营方式: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回忆:“商业革命”的表现
【知识回顾】“商业革命”
A.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C.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00——1800年期间跨文明的互动把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连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代有三个大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首先是连接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网的建立;其次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深影响的全球的物种交流……正是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别于其他历史阶段。——杰里 本特利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特点。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摘自《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原因、影响
表现: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③世界贸易额增长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摘自《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原因、影响
原因: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摘自《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原因、影响
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第一部分 丝绸之路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合作探究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说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的四个阶段
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第二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1)根据表1指出世界贸易在两次大战世界战期间变化?
(2)表2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 ①欧洲列强相对衰落,美日迅速崛起;②苏俄(苏联)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现象:世界贸易受到冲击;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贸易发展(受挫)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五)二战后的世界贸易(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二战后的世界贸易面临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冷战使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半球化),
有利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六)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突飞猛进
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左图表一反映了冷战结束前后贸易的如何变化.
冷战使世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④此外还有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
表现:①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六)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突飞猛进
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编自陈宝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的主要特点。
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化;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趋势加强;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为特征;国际规则的作用日趋明显。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思考:(1)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学思之窗】P57
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势头迅猛
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变化趋势: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迅猛。
(2)结合所学,认识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初步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输出)
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输出)
困境阶段:一战到二战结束
争夺世界市场,贸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
制度化阶段:二战后
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互隔绝,阻碍了全球化。
开始多极化阶段: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
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加速全球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扩张)
01
02
03
04
05
06
07
根据以上信息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根据以上信息思考: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典例研析】 (2022·广东·高考真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典例研析】 (2021·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答案】D【详解】16至18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成立带有殖民性质的特许公司就是殖民扩张手段之一。与英国同时,欧洲许多国家在海外创办特许公司,最终在18世纪末形成众多特许公司,这说明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呈现出竞争格局,D正确
第一部分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典例研析】 (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纺织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劳动力制造的棉布还要便宜,这说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是由于印度的手工劳动的,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印度并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
学习聚焦: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15世纪后,西欧诸国先后开辟出新航路,在给欧洲带来财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穿行在新航路上的商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思考: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有何关系?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同时两者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1、原因
①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上)。
②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文化上)。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茶文化国际化
(1).中国的茶文化
思考:中国的茶文化有何精神内涵?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中国茶的国际传播
茶文化国际化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英国:
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专门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时间较晚且食物非常丰盛。英国社会饮食重视早餐,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
一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成了最初的“茶点时间”。更为有趣的是,当时出现了专门推车提供茶饮服务的职业----tealady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茶叶刚进入英国时,下午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一项礼仪。到了19世纪中叶,“以茶待客”现象走进了英国社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殖民扩张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B.英国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C.鸦片战争之后,中英茶叶贸易增加D.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使得人人平等
【解析】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加大了与东方的贸易,更多的茶叶进入英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故A项正确;生产方式的变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茶叶,故C项错误;材料与人人平等无关,且君主立宪制下并非人人平等,排除D项。【答案】 A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知识链接: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知识链接并结合所学,思考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谈谈茶叶对西方的影响
(1)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2)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3)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4)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服饰的国际化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路易十四身穿中国服饰,坐着四人大轿出行。
这火热的场景,恰恰缩影了另一个历史真相:十八世纪欧洲的进步,部分来自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崇拜和学习。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服饰的国际化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18世纪时,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了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画家华托作品中的中国风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服饰的国际化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孔子”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服饰的国际化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一气推向了高潮。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服饰的国际化
法国 17C末
18C
20C
日本
中国
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中国服装风格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东方女装宽松式样(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穿着方便,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奠定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钟表的国际化
钟表诞生于欧洲,作为礼品和商品的西洋钟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时,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概况
①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②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③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故宫钟表馆馆藏苏州制造钟表
故宫钟表馆馆藏广州制造钟表
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1820年左右出现于广州的一家西式钟表店
上海法租界的大自鸣钟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赵翼《檐曝杂记》
1、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4、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的传入的原因及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材料: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原因: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近代城市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
变化:确立近代时间观念;更加精准化;追求时间价值;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20世纪初,巴黎的时新服饰推出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析】 D根据题干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题干体现巴黎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排除A项;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C项。
2.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革。下列服饰中体现中外交流特点的是( )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B】
第二部分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1)原因: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文化歧视现象?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交流
... ...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问题探究: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1)贸易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品具有物质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商品凝聚着民族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贸易活动使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得以交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文化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中扫清障碍,就需要了解文化的交流方法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同时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这是国际贸易持续、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世界日益成为经济整体
二战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中山装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