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5 00: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核心主题:明枪暗箭的新战场 大国博弈的新格局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大概念教学
1945年8月,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乔治·凯南对身边的记者说:“人民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二战
冷战
思考:凯南指的两个“战争”是什么?
三.冷战完结、两极瓦解、多极化不可逆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遥望:两极之后世界和大国关系将走向何方?
二.冷战发展、两极受冲击、多极化的成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感受:多极化趋势有哪些表现?
一.冷战兴起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探究:为什么昨日的盟友成为今日的对手?
目录
冷战与两极格局

1946年2月,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同年9月,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 )
A.出现严重战略误判
B.“冷战”全面升级
C.战争形势骤然紧张
D.由合作转向对抗
D
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无意的
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
该漫画的立场?意图?起个标题?
华盛顿的和平鸽
虽然炸弹的亮光掩饰了,实际上却卑鄙
爱好和平的人,空洞的漂亮话
立场:苏联
意图:揭露美国霸权政策
标题:比如美国的“和平鸽”
苏联的侵略和扩张,是战后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
——【美】詹姆士·伯纳姆
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竭力制造各种冲突,促使国际局势紧张化。
——【美】弗莱明
修正派:苏联责任说
正统派:美国责任说
冷战不是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
——【挪威】文安立
冷战责任说
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中国】白建才、田华
关于冷战的责任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直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根本——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现实——美苏战略不同。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其它原因
历史潮流:二战刚结束,人们对战争痛恨,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
推波助澜: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揭开序幕。
冷战原因(1947-1991年)
苏联的侵略和扩张,是战后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
——【美】詹姆士·伯纳姆
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竭力制造各种冲突,促使国际局势紧张化。
——【美】弗莱明
修正派:苏联责任说
正统派:美国责任说
冷战不是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
——【挪威】文安立
冷战爆发原因的复杂性
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冷战责任说
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中国】白建才、田华
关于冷战的责任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冷战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49年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47年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冷战推动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
政治体系的绝裂
经济体系的断裂
地缘政治的割裂
欧洲的彻底分裂
马歇尔计划
A.“冷战”局面正式开始
B.雅尔塔体系由此确立
C.使西欧社会趋于稳定
D.直接导致“华约”成立
阅读下图,图中反映的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C
图9是“冷战”期间苏联创作的一幅漫画。画中坐在第一排的美国按铃后,后排欧洲各国就跟着举手。该漫画(  )
A.赞扬了欧洲联合下的决策机制
B.倡导了美苏两国共同主宰世界
C.讽刺了美国控制资本主义阵营
D.揭露了美国势力向亚非拉渗透
C
稳定西欧
控制西欧
壮大阵营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该计划实施期间,英法等16国受援,对西欧的援助达132亿美元。
材料一: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材料三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请你结合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目的:恢复欧洲经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达到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图谋。
联系: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都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目的一致
相互联系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漫画背景: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导弹。引起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冷战对峙特点
过程:世界毁灭的边缘——危急的13天 美国发现导弹基地 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宣布武装封锁古巴 苏联拒绝美国的封锁
出动封锁古巴海域 派遣货船挑战封锁
决定10月30日发动空袭 击落一架美国U2飞机
美苏军队在古巴海域对峙 大国对峙(剑拔弩张)
具有“地缘政治”特点
从古巴导弹危机的进程看冷战对峙特点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古巴导弹危机时说: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美苏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信,通过秘密谈判——苏同意撤走导弹;美也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于日后撤除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危机结束。
自我控制
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实力不对称
两极格局的特点
美国和他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不过这种优势并没有大到使美国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持续攀升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进行。
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额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地区和国家,那些处于两个集团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对两极格局形成了牵制。
不对称
不完全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势力图
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强于社会主义阵营。
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冷战。
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冷战的特点
1、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
2、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
3、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
4、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5、不对称、不完全
6、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摘自徐蓝教授课件

冷战与多极力量
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西欧“欧共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
苏南关系的恶化
中国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发展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美苏争霸相互削弱
【史料实证】
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尼克松 1971年
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新的力量崛起
美国经济力量相对下降
【探究】结合材料,指出多极化力量的发展的因素。
西欧、日本、中国
欧洲共同体(1967年)
欧洲联盟
(1993年)
经济组织
政治、经济、军事联盟
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①西方阵营分化
1959年法国总统藏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的“起飞”并积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
早在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时,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1981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发表讲话时说:“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
①西方阵营分化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
苏东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破裂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
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西方阵营分化
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
多极力量的成长
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决定力量是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1962.10
古巴导弹危机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首脑会晤
多层次对话机制
苏联解体
缓和
顶峰
1985
1991
紧张
瓦解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不再干涉东欧
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收缩
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两极格局的瓦解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当今世界格局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和平成主流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后,大集团对峙的大国关系格局已经不存在了,各大国为了充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都寻求以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争端的方法,首脑外交极为活跃,纷纷建立高层化、机制化的对话渠道,大国关系不再是若干力量界限分明、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局。这表明当今世界( )
A.呈多样性的格局特征 B.政治格局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C.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冲击旧的世界政治秩序
C
两极对峙格局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积极影响:
①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历程。
冷战影响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消极影响:
①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破坏了和平
④割裂世界经济,形成两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启示
战争和对抗使人类蒙受灾难
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主流
裂变
渐变
剧变
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叙述》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多极力量兴起
孕育
瓦解
两极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加强
杜鲁门主义—共和工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经互会
北约—华约
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中国的振兴
第三世界崛起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
格局形成
结 束 语
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尽管美苏之间有尖锐对抗,但双方始终没有爆发战争。世界似乎成功避过了修昔底德陷阱。
如今世界再起不和谐之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贸易战、俄乌冲突……一系列的事件表明美国的冷战思维继续存在。
当今大国间该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国家之间要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里克利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战争最终以雅典战败、提洛同盟解散告终。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成大国,而现成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至前404年)
作业一: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是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因素,这些事件无不集中反映了大国与大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历史时段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试以“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演变的过程。
“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结束;
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演变过程
如果让你以漫画与历史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请你为论文拟写一个提纲。
作业二:漫画中的历史
苏联宣传:“马歇尔计划”笑里藏刀,拒绝资本主义的陷阱
美国丑化苏联当街挟持美女
自由民主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