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训练7 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地理事象
一、选择题
(2022·郑州高三二模)绿色城镇化是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转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图示意2010年、2015年、2019年安徽省地级市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2010—2019年三个区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比较( )
A.皖北>皖南>皖中
B.皖中>皖南>皖北
C.皖南>皖中>皖北
D.皖南>皖北>皖中
2.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该区域( )
A.芜湖市综合指数增长较快
B.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C.皖中地区综合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D.城市间差距减小,地区间趋于均衡
3.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 )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带动周边产业升级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022·黄岛模拟)共享停车是指个人或集体将拥有产权的停车位通过第三方平台向社会有偿错时共享的模式。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停车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宜昌城市停车”App上线了“错时共享停车”功能,力图达成多方共赢。下图显示宜昌市部分地区,根据图文材料,完成4~6题。
4.“宜昌城市停车”App中“错时共享停车”功能主要利用了( )
A.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B.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5.以下选项适合互相“错时共享停车”的是( )
A.行政服务中心和阳光花园小区
B.水悦城购物中心和金德瑞国际酒店
C.深圳路小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D.行政服务中心和财政局
6.“错时共享停车”达成的“共赢”包括( )
①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减少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 ②错时停车限制居民出行次数,利于拉动内需 ③为车位业主创造经济收益
④盘活存量停车资源,缓解城市停车难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2·泉州高三模拟)读某都市圈各城市空间分布图及四城市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内部结构图,完成7~8题。
7.各城市中辐射功能最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甲、乙、丙、丁四城市中( )
A.甲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乙城环境承载力最大
C.丙城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D.丁城农产品产值最高
(2022·合肥高三二模)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随着大型城市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力供应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下图为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长预测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丁城市是( )
A.深圳 B.广州
C.上海 D.北京
10.图示四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B.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C.人口迁入政策收紧
D.受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
(2022·龙岩三模)三水河口老城始建于明代,1901年我国第一条复线铁路——广(州)三(水)铁路贯通,河口老城因处在转运枢纽而兴盛。1945年后,河口老城式微,三水地区中心东迁,城区向东发展。由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人口增长,土地承载趋于紧张,2011年起,三水新城、北江新区拓展了三水城区范围。近几年来,河口老城的更新改造日渐提上日程,将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下图示意三水城区组团结构。据此完成11~12题。
11.1945年后,三水中心城区向东发展主要是为了( )
A.改善城区交通
B.疏解老城负担
C.密切对外联系
D.降低土地成本
12.近几年来,河口老城的更新改造主要是为了( )
①拓展城市用地空间 ②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③加速城市重心西移 ④传承城市传统文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宁德高三模拟)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据此完成13~14题。
13.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城镇化有利于( )
①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
②扩大各地区发展差距
③加快人口向东部迁移
④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城镇化关键在于( )
A.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B.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鼓励人口迁移,提高人口增长率
D.发展城镇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淮海城市群地处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带,北连环渤海经济区,南临长三角大都市群,西接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突出,是区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商丘、济宁、枣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北、宿州8个城市共同组成淮海城市群核心区,周边12个城市组成淮海城市群非核心区,2017年淮海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为24.8∶41.7∶33.5。
材料二 下图为淮海城市群位置图,下表为2019年淮海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的相关数据。
城市 面积(km2) 城镇化率(%) GDP(亿元)
商丘 10 704 44.83 2 911.2
济宁 11 187 59.69 4 370.17
枣庄 4 563 59.2 1 693.91
宿迁 8 555 61.1 3 099.23
徐州 11 258 66.7 7 151.4
连云港 7 615 63.6 3 139.29
淮北 2 741 65.88 1 077.9
宿州 9 787 43.96 1 978.75
(1)简述建设淮海城市群的优越社会经济条件。
(2)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是________,说明判断理由。
(3)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提出淮海城市群的发展对策。
专项训练7 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地理事象
1~3.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皖北区域最低,皖南区域绿色城镇化水平均值最高,C正确。第2题,据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可知,综合指数增长较快的城市有淮北市、滁州市、黄山市等,对比可知芜湖市综合指数增长较慢,排除A;绿色城镇化综合指数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位于皖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皖南地区位于淮河以南,属于长江流域,B正确;皖中地区综合指数并非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合肥市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排除C;结合图例和数值可知城市间差距增大,皖南、皖中、皖北三个地区间差异也较明显,排除D。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绿色城镇化是实现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因此绿色城镇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带动周边产业升级,D正确;绿色城镇的建设是要转变过去以高扩张、高耗能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因此会适当限制资源的开采和用地的扩张,不利于扩大承载规模和缓解用地紧张,①②错误。故选D。
答案:1.C 2.B 3.D
4~6.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共享停车功能是错时的,涉及信息的分析和表达,运用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另外停车位置的获取需要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错时共享停车位主要分布在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主要利用功能区之间人流量的时段差异实现“错时共享停车”,行政服务中心的人流量昼多夜少,而阳光花园小区人流量具有昼少夜多的特点,这两大功能区之间可以实现“错时共享停车”。故选A。第6题,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减少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与“错时共享停车”的关系不大,①错误;不能限制居民出行次数,且不利于拉动内需,②错误;可以适当为车位业主创造经济收益,提高共享车位的服务水平,③正确;能够盘活存量停车资源,缓解城市停车难题,④正确。故选B。
答案:4.C 5.A 6.B
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四城市中,甲城市的城市居住功能、服务产品供给功能最强,说明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辐射功能最强。故选A。第8题,甲、乙、丙、丁四城市中,甲城市的城市居住功能、服务产品供给功能最强,说明甲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故选A。
答案:7.A 8.A
9~10.解析:第9题,在图中可以看到丁城市2018年人口规模较小。2020年到2024年间增长速度较快,说明丁城市是一个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城市,只有深圳满足此条件。故A正确。第10题,图示四个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主要是受当地生态环境的限制,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口,其根本原因是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D正确。
答案:9.A 10.D
11~12.解析:第1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河口老城处的铁路废弃,老城式微,三水中心城区向东发展,该处布局有铁路线,可以加强该地与外地的沟通和联系,C正确。与缓解老城负担和降低土地成本关系不大,B、D错误。三水中心城区向东发展是为了改善对外联系状况,而不是城区内部交通,A错误。故选C。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三水新城、北江新区已经拓展了三水城区范围,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①错误。河口老城的更新改造并不能改变城市的重心,③错误。河口老城更新改造之后“将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可以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并可以传承城市传统文脉,②④正确。故选C。
答案:11.C 12.C
13~14.解析:第13题,结合材料可知,就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迁移到附近的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农业劳动力会减少,这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④正确。人口迁移到附近的城镇,并不是向东部地区迁移,中西部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更有活力,①正确,③错误。扩大各地区发展差距并不是有利影响,而且就近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②错误。故选B。第14题,实现就近城镇化的关键是要让进入小城镇的人有就业机会,能够留下来,C错误,D正确。基础教育主要指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普及,A错误;大力发展农业与就近城镇化背道而驰,B错误。故选D。
答案:13.B 14.D
15.解析:(1)建设淮海城市群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运输、政策、战略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二可判断,该区域的核心城市是徐州。判断区域的核心城市,应结合材料从该区域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3)根据材料一可知,淮海城市群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因此城市群的发展首先需要优化第一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加强第二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第二产业质量和竞争力;紧接着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最后合理规划三个产业的布局以及比重,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综合实力。
答案:(1)城市群建设得到政策的支持;地理位置突出,是区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便利。
(2)徐州 处于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城市规模最大,发展基础好;经济实力(综合实力)最强;交通通达度高,区际联系方便。
(3)促进第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综合实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高附加值;加快第二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第二产业质量和竞争力;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