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导入新课
明朝到底发生过哪些事儿呢?
人的一生当中要读很多的书,但是有些书毫无价值,有些书虽然有价值,但是却让人提不起兴趣,而《明朝那些事儿》既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也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感兴趣的书籍。这本书中的人物全程演绎明朝300年兴衰风云,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一、明朝的建立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呼?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1、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2、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3、朱元璋所领导的起义军实力强大,消灭了各方面势力。
朱元璋强化自身实力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南京)
明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启了君主专制变革的新局面。
明朝疆域 1433年
(2)政治:全面改革官制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行中书省
行省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务
“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
在地方:
②封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省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经济: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蓝玉案诛杀1.5万人以上,
胡惟庸案诛杀2万人以上
在中央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
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政治:全面改革官制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六部分理
全国政务
(行政)
皇帝
中央
中书省
撤
撤
行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朱元璋
“秘书”
批答如何处理(文字书写)
加强皇权
材料 仅在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91件。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樊树志《国史纲要》
问 题 思 考
阅读P68相关史事,想一想:朱元璋该怎么处理这么庞大的政事?
画一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之后的中央官制图
皇帝
中书省(丞相)
内阁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行中书省
布政司(行政)
按察司(监察)
都指挥司(军政)
中央
地方
短期:一方面加强了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加重了君主的负担。
长期:1、以“祖制”的形式废除丞相制度,导致明朝政治制度趋于僵化,“家天下”色彩浓重。
2、导致内阁的产生(明成祖时期)
内阁的性质: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非法定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由皇帝决定,所以,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废除丞相后的影响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中都督府
左都督府
右都督府
前都督府
后都督府
(3)军事:目的:分散兵权
大都督府
①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②调兵和武官任命的权力归兵部。
五军都督府无调兵权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史实故事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目的:
职能:
特点: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监视官民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增设西厂,合称“厂卫”。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威慑群臣的措施:廷杖(体现出君臣关系的紧张和冷漠)
作用/意义/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奠定了明清两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材料:时(明朝初年)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天。
——《稗史汇编》
廷杖
为提高皇帝的权威,用“廷杖”惩处大臣。
4.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
利:(权利的分散与制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弊:政策皆出于皇帝,容易出现失误,皇帝权力过大,易形成专权恐怖统治。
权力分散 相互制约
加强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呢?
问 题 思 考
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结合课文与材料,想一想: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变化?
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材料二:
材料一:
明朝科举考试变化的主要表现:
考试内容
答题观点
文体格式
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
朱熹《四书集注》
八股文
科举放榜图
比一比: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问 题 思 考
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发展。
培养出的不讲实际学问的“人才”,不利于选先用能。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合作探究:
想一想: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对中国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回顾梳理:科举制度发展史
隋朝创立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朝僵化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重要考试内容】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八股取士】
1.农业: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花生
引进南美洲粮食品种
西红柿
辣椒
四、明朝的经济
①产量高
②适应性强,易种植
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
(1)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苏绣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朝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2)制瓷业
3、商业
(1)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徽州民居
明朝《皇都积胜图》局部(北京市容)
明朝南都繁荟图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明末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描述了明代苏州繁荣盛景:“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拈蚁聚,拥挤不开。”
问题一: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产业?
问题二: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如何?
纺织业和商业
①纺织业和商业繁荣发达②生产形成体系,有专业商人买卖丝绸,出现了雇佣劳动。
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明代纺织场景
3.商业:
晋商
乔家大院
徽商
徽商宅院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南京城《南都繁会图卷》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晋商、徽商、浙商、粤商。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代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地位的提高。
朱元璋
强化皇权
明朝的建立:
考试内容: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建立厂卫制度:
在地方
影响:
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明朝的统治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锦衣卫(明太祖)和 东厂(明成祖)
“四书”、“五经“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一些农作物
棉纺织业、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
A
1.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2.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
B
检测提升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创设和废除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汉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唐朝和清朝
A
3.下列关于明朝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B.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A
检测提升
1、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2、《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璋
A.尊孔崇儒,八股取士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强化专制,设军机处 D.设置东厂,监视官民
B
B
3.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朱元璋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④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A
4.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宣言”的内容尽行删去,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删去的部分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儒家地位提升B.科举制度完善C.注重文化推广 D.君主专制加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