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
苏武传
班固《汉书》
素养目标
.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
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环境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目
录
课前预习
品读探究
走进作者
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整体感知
情节研习
探究归纳
思维延伸
写作背景
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班固与《汉书》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班固与《汉书》
作品 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 《咏史诗》
班昭,一名姬 ,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又号"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她爱好历史,完成班固未竟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她曾参与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作者简介
.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文学常识
.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为“史汉”。
《汉书》
班固与《汉书》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本纪、列传、志、表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
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
典章体,是资料辑撰与分类中的一种体裁,也叫政书体。它是专门叙录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演变,研究其对政治得失、民族关系、社会关系、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一种史籍。
题目解说
.
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民族英雄。 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
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时代背景
.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时代背景
资料链接
.
苏 武
《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整体感知
出使原因?
扣留原因?
归汉经过?
羁留历程
谁劝降?
不投降,怎样对待苏武?
谁又去劝降?
爱国情怀 忠贞不渝 守节不移
整体感知
.
读课文,读准字音。
厩(jiù)监 且(jū)鞮(dī) 栘(yí)
单(chán)于(yú) 缑(gōu)王 遗(wèi)
昆(hún)邪(yé)王 浞(zhuó) 阏(yān)
氏(zhī) 弩(nǔ) 訾(zī) 熅(yún)
北阙(què) 啮(niè) 旃(zhān) 徙(xǐ)
廪(lǐn) 旄(máo) 於(wū)靬(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棫(yù)
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 汤镬(huò)
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羝(dī)
整体感知
.
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脉络。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
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情节结构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缘由: 奉命出使,以通和好( 1 )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遭遇: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6 )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情节结构
梳理情节
.
奉命出使
活动一、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5、置币遗单于
介词,凭借,表原因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使动用法,使……归
介词,以…身份
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
梳理情节
.
奉命出使
活动二:研习文段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梳理情节
.
因变被扣
活动一、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方欲发使送武等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
4、阏氏(yānzhī)归汉。
5、素与副张胜相知
6、为汉伏弩射杀之
7、幸蒙其赏赐
8、以货物与常
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10、恐前语(yǔ)发
11、事如此,此必及我
12、见犯乃死,重负国。
13、宜皆降之
派遣
陷入而不能脱身
暗中
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一向 有交情
暗中
希望
财物
审理
暴露、泄露
牵连
见:被 重:更加
使动用法,使……投降
梳理情节
.
因变被扣
活动二:研习文段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梳理情节
.
因变被扣
活动二:研习文段
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
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
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梳理情节
.
自杀殉汉
活动一:读第四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听取供词
2、置煴火 没有火焰的微火
3、舆归营 名词用作动词 用车载
4、而收系张胜 逮捕监禁
梳理情节
.
自杀殉汉
活动二:研习文本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 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读第四段
梳理情节
.
卫律劝降
活动一:读第五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武益愈
2、会论虞常
3、当死
4、副有罪,当相坐
5、复举剑拟之
6、空以身膏草野
7、君因我降
8、畔主背亲
9、何以女为见?
10、反欲斗两主
渐渐
会:会同 论:判罪
判处
相连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通治罪,叫“相坐”或“连坐”
比画
滋润,做肥料的意思
通过
同“叛”背叛
语气词,无实意
使动用法 使……相斗
梳理情节
.
卫律劝降
活动二:研习文本
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读第五段
梳理情节
.
卫律劝降
活动二:研习文本
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通,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小结:这一段用简洁的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梳理情节
.
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活动一:读第六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白单于 禀告、告诉
2、乃幽武置大窖中 囚禁
3、天雨Y 雪 动词 下
4、使牧羝(dī) 公羊
5、别其官属常惠等 分开、离析
6、廪食不至 廪:粮仓。官府发的粮食
7、杖汉节牧羊 名词用作动词 柱
8、卧起操持 拿
9、武能网纺缴 动词,结网
10、檠弓弩 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梳理情节
.
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活动二:研习文本
1、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读第六段
梳理情节
.
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活动二:研习文本
2、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客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 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梳理情节
.
李陵劝降
活动一:读第七、八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
2、不敢求武 访求
3、久之 助词 无实义
4、因谓武曰 乘机
6、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一向
7、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无”
8、扶辇下除 辇:皇帝的车子。
除: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9、劾大不敬 判决
10、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祀
11、独有女弟二人 妹妹
12、诚甘乐之 的确、确实
13、子为父死亡所恨 遗憾
14、自分已死久矣! 料想、断定
资料链接
.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 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梳理情节
.
李陵劝降
活动二:研习文本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小结: 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读第七、八段
梳理情节
.
李陵劝降
活动二:研习文本
2、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梳理情节
.
获释归汉
活动一:读最后两段,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匈奴诡言武死 欺骗的话
2、具自陈过 完全、详尽
3、如惠语以让单于 按照、依照
4、谢汉使曰 道歉、谢罪
5、前以降及物故 “以”同“已”,已经。
物故:死亡
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的时候
梳理情节
.
获释归汉
活动二:研习文本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读最后两段
探究归纳
.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答题思路】
梳理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分析这些事件或细节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类总结,提炼出要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苏武受到牵连时, 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出佩刀自刎。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个性。
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3)李陵
苏武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探究归纳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②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
探究归纳
.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但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探究归纳
.
2、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用意: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不同的原因: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衿”,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
探究归纳
.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人物关系上: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劝降方式上: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而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
艺术特色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3、详略得当。
主题归纳
.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
苏武的性格特征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苏武精神解读
延伸拓展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https://www.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延伸拓展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请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延伸拓展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延伸拓展
思维延伸
.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一:苏武的患诚不是愚患。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思维延伸
.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思维延伸
.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
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
布置作业
.
总结归纳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