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部编版 历史(八上)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播放视频: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中央红军原来在哪儿?现在咋来到陕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导入新课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板书课题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双脚走天涯 战略大转移
新课标: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1.站在历史时空大背景下高处眺望长征所处的时代背景,初步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地位。(时空观念)
2.通过细处看长征路上的人与事,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长征相连接,体会长征精神。(史料实证)
3.通过史实,深处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认识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
4.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和树立强国有我的历史担当。 通过当下抗疫、扶贫、航天等新长征路上的光荣事迹,激发传承长征精神的斗志。(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材料三 :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1.反“围剿”战争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央革命根据地首都瑞金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
(2)态度: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
新课讲解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领导人 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4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为什么会胜利?
问题思考
上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下联: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红军的前四次反围剿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材料1:1933年9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投入兵力100万,其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投入50万,企图以“步步为营,节节进剿”的战法,消耗红军主力,从而进一步消灭红军。蒋介石得到了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美英提供购买军火的贷款,德国等七十多个军事专家被聘为顾问,美、英、德、日、法、意等国协助运输武器装备。
材料2: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第五次围剿,博古和李德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导致红军不仅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损失惨重,于是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即长征。
阅读材料,议一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3: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原因2: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
原因1: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采取有效战略战术
(3)结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左”的错误: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盲目冒险的错误行为。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历史解释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领导人 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4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左倾冒险 主力决战
失败
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问题思考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唯物史观
播放视频: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血战湘江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红军损失过半,从8万锐减至只剩3万多人。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2.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3.长征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4.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5.长征开始地点: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
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说说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时空观念
博古、李德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家当搬到湘西去。1万多人的中央纵队,小到坛坛罐罐,大道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抬的石印机、大炮底盘,什么也舍不得丢下。
——陈典宏、张碧周《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踏访湘西之战旧址》
突围西进
博古、李德的领导错误
历史解释
播放视频:湘江之战
瑞金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
博古、李德
湘西
敌人已布下口袋阵
毛泽东
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
你支持谁?
时空观念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肃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遵义
遵义会议
6.强渡乌江:
时空观念
7、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
(2)地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内容: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议室
(4)意义:
①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播放视频:遵义会议
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竞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材料一:遵义会议(1935年)前: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为了打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与国民党合作北伐,但经受了大革命的失败、经历“右”倾主义错误。在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中,由于“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材料二:遵义会议(1935年)后: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长征的胜利,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并成立了新中国。
纠正军事错误,改组领导机构。挽救了党和红军,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易错点拔: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有了正确的领导,由失败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唯物史观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解放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强渡乌江
突破腊子口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四渡赤水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走向胜利
学法指导:立足时空观念,梳理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认识长征精神与意义。
(自主学习)
时空观念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肃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捕,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佯攻贵阳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渡赤水的意义:
遵义
渡过金沙江的意义: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1.四渡赤水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时空观念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2、巧渡金沙江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肃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红军北上,在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协助下,顺利通过彝族区,1935年5月上旬,红军的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找到了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突击队迅速控制了渡口。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3.强渡大渡河
时空观念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肃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强渡大渡河成功后,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
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4.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5.爬雪山、过草地
播放视频: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1934.10
会宁
1936.10
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时空观念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①瑞金
②冲破四道封锁线
④遵义会议
⑥巧渡金沙江
⑦强渡大渡河
⑧飞夺泸定桥
⑨爬雪山
⑩过草地
吴起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③强渡乌江
⑤四渡赤水
长征的过程
会宁
阶段小结
时空观念
正确理论的指导、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拥有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长征途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高山大川、激流险滩的阻隔困扰,缺衣少粮……
思考:遵义会议后,为何红军能突破重围,取得长征的胜利?
长征为什么能够胜利?
历史解释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宣言书—
宣传队—
播种机—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向全世界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历史解释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际上的影响……三大主力云集陕北,虽然人数不足3万,但这是革命的种子,是党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精英,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
长征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使中共和红军进入抗日的前沿阵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取得了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摘编自易新涛《长征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长征)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结合材料及所学,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长
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军事行动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转折:遵义会议
结束: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铸就长征精神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路在继续--新时代长征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1.(2022年湖北襄阳)“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八万多人,历经十一个省,到陕北仅剩六千多人。”这一艰苦卓绝的革命壮举是
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2.(2022年云南昆明)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1935年5月初,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从云南禄劝皎平渡口顺利渡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挥师北上。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
A. 强渡湘江 B. 四渡赤水
C. 巧渡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B
C
中考链接
3.(2022年四川巴中)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B.192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C.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2022年四川雅安)有一首歌唱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反映了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D
B
中考链接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