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14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1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着如下图内容:“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铸为警钟;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A.忘记历史,铸剑为犁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铭记仇恨
2.英国《泰晤士报》评价中国抗日战争的某一场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此后英美才开始看重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继废除了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美国亦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此次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3.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王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4.下表是三大战役中人民支前项目统计,由此可知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战役 人民支前项目
民工/万人 执子/制 控架/制 小车/辆 大车/辆 汽车/辆 牲畜/头 嘉尺/只 粮食/万千克
辽沈战役 160 — 13800 — 6750 — 30000 — 3500
淮海战役 225 42400 73900 410900 3070 250 6300 13600 28500
平津战役 154 — 20000 20000 380000 — 1000000 — 15500
A.争取和平及土地改革取得群众优势 B.争取民主调动农村青年参军积极性
C.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D.“三三制”原则的推行
5.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最可能是
A.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6.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城乡收入能迅速增长是因为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7.中华民族生生不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三十年的伟大探索与实践。在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11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崛起、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8.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苏美尔地区文字的是
A.甲骨文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
9.下面是某校高一学生学习古代世界的某一帝国制作的信息图片,这一国家最可能是
A.巴比伦王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波斯帝国
10.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曾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下面哪一人物装扮与之最相符
11.1263年,法国推行币制改革,规定国王货币为全国流通货币,排斥领主发行的劣质币。法国推行币制改革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B.法国民族国家形成
C.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12.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东亚文明从根本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儒家学说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西方发展模式须借鉴儒家思想
D.东亚的发展是东西文明结合的产物
13.他们建造了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金字塔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它们使用象形文字,记载其文明的传奇与神秘。它们指
A.阿拉伯人 B.马里人 C.玛雅人 D.埃及人
14.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西南海岸的中心港口——卡利库特港。当地居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远离故乡到这里来呢 ”他们答复:“我们来找香料、宝石。”达咖马的远洋航行
A.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C.促使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D.促进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融合
15.民族主义并没有以可辨的形式存在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或者英吉利人。这一现象发生转变是在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自然科学的兴起
16.漫画之中有历史,下图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
A.国家结构的松散性 B.仍是封建专制国家
C.民主政治的脆弱性 D.治国理念的落后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大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新中国 “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 “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期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 《好日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4分)
18.【开辟新航路与世界市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 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 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4分)
19.【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摘编自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 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 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启蒙主义的政治思想逐渐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精神的新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分)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6分)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家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提出了哪些挑战,又是怎样影响近代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 (6分)
20.【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图1 图2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个有关这两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C A D A B B B A D D C B A C
1.【考点】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日军的侵华暴行
【答案】C【详解】根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着“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 ”,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过去,勿忘历史;“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体现了人民要珍爱和平,C项正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着的内容目的是勿忘历史,而非忘记历史,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目的是希望人们珍爱和平,而非铭记仇恨,排除D项。故选C项。
2.【考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D【详解】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于1941年12月中旬,是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战败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鼓舞了人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促使美国援华方案也迅速实施,也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促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D。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都不能印证材料“此战役后英美才开始看重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继废除了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美国亦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故排除A、B、C。
3【考点】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C【详解】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抗日战争;B项混淆了阶级属性;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4.【考点】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A【详解】人民支前的数据凸显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故A选项正确;土地改革调动农村青年参军积极性与题干民工支援前线无关,故B错误;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故C错误;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故D错误。
5.【考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0年八字方针
【答案】D【详解】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D项正确。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针对文化方面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是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已经实施了,故C错误。
6.【考点】改革开放
【答案】A【详解】根据图表可知自1981年以来城乡经济都有所发展因此是改革开放的实行对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改革,A项包含了B、C、D项,故A正确。
7.【考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外争国权”的口号和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地民族意识的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立;1978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拨乱反正,中华民族已经走上民族振兴之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华民族正在崛起,B符合题意。
8.【考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答案】B【详解】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故A错误;楔形文字是苏美尔地区的文字,故B正确;象形文字是尼罗河古埃及的文字,故C错误;腓尼基字母是西亚腓尼基地区的文字,故D错误。
9.【考点】古代世界帝国
【答案】B【详解】由信息一:公元前4世纪,用十年时间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国王是亚历山大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故B正确;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故A错;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故C错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故D错误。
10.【考点】西欧封建社会
【答案】A【详解】B项法老、C项是苏丹、D项是哈里发,A项是沙皇装扮。
11.【考点】中古西欧的城市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推行币制改革,规定全国流通货币都植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等经济、政治状况,故D项正确;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法国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时间也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国国内市场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
12.【考点】近代东亚的发展
【答案】D【详解】题干强调了东亚各国的文化一方面受到了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同时又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血肉相连,故D正确;东亚文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没有从根本上,故A错误;题干没有提到儒家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系,故B错误;题干没有提到西方发展模式对儒家文化的借鉴,故C错误。
13.【考点】古代美洲
【答案】C【详解】根据“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更是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可知,在这一文明中金字塔是用来进行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建筑,由此判断这一文明应该是玛雅文明,C项正确;非洲的金字塔主要是法老陵墓,且马里人没有金字塔,故B选项错误;阿拉伯没有金字塔,故A错误;埃及金字塔主要是陵墓,故D错误。
14.【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B【详解】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香料、宝石丰富了欧洲人的世界,故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A错;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到欧洲物价上涨推动社会转型,出现价格革命,故C错误;此时欧洲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D错误。
15.【考点】宗教改革
【答案】A【详解】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导致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再加上天主教的精神控制这一时期民族主义没有出现,而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束缚,王权的加强,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正确。
16.【考点】德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C【详解】漫画中:“容克贵族手持资本主义的旗杆说,德意志还是我说了算”体现了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君主为实,立宪为虚,因此它的民主政治具有脆弱性,故C正确。
17.【考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新中国‘一五’计划 ”可知,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根据“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根据“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自主开发;根据“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可知,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2)背景:根据材料二“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根据材料二“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得出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3)改革措施: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浦东的开发开放是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1)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4分,任答两点给4分)
(2)背景: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6分,答出三点给6分)
(3)改革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城市进行国企改革(1分);标志: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2分)
18.【考点】开辟新航路与世界市场
【解析】(1)第一小问“后果”,从印第安人被屠杀、疾病导致印第安人口骤减、贩卖黑奴到美洲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经济动因”,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分析。(2)“特点”,材料“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也是正负参半 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等可以得出答案,从“哥伦布大交换”的主导、内容、范围和结果等方面分析。(3)“积极影响”,从全球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印第安人大量减少;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2分)。经济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2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
(3)影响: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白银大量流入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侵略和反侵略斗争,导致中国开始闭关锁国,错过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外国思想、文化、基督教,构成了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4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
19.【考点】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的实质出发来理解“精神的新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第(2)题第一小问结合宗教改革的主张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 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不难得出范围和内含方面的差异。第(3)题第一小问结合启蒙运动的主张作答:第二小问结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体主张不难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理解:借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资产阶级思想(1分)。核心思想:人文主义(1分)。
(2)诉求:批判神权统治(或否定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2分)。
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从范围更广泛、内含更深刻两个方面作答,4分)
(3)挑战: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神学,反对王权,反对特权等级;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要求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等等。(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2分)
影响中国政体: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
20.【考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解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个有关这两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依据两幅图所给时间可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信息进行说明。要注意叙述准确,条理清晰,紧扣问题。
示例:
信息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分)。
说明:图1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图2反映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共代表的人民大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4分)
信息二:中国社会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2分)。
说明:图一的革命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图二的革命对象是国民党政府(南京国民政府)(4分)
信息三: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变化。(2分)
说明:图1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图2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对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