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文言文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08 12:4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文言文练习
七上 1、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蒲松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奂山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邑八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méng),始悟为山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未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高垣睥(pì)睨(nì),连亘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填空
⑴《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文学家。
⑵文中“惟危楼一座”中的“危楼”两字,我们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诗。
2、给下列字注音
青冥( míng ) 飞甍(méng ( http: / / www.21cnjy.com )) 高垣(yuán ) 禅院(chán )逾时( yú ) 连亘(gèn ) 倏忽(shū ) 窗扉(fēi )
3、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县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忙碌的样子 6、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顾: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7、倏忽,如拳如豆 突然 8、连亘六七 连绵不断 9、中有楼若者 像 10、惟危楼一 高 11、裁如星点 通“才”,只有,仅有 12、或凭或立 靠着 1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不久,不一会儿)14、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隐隐约约)1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过了一会儿)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②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5问题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记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时间 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作用:表现山市景象瞬息变幻的特点。
(3)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形成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4)课文开头一句“奂山山市……恒不一见”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为后面山市的出现作铺垫。
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5)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然现象,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6)运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山市”与“海市”一样,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长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7)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8)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插”字的表达效果。
写出塔尖穿进天空的雄姿,显出了孤塔的高耸。
(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
答:不可改。“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应开头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用“知”则无醒悟的意味。
(10)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对“山市”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 ?
不能。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7、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变幻莫测
8.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夸张 )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比喻 )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排比、夸张 )
八上 2、《观潮》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雷霆( ) 艨艟(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如履平地( )倏尔( ) 一舸无迹( ) 善泅( ) 僦 赁( )罗绮( )鲸 波( )吞天沃日(    )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
1、浙江之潮________  2、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
3、以此夸能________   4、舞刀于水面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略不相睹________    2、弄旗、标枪________
3、吴儿善泅________   4、披发文身________
5、溯迎而上________   6、鲸波万仞________
7、僦赁看幕________   8、席地不容________
9、乘骑________ 10、逝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 11、溢目________ 12、穹________ 13、沃________14、逝_________15、溯迎而上________16、乘骑________
四、一词多义
1、以 以至十八日( ) 以此夸能( )
2、仅 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 )
3、观 天下之伟观( ) 可远观( )
4、能 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 )
5、势 势极雄豪( ) 五合之势( )
五、填空
1.全文的着眼点在“________”上,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点在“________”上。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描写顺序是________,突出了浙江之潮________的特点, 全文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3、这篇文章总领全文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是 伟观 ,全文共描绘了四个场景,如当成四幅画的话,请你依次给四幅画命名: 江潮伟观图 、 水军演习图 、 吴儿弄潮图 、 江干观潮图 。
4、第一段在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时,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来描绘的,请找出相应的内容:
形: 仅如银线 色: 玉城雪岭
声: 大声如雷霆 势: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4、第三段写吴儿手中彩旗“略不沾湿”的作用是 从侧面来表现吴儿技艺的高超
5、最后一段写观潮的人很多的用意是 从侧面表现浙江之潮的“伟观”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5、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6、珠翠罗绮溢目,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五、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
A、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动人场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B、本文结构精当,语言精练,描写十分生动。不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生动形象。
C、第二段写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D、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表现对江潮盛况的惊异。
六.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
答: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扣住“衬托”来解说即可)
赞成的观点: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扣住“离题”来解说即可)
八、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答: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九、第二段:(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十、问答: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答: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 作铺垫。
2.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答: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水军演习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
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答: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6.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答: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7.上文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答: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8、分析句子。
(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分析:
(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分析:
9、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答:“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10、体会文中精彩的词语。
答:“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八下 《满井游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得意,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飞沙走砾(lì) 罍而歌者(léi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曝沙之鸟(pù) 脱笼之鹄(hú)靧(huì)面 红装而蹇(jiǎn)者 风力虽尚劲(jìng) 汗出浃 (jiā) 背 呷(xiā)浪之鳞
2.释词
土膏微润(肥沃)(湿润) 冻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时作(起)波色乍明(初、 始 )髻鬟之始掠(梳掠 ) 披风(开、分散 ) 泉而茗者(汲泉水 )(煮茶喝 ) 罍而歌者(端着酒杯 ) 红装而蹇者(骑着驴 )鳞浪层层 (像鱼鳞似的浪纹) 娟然如拭( 美好的样子 ) 麦田浅鬣寸许 (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不高的麦苗) 风力虽尚劲 (虽然) ( 猛、强有力)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但是)( 湿透)夫不能以游堕事 (坏、耽误) 而此地适与余近 (正好) 恶能无纪 ( 怎能)
3、一词多义
为 山峦为晴雪所洗( 被 ) 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 )
鳞 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 ) 呷浪之鳞(代指"鱼" )
始:(1)始( 才   )知郊田之外,未始( 尝   )无春。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 刚 )掠也。
而:①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接)②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
4、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D )
A.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B.①脱笼之鹄 ②曝沙之鸟
C.①如倩女之靧面 ②髻鬟之始掠也
D.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山石草木之间者
5、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亮晶晶地就像是刚打开的镜子,清冷的光忽然从镜匣子里射出来一样。
②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来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好像都充满着喜悦的神色。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④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不多,(但)用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6.填空:
①第1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②第1段采用了 欲扬先抑 手法
③第2段从 美好的景物 和 欣喜的人们 两方面写满井春色。
④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⑤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⑥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悠然自得。
⑦本文是从写 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⑧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⑨第二段语句主要描写了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春水、春山、柳条、麦苗、游人、鸟、鱼),本文表现了满井早春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的特点。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 轻松喜悦 的心情。
7、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D )
A、歌赞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8、按要求列举文中内容。
①写景之美:
②写人之美:
③写物之美:
④写情之美:
9.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试从文中找出几句加以体会。
例:“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水的清、亮、寒的特点。再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树的新、嫩、柔的特点。这些均体现了初春的气息。
10、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特点:
水: 清 山:明 柳:柔 麦:浅
11、.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写山: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2、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D鳞次栉比
13、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14、文中画线句“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15、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其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水(春水)。冻水初解的清澈。
八下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 以 因以为号焉( 把 ) 以此自终( 凭 )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2)之 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当余之从师也(放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
(3)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哪里)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大约的数量)
(4)其 亲旧知其如此(他)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大概)
亦不详其姓字(他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
(5)或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 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二者之为(或许)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⑴ 每有会意(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⑵去留(离开)⑶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往,到 辄: 就 期:希望、期望)⑷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⑸既醉而退(已经) ⑹环堵萧然( 萧然:空寂。)⑺俦(辈,同类) ⑻觞(酒杯)⑼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 ⑽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11)以乐其志:(感到快乐) (12)颇示己志:(稍微透露)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有意留下。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不汲汲于富贵。
5、写出本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现表示什么意思?
(1)不求甚解。(2)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现在多用来说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
6、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读书 、 饮酒 、 写文章 。)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7、你赞同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赞同:因为他读书只在领会文章要旨,并不过分在一字一句上费工夫,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快速阅读,获取更多信息。
不赞同:因为对文章要旨的理解是在对一字一句理解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8、本传记介绍人物是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 性格 —— 志趣 —— 生活 —— 评论 一步步展开的,采用先 记叙 后 议论 的表达方式。
9、“颇示己志”的“志”指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