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训练3 与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事象
一、选择题
(2022·泉州检测)据谚语“雪下高山,霜打洼地”,完成1~3题。
1.对“雪下高山,霜打洼地”的正确理解是( )
A.高山上下雪,洼地上落霜
B.高山上下了雪,洼地上就会结霜
C.相对而言,高山易下雪,洼地易结霜
D.相对而言,高山易下雪,洼地易落霜
2.可以从下列哪一角度来解释“雪下高山”( )
A.冷锋天气系统 B.大气温度垂直变化
C.季节变化 D.纬度高低
3.“霜打洼地”是因为( )
A.洼地易于冷空气堆积,且水汽充足
B.洼地海拔低,温度低
C.洼地海拔低,不易受阳光照射
D.洼地有丰富的尘埃作为凝结核
(2022·石家庄二模)一般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草原区开垦地中的细尘很容易被带到空中,称为热力扬尘,热力扬尘是草原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图示意我国某草原地区5—6月开垦地和草地地表温度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该草原区可能位于(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黑龙江省 D.西藏自治区
5.该草原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的热力扬尘一般多出现在( )
A.7:00-9:00 B.11:00-13:00
C.16:00-18:00 D.19:00-21:00
6.扬尘一般到达草地上以后迅速衰减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草地上空湿度大 B.草地细尘含量小
C.草地地面温度低 D.草地地面风速小
(2022·肥城模拟)贴地逆温是指起始高度为0 m(地面)的逆温,如图为青海格尔木2015—2017年贴地逆温发生频率的月变化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该地贴地逆温发生频率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植被差异
C.昼夜长短 D.人类活动
8.关于该地逆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早晨,适宜开展户外活动
B.冬季早晨,山腰冻害较山麓小
C.夏季傍晚,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D.冬季傍晚,污染物扩散作用强
(2022·龙岩模拟)城市植被覆盖度与不透水面覆盖度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下表为某年南京市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区间下的地表降温速率与不同不透水面覆盖度区间下的地表增温速率统计表。据此完成9~10题。
覆盖度(%) 0~25 25~50 50~75 75~100
地表降温速率(%) 3.7 5.3 5.5 7.5
地表增温速率(%) 8.2 5.4 5.1 2.4
9.研究发现该市冬季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不明显,甚至出现降温效应。其原因主要是冬季( )
①太阳高度小,楼房遮阳作用强 ②利于降雪积蓄,反射率高 ③白昼渐短且昼夜长短差值加大 ④不透水面夜晚降温幅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只考虑植被与不透水面两类地表覆盖物的情况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最佳的植被覆盖度(a)和不透水面覆盖度(b)组合方案是( )
A.a:0~25%,b:75%~100%
B.a:25%~50%,b:50%~75%
C.a:50%~75%,b:25%~50%
D.a:75%~100%,b:0~25%
(2022·晋江高三模拟)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测站某年日平均地温、气温和地气温差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甲、乙、丙分别表示( )
A.地气温差 地表温度 大气温度
B.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大气温度
C.大气温度 地气温差 地表温度
D.地气温差 大气温度 地表温度
12.该测站可能位于( )
A.北京 B.海南
C.甘肃 D.黑龙江
13.推测该市一天中污染物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
A.日出前后 B.正午前后
C.傍晚前后 D.午夜前后
二、非选择题
14.(2022·成都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变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导致多年冻土中储存的有机碳大量释放,并部分随河流输出到北冰洋。西伯利亚地区鄂毕河、勒拿河流域面积大致相当。下表和下图是其相关资料。
鄂毕河 勒拿河
输出的有机碳(Tg/a) 5.26 9.98
年均气温(℃) -0.6 -8.6
多年冻土覆盖率(%) 18 92
(1)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气候变暖在北极具有“极地放大效应”中“放大”的含义。
(2)分析勒拿河输出的有机碳远远大于鄂毕河的原因。
(3)勒拿河流域某地冬季日最高气温不会超过-5 ℃,据此推测该地冬季气温升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输出量的变化及原因。
专项训练3 与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事象
1~3.解析:第1题,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雪下高山,霜打洼地”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相对而言,高山易下雪,洼地易结霜,C正确。这里的霜,是结霜、形成霜,不是落霜,排除A、D。高山下雪与洼地结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错误。故选C。第2题,高山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当气温低于0 ℃时,高海拔处受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后便以降雪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因此高山易下雪,B正确。冷锋天气系统过境,一般会形成降水,但不一定会形成降雪,A错误。季节变化对降雪的影响体现在降雪容易出现在气温寒冷的冬季,纬度高低对降雪的影响体现在纬度越高,降雪的可能性越大,这些因素都不能解释为何高山更容易下雪,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可知,夜间,山区盛行山风,冷空气由高处下沉至山谷和洼地,造成夜间山谷和洼地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受地形影响,山谷和洼地的水汽不易扩散,水汽比较充足。夜间大量水汽遇冷,便凝结成霜,因此洼地易结霜。故选A。
答案:1.C 2.B 3.A
4~6.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草原地面温度于北京时间12-13时达到最大值,而当地地面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说明该草原经度上接近120°E且位于120°E稍偏西位置,内蒙古自治区符合。故选A。第5题,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垦地地表裸露,白天温度较高,对应实线;草地对应虚线。开垦地与草地之间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该草原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中,开垦地与草地之间扬尘最大的时段对应热力环流最强的时段,图中数据显示11:00-13:00开垦地与草地之间温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热力环流最显著。故选B。第6题,由于地面性质不同,草地地面温度低,开垦地地面温度高,开垦地与草地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草地近地面空气以下沉为主,利于扬尘沉降,因此扬尘一般到达草地上以后迅速衰减和消失。故选C。
答案:4.A 5.B 6.C
7~8.解析:第7题,贴地逆温发生频率存在季节差异,地形起伏全年无差异,A错误;格尔木地区夏季植被覆盖率高,但对于逆温的影响不显著,B错误;冬季由于昼长较短,地面较大气降温幅度大,因此逆温频率更高,强度更大,C正确;人类活动对于逆温的影响并不大,D错误。故选C。第8题,夏季早晨,逆温发生频率较高,空气流动性差,空气质量较差,不宜开展户外活动,A错误;冬季早晨,逆温发生频率很高,山腰的气温比山麓高,冻害较轻,B正确;夏季傍晚,逆温发生频率较低,对流较强,对沙尘暴的抑制作用不大,C错误;冬季傍晚,逆温发生频率较高,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D错误。故选B。
答案:7.C 8.B
9~10.解析:第9题,冬季南京市的太阳高度较小,楼房的遮阳作用强,不透水面受阳光照射时间短,所以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不明显,①正确;南京市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和,降雪较少且融化较快,②错误;冬至之前为白昼渐短且昼夜长短差值加大,冬至之后白昼渐长且昼夜长短差值减小,③错误;不透水面多为水泥柏油材质,比热容较小,降温速度较快,降温幅度大于土壤,④正确。故选C。第10题,a为0~25%,降温速率为3.7%,b为75%~100%,增温速率为2.4%,降温减去增温,组合起来降温速率为1.3%。同理,经过计算比较后可知,A、B、C选项降温速率越来越小,D选项为增温。故选A。
答案:9.C 10.A
11~13.解析:第11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所以在白天,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之后再把热量传输给大气,因此白天地表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地表温度要高于地气温差。读图可知,在9时—19时之间的各时间点,乙温度均高于另外两条曲线,可知乙为地表温度。由于地面和大气存在比热差异,日落之后,地表温度迅速下降,大气则降温较慢,因此晚上大气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因此丙代表大气温度。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时,甲为正值,地表温度低于大气温度时,甲为负值,故甲代表地气温差。故选A。第12题,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该测站气温最高值大约出现在北京时间的15时,则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大约晚1个小时,经度比120°E偏西约15°,即当地的经度可能为105°E。结合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和选项可知,该测站可能位于甘肃。故选C。第13题,气温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选项所给四个时间段中,正午前后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旺盛,污染物扩散最快,污染物浓度最低。故选B。
答案:11.A 12.C 13.B
14.解析:(1)在正常情况下,冰雪的反射率较高,使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因此南北极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造成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北极地区的冰雪融化加快。(2)由图可知,勒拿河径流量更大,整个流域带来的有机物质更多;从地理位置来看,勒拿河位于高原、山地之间,冻土面积广大,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更多;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就更多。(3)有机碳输出量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越低,有机碳输出量越低。当气温低于0 ℃,冻土继续向地下发展,土壤中的有机碳不会释放,土壤中的有机碳输出量保持不变甚至减少。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反射的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地面辐射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多,气温增高。
(2)勒拿河径流量更大;两者流域面积相当,但勒拿河冻土覆盖率更高,冻土面积更大;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更多。
(3)不变甚至减少。 气温在0 ℃以下,冻土还在向深处发展,没有解冻,土壤有机碳不会释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