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资料统计,春秋时期的铁器出土地点有27处,多集中于齐、晋、秦、楚、吴等国;战国时 期的铁器出土地点约有331处,涉及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5个县(市、区)。由此可
知,战国时期
A. 个体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各诸侯国经济平衡发展
C. 铁制工具使用区域扩大 D.冶铁业成为主要手工业
2.汉代在保留秦代驰道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新的驰道路线,如西汉开辟了通往西北边疆的回中
道;东汉开辟了以洛阳为中心,通往蓟城(今北京)、东南地区的驰道。汉代政府此举旨在
A.加强边疆军事防御 B. 提高文书传递效率
C.完善道路交通体系 D.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3.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在中国往来频繁,他们把浙江的青色绫带回日本做样板,仿制出彩
色锦、绫等,江浙地区出产的丝绸也被大量运往日本。这可用于说明,隋唐时期
A.江浙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确立
B.海上丝路促进了中日经济交流
C.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丝银贸易活跃
D.中日朝贡贸易向民间贸易转型
4.宋朝将“夜禁”时间缩短至四个小时,夜间活动的频繁使得人口密集的城市防火显得尤为重 要。宋代城市设有专门的消防机构——军巡铺,每隔一定距离就建有望火楼,以便及时发现
火灾隐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消防体系。由此可见,宋代城市消防体系的形成主要缘于
A.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火灾频率的增加
C.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 D. 居民消防意识的提升
【高二历史 第1页(共6页)】
5.表1所示为清代关于玉米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见,当时
表1
记 载 出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玉黍,粒大如豆,粉似麦而青 … … 今嵩民日用 … … 其山民 玉黍为主,麦粟辅之” 《 嵩县志 》
同治四年(1865年),“玉蜀黍,即包谷,山中所恃为常餐” 《竹山县志》
同治五年(1866年),“山谷贫民不常饭稻,半以包谷、甘薯、荞麦为赛飨” 《来凤县志》
A.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政府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C.玉米关乎山区民众生活 D.农村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6.天津机器局(创办于1867年)所雇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州机器局(创办于1873年)
所雇工人,也大多是在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这说明,近代中国
A.机器工业发展对外具有依赖性
B.洋务派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C.工厂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
D.工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7.图1所示为晚清《点石斋画报》中一篇名为《剖割怪胎》的报道,其
配文写道:“该收生婆无能为力而去。张惊惶无措,不得已,至西口
外国医院求救。”由此可知,当时
A.西医因疗效赢得了民众信任
B.国人对西医抱有尝试的心态 图1
C. 中西医结合提高了医疗水平
D.西医依靠特权取得优势地位
8.据统计,1912~1925年,上海工部局共颁发了81903份建筑许可证,与清末相比,增加了 47.2%。新崛起的建筑物, 一部分是工业用房,另一部分用于城市新市民的居住。这反映出
该时期的上海
A.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B.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C.城市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D.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高二历史 第2页(共6页)】
的371.74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393.10公斤。这从根本上扭转了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 为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 备。专项粮食储备是国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设立的储备,主要用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 对全国性的突发紧急事件等。当时专项储备的粮食来源主要是对余粮的收购。通过建立专 项粮食储备,搞好丰歉调剂,宏观粮食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专项粮食储备的建立,使得我国 国家专项储备十战略储备+周转储备的中央粮食储备内容逐渐形成。在建立专项粮食储备
的要求下,1990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成立。
摘编自杨羽宇《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引入和推广占城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的背景及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契约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罗马法规定:“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 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古罗马人把契约分为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 合意等非要式契约。早期罗马债务以口约为主,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 会复杂化,要式口约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要式契约逐渐兴起。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 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
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
材料一
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 如宋代规定田宅买卖交易后订立的契约必须报官,经由官府验证、盖官府印,方始合法。既 然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 官府来处理。在宋元以后的契约中,几乎见不到“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之类的语言。封建国 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然而,这项政策却 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
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
商编自也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罗马与中国契约制度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 元以后政府对民间契约的干预。(8分)
【高二历史 第5页(共6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工厂制普遍确立前,美国的商品生产已经经历了家庭制造业、手工作坊、“外送”制及 磨坊工业等阶段。1850年,新英格兰地区的棉纺工业就已经完成了技术改造,确立了工厂 制。1861年,美国联邦军队大批量的军事订货和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促进了机器的普遍使
用。19世纪80年代,工厂制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
摘编自冯承柏《美国工厂制确立年代质疑》
材料二
1913年,福特公司在以零件的可互换和标准化、制造的严格化以及协作为特点的“美国 制造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生产流水线,这使得有组织的机器体 系替代了大部分的劳动力。1952年,福特公司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建造了人类第一家全 自动工厂。随着西方国家人力的缺乏,人力成本的上升,无人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拓展了其
广度和深度,“无人工厂”大量出现。
——摘编自陈明生《无人经济:缘起、内涵与应用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厂制度确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无人工厂”出现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指出 “无人工厂”的出现对劳作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情况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城市规模 仅奉天规模较大,其他多为中小城市 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
中心城市 奉天 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
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辽河下游以及官道沿线, 较为分散 多分布在铁路沿线及沿海内河港口,分布趋于集中
城市形态 多为传统的方形城市,外有城墙, 内以政府机构为中心,向外发散, 主要是“丁”字型或“井”字型街道 拆除了城墙,道路系统主要干道往往沿铁路走向布 局,多呈平行状态
市内交通 道路狭窄,行人多步行或乘马车 修建了马路和车轨,汽车、电车出现
市内建筑 以传统单层木结构建筑为主 出现多层建筑,火车站往往成为城市象征性的建筑
提取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高二历史第6页(共6页)】
密 封 端 不 要 答 题
应。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美国疫情防控机制主要服务战争需要
B. 生化恐怖袭击持续威胁美国
C. 疫病挑战推动美国疫情防控机制完善
D. 美国疫情防控制度领先世界
15.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崛起,该学派否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
机制对立的看法,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固有特征,肯定了社会主义经
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的看法。这说明西伯利亚经济学派
A. 主张苏联应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B.对改革实践和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C. 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
D. 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总结
16.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人们可以
按照自己的文化审美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审视大众文化,这促使各种审美观念等不断向传
统文化发起挑战。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的发展
A. 便利了社会思想控制 B. 激发了人的自主意识
C.拓宽了人际交往空间 D. 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占城稻引进以前,江、淮、浙一带并没有真正的早稻。宋代主要的水稻品种是粳稻,早粳 的全生育期为150~165天,晚粳为180~200天。粳稻生育期长,单季产量较高,但对土壤 肥力、水分等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耐旱性差。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因“江、淮、 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往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并分给三路播种。占城稻能种于“高 仰之地”,具有“不择地而生”、早熟耐旱的特点。这种取自越南中部的稻种,在传入福建又从 福建移植到江浙地区60年后,各地的播种非常普遍,它与中国原有的晚粳稻配合形成了双
季稻。占城稻的传入和推广种植,对中国古代稻作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曾雄生《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
材料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粮食生产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粮食产量连年增加,粮食
总产量由1987年的40298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44624.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由1987年
【高二历史 第4页(共6页)】
9.1952年5月,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民航划归空军建制,并将民航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
开,改设民航局作行政领导机构,设民航公司为经营业务的机构。这表明当时中国民航局
A.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B.奉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D.重视拓展业务范围
10.据统计,1978~2017年,我国的贸易伙伴由40多个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除欧盟、美 国、东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外,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东盟于
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这反映了我国
A. 外贸质量跃上新台阶 B. 贸易结构逐步改善
C.外贸市场日趋多元化 D.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11.距今3700年以前,在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哈拉巴地区,人们只种植小麦、大麦和一些豆类作 物,根本看不到水稻的踪迹;两河流域曾出土了不少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印章。这可以用来
印证
A. 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B.古印度的农业经济结构畸形
C.小麦由印度传入两河流域 D. 古印度与西亚存在经济交流
12.恩格斯曾指出:“业已出现的对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单个人之间的交换,使产品
变成了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该观点认为,商业贸易出现的前提是
A. 畜牧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度量衡的统一 D. 手工业的繁荣
13.图2所示是19世纪以来英国人口流动的部分情况。该图可直接用于探究英国
拿破仑战争结束
后,转业军人的 圈地运动后,失去土
流动 地的农民的流动
城市
爱尔兰饥荒后,
(
饥民的流动
图
2
)
A. 海外殖民扩张的原因 B.价格革命的破坏性
C.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D.城市化的动力来源
14.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成立于1946年,其前身是二战期间设立的临时战争地区疟 疾控制办公室。“9 · 11”事件后,美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生化恐怖袭击,卫生部、联邦应急
局、国防部也相继制定了生化快速响应计划,他们都能在出现突发疫情后的四小时内作出反
【高二历史第3页(共6页)】
(
贴
条
形
码
区
1.
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座位号
和考生号,然后将本人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
在相应位置。填写样例:
01234561789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
注
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
答案
音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
作
用铅笔绘出,确认后再用
0.
事
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描清楚,选做题必须用
2B
铅
项
笔将所选题号涂黑。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
按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
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
) (
缺考
考
生由监
考员贴条形
) (
考
码
生
,并用
2B
铅笔填涂右面
禁
的
考标记。
缺考标记
) (
10
[A
日
]
B
[B]
[B]
[B]
C
C]
℃
D]
D
四
D]
11
12
13
14
15
A]
A]
A]
A
A
[B]
C
B
B]
C][D]
B][C
[B][C][D]
D]
D]
[D
16
[A
[B]
非
选
择
题
(
须用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
17.
(14
分
)
(1)(6
分
)
)
高二年级考试
历史答题卡
(
姓
名
:
)班级:
座 位 号 : 考 生 号 :
错误填涂
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2)(8分)
18. (14分) (1)(6分) (2)(8分)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19. (12分) (1)(4分) (2)(8分)
20. (12分)
请在各题规定的黑色矩形区域内答题,超出该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1页)】高二年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战国时期的铁器出土点明显比春秋 时期的多 ●范围更广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铁制工具使用区域的扩大 ●故选 C项;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 前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 ●故排除 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排除 B项;材 料无法体现冶铁业是主要手工业 ●故排除 D项o
2.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交通。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代开辟新的驰道路线 ●主要是为了加 强对地方的统治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故选 D项;材料中列举的这些驰道路线 ●体现不出军事防御的功能 ●故 排除 A项;提高文书传递效率、完善道路交通体系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的 ●不是主要目的 ●故排除 B、C两项o
3.B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隋唐时期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
绸被运往日本 ●日本还以中国浙江的青色绫带为样板 ●仿制出彩色锦、绫等 ●这反映了海上丝路对中日经济交
流的促进作用 ●故选 B项;仅凭材料信息 ●无法判断浙江经济的整体地位 ●且当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至南方 ●
故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白银的流动 ●故排除 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 日贸易的形式是朝贡贸易还是民间贸
易 ●故排除 D项o
4.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宋代“夜禁"时间的缩短 ●促进了夜市的繁荣 ●导致
城市的消防隐患增加 ●因而城市的消防体系逐渐形成 ●故选 A项;城市火灾频率的增加、城市人口密度的增
大都是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 ●故排除 B、C两项;建立消防体系是政府行为 ●与居民的消防意识关系
不大 ●故排除 D项o
5.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玉米种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清代山区的农民大量种植玉米 ●玉米成为他们的 重要食物 ●由此可见 ●玉米在山区民众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故选 C项;材料只是记载了玉米对山区民众生 活的影响 ●平原地区的民众并不是以玉米为主要食物的 ●故排除 A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推广玉米种 植 ●故排除 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排除 D项o
6.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机器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天津机器局、广州机器 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机器工业 ●它们的工人都与外国企业有着紧密联系 ●故选 A项;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 求富 ●不是实业救国 ●故排除 B项;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管理模式 ●故排除 C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恶劣 ●故排除 D项o
7.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医传播。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该报道中的人向外国医院求助 ●是“不得已"的 ●这反 映了当时国人求助于西医是临时的、救急性的尝试 ●故选 B项;A项说法过于夸大 ●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 现中西医结合 ●故排除 C项;材料也看不出西医的特权地位 ●故排除 D项o
8.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上海城市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民国时期 ●上海兴建了大量的工业用房和居民 楼 ●这有利于促进上海工业的发展和改善市民的生活 ●从而提高上海的城市化水平 ●故选 D项;工业用房和居 民楼不属于基础设施 ●故排除 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上海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 对 ●故排除 C项o
9.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航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新中国初期的民航被划归空军建制 ●这体现了半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3页)】
军事化管理的特征 ,故选 A项;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 ,故排除 B项;民航局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开 , 说明民航局不是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故排除 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航局对业务范围的拓展 ,故排除 D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 , 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 ,这反映了我国外贸市场日趋多元化 ,故选 C项;贸易伙伴和贸 易额的增加 ,不意味着外贸质量的提高 ,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产品的种类 ,无法得出"贸易结构逐 步改善”的结论 ,故排除 B项;D项"全面融人”说法错误 ,故排除 D项。
11.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世界经济联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距今 3700年以前 ,印度河流 域的哈拉巴人已经种植小麦、大麦 ,而小麦、大麦原产地是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也出土了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 化时期的印章 ,这说明当时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存在经济交流 ,故选 D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文明的多元 性 ,故排除 A项;材料体现不出印度河流域的农业经济结构畸形 ,故排除 B项;小麦的原产地是两河流域 ,而 后传人世界其他地区 ,故排除 C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贸易出现的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私人占有”是"单个人之间的交换 ,使产品
变成了商品”的关键 ,这实际论述了私有制出现对于商业产生的作用 ,故选 B项;畜牧业发展只是其中一个领
域 ,不是商业贸易出现的"前提”,故排除 A项;度量衡的统一不是商业贸易出现的必要条件 ,故排除 C项;手
工业繁荣可以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但不是前提 ,故排除 D项。
13.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拿破仑战争后军人涌人城市 ,爱尔兰饥
荒后饥民涌人城市 ,圈地运动导致失土农民涌人城市 ,这都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 ,故选 D项;材料列举的是英
国国内移民 ,不涉及海外殖民扩张 ,故排除 A项;当时价格革命已经结束 ,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的
因素 ,故排除 C项。
14.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疫情防控机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面对可能出现的生化恐怖袭击 ,美国卫生部、 联邦应急局、国防部相继制定生化快速响应计划 ,完善疫情防控机制 ,这说明疫病挑战推动了美国疫情防控 机制的完善 ,故选 C项;美国疫情防控机制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生化恐怖袭击 ,而不是服务战争需要 ,故排 除 A项;生化恐怖袭击只是美国自己认为的可能会发生的事物 ,并不是事实 ,故排除 B项;材料体现不出美 国疫情防控机制优于其他国家 ,故排除 D项。
15.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强调商品货币关系对社会生 产力的推动作用 ,主张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这是对当时苏联改革和苏联模式的反思 ,故选 B项; 西伯利亚学派只是否定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 ,并不是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故排除 A项;西伯利亚 学派的这种经济思想不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表现 ,故排除 C项;西伯利亚学派的这种经济思想不能完全涵 盖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 ,故排除 D项。
16.B 【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文化审 美和价值标准来评判和审视大众文化 ,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的增强 ,故选 B项; 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悖 ,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空间的影响 ,故排除 C项;互联网 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有利有弊 ,故排除 D项。
17.(1)影响:改变了中国水稻种植粳稻独尊的局面 ,丰富了水稻品种;占城稻生长期短 ,推动了双季稻的种植 , 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山地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扩大 ,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 发展;有利于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6分 ,答出三点即可)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3页)】
(2)背景: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民出售粮食难的问题 , 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意识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解决农民出售粮食难的问题 ,稳定了粮食价格 ,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国家粮食宏观 调控能力 ,平衡粮食供需:推动了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高了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保 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18.(1)特点:运用广泛 ,形式多样: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包含契约自由的思想: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2分 ,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近现 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分 ,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古代罗马自由订立契约 ,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直接干预和管控契约的签订。 (4分)
评价: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
(2分 ,答出一点即可)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契约自由化的发展:阻碍了
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 。(2分 ,答出一点即可)
19.(1)原因:蒸汽机的大量运用(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南北战争的刺激: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手工工场
的集中化趋势)。(4分 ,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背景:流水线生产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匮乏 ,人力成本上升 。 (4 分 ,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4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近代交通变革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 。(2分)
论述:近代以来 ,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轮船、火车等近代西方的交通工具传人中国 。19 世纪末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东北地区大量修筑铁路、开发港口 ,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交通变 革 ,市内出现了新式的交通工具 。随着交通变革 ,东北地区的城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城市规模扩大、数量 增多 ,中心城市由一个变为多个 ,城市形态、市内建筑风格、城市居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8分)
总之 ,近代交通的发展 ,推动了东北的城市化进程 ,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2分) ("示例”仅供参考 ,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