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5 19: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jiàn) 牺牲玉帛(bó) B. 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辙(zhé)
C. 望其旗靡(mǐ) 肉食者谋之(móu) D. 小信未孚(fú) 公将驰之(chí)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神弗 福也 福:福气 B. 小信未 孚 孚:使信服
C. 虽不能 察 察:明察 D. 夫大国,难 测也 测:揣测,估计
3.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 公将战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 夫战,勇气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 小信未孚(使信服)
C.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 小大之狱(狱官)
5.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 肉食者鄙 鄙:地位低
C. 战则请从 从:跟随 D. 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6.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小大之狱 C. 公与之乘 D. 彼竭我盈,故克之
7.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 《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作品。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C.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推测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1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纪传体史书。
B. “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C.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D.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刿论战》所写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二、默写
11.
(1)__________________,民弗从也。
(2)_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 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书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材料二: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13. 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之?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1)解释加点词语。
若潜师以来______ 劳师以袭远______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 不可冀也______
(2)断句
入 险 而 脱 又 不 能 谋 能 无 败 乎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__
A.若潜师以来 若止印三二本
B.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公使谓之曰 太守谓谁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翻译: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根据选文内容,具体分析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B项,遂suì。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解答】
A.“福”的意思是“赐福,保佑”。故A不正确。
BC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虚夸,夸大/益处。B项,都是“跟随”的意思。C项,将要/助词,用于动词之后。D项,发语词,不译/成年男子的统称。故选B。
4.【答案】D
【解析】“狱”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指诉讼事件。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C、D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B项中的“之”是助词,意思是“的”。故选B。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特点,读对单音节词;然后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注意划分节奏不要太琐碎,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
【解答】
ACD朗读停顿无误。故ACD不符合题意。
B项句子的意思是: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结合意思分析,此句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解答】
A《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不是传记。故A不合题意。
B《名人传》不仅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还写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的人生的种种磨难。故B不合题意。
C《水浒传》是小说,不是传记作品。故C不合题意。
D说法正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 “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0.【答案】A
【解析】《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11.【答案】(1)小惠未徧
(2)一鼓作气
(3)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4)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理解、背诵、默写能力。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直接性默写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书写能力,重在突破书写有障碍的字词;理解性默写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意在不可死记硬背名篇名句。本题(1)(2)是直接性默写题;(3)—(5)是理解性默写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哪一种默写题,都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错字、别字、添字和漏字均不得分。标准很高,不可小觑。本题要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书写:“徧”“靡”“察”等。
12.【答案】【示例】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愿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材料的能力。材料一重点分析关键句“不战而屈人之兵”;材料二的画面中“中华民族”拿起斧头救出被“法西斯”禁锢的和平鸽。由此分析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热爱和平,从这个层面上来解答即可。
13.【答案】(1)示例: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中华儿女,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2)示例: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示例:①多艺多才有担当 ②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围绕担当需要能力、技术、奉献精神,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来表述即可。
(2)本题考查日常的语文积累能力。仔细观察图画内容,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作答即可。图中出现的两个人物,一是鲁庄公,一是曹刿,根据这两个人物可以判断这是曹刿论战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故事的内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勇于担当,兼济天下”,据此第一联的下联可为:多艺多才有担当。第二联的下联可拟写为: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14.【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②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小题4】C
【小题5】曹刿有深谋远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A有误,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BCD正确。
故选:A。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到,往,动词/的,结构助词;
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D.其:都是“他的”,代词;
故选:D。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
①重点词:惠,恩惠。徧,同“遍”,遍及。从,顺从。句意: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②重点词:乃,于是,就。使,派。使,使者。节,符节。诏,诏令。句意: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突出“论”这个重点。
故选:C。
5.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远大的谋略;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曹刿深谙取信于民的道理;从“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以看出,曹刿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出了细柳营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在霸上、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儿戏,他们的将军未来一定会遭受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冒犯他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15.【答案】派遣军队;使……劳累;通“避”,躲避;希望;A
【解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师:派遣军队。
②句意为:使军队辛苦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劳:使……劳累。
③句意为:那北峰,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辟:通“避”,躲避。
④句意为:不能指望什么了。冀:希望。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根据句意停顿为: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表假设,如果;
B.况且/将近;
C.对……说/是;
D.国都/国家;
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师:军队;劳:使……劳累;句意为:军队劳累,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对此有了防备,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克:攻打;不继:没有后援;句意为: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有文章中“尔何之?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可知他不听人劝,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由“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可知轻慢无礼,对蹇叔言辞无状之人。
答案:
(1)①派遣军队 ②使……劳累 ③通“避”,躲避 ④希望
(2)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3)A
(4)①军队劳累,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对此有了防备,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②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们还是回去吧。
(5)刚愎自用,不听蹇叔的劝告;轻慢无礼,对蹇叔言辞无状。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告知秦穆公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就此事向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使军队辛苦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已有防备,这恐怕不会成功吧?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知道;秦军辛辛苦苦却没有收获,士兵必定会有叛逆作乱的心理。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还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不接受他的意见,召集孟明、西乞、白乙,命令他们率军从东门出发。蹇叔对他们哭道:“孟将军啊!我看着军队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啊!”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蹇叔哭着送他道:“晋国人防御的军队必定在崤山。崤山有两座山峰。那南峰,是夏朝君王皋的墓;那北峰,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它们之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的军队便向东方进发。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之”的解释:
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辍耕之陇上:去、往。
4、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5、公与之乘:代词,代他。
6、久之,目似瞑:音节助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