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41年7月,苏英签订联合行动协定∶"双方互相保证,在当前反对德国的战争中相互援助和支持;双方保证,在战争过程中,除非得到双方同意,不同敌国举行谈判、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该条约
A.表明英国愿意承担绥靖政策错误的责任
B.标志着欧洲战场的转折已完成
C.说明苏英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取得一致
D.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在一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后的日记中写道:“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之最大成功,是卅年来苦斗之初效也。”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政治收获”是指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国际公认
C.“卅年来苦斗”与甲午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关系
D.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历史研究需要逻辑推理,有时也应该运用想像力“神入”历史。如表是历史人物面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反应,据此推断这种反应是针对( )
历史人物 第一反应
丘吉尔 (激动得流泪)“胜利终于属于我们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我们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
蒋介石 “今天晚上去看戏。”
A.《慕尼黑协定》签署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卢沟桥事变发生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A.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D.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5.阅读下图漫画,漫画上方的演出通知中写着:“预先安排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凯旋赞歌,将改为演奏葬礼进行曲-安息吧,第六集团军!”这张漫画指的事件是
A.不列颠之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库尔斯克战役
6.1938年,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助长法西斯国家侵略野心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7.下图所示为纪念二战的某次著名战役而发行的邮票,邮票从左上到右下依次为喷火MKIA战斗机、飓风MKI战斗机、梅塞施密特BF109E战斗机、容克87B-2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该战役是
A.不列颠之战 B.莫斯科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中途岛海战
8.《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44年艾森豪威尔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率领美英盟军歼灭德国第六集团军
B.在北非战场将德意军队困于突尼斯
C.率领美英盟军与苏军在易北河会师
D.指挥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
9.下面是1940年和1950年美国、德国占世界经济的比例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北约组织的成立 B.德国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10.阅读下列国际组织的机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联合国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
A.提醒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B.肯定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侵略者起了重要作用
C.希望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D.认为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牺牲
12.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交战国伤亡人数统计。表中数据表明
国别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伤亡人数 3500万 3000万 100余万 120万 990万 500万
①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 ②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仅次于中国
③美国因本土远离二战战场使得伤亡相对较少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损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该演说的背景是
A.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 B.冷战序幕的揭开
C.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西欧、日本的崛起
14.1941年12月14日至1942年7月22日,美英苏三方领导人相互通信53封。通过书信谈判,三方讨论了战后边界划分问题,并在对苏援助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英美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采取了拖延战术。这一时期的通信内容表明三方
A.尽力维护各自利益 B.同盟关系遭受破坏
C.刻意淡化意识形态 D.政治立场趋于一致
15.从如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际关税水平(平均税率)
国别 1928年 1932年 变动率(%)
美国 40 47 23
加拿大 23.3 27.4 17.6
法国 8.7 17.5 101
德国 7.9 23.8 201
意大利 6.7 23.1 244.8
英国 9.9 23.2 134.3
阿根廷 18.8 28.8 53.2
澳大利亚 22.4 41.2 84
平均值 17.2 29 107.4
①1932年美国关税税率和变动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②导致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大危机
③关税的变化反应了当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④各国政府提高关税水平有利于解决经济危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14日占领莫斯科。但是,莫斯科经过一场大火已变成一座空城,10月13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冬天来临,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在饥饿、寒冷和俄国军队的不断袭击下,法军伤亡惨重,仅剩几万人回到法国。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调集180万人,实施“台风”行动,要在冬季来前攻占莫斯科。可事与愿违,不仅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且11月3日,第一次降雪开始了,没有御寒装备的德军陷入冻馁之中。到12月初,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死无数,苏联乘机反击,歼灭50万,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处在不同时代,拿破仑与希特勒为什么都企图征服俄国(苏联)?
(2)在莫斯科,俄国军民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方法有何差别?
(3)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欧洲战场呈现什么局势?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战争起源而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是因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激化的“现代性”矛盾所致。源自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表现为两股并行的历史潮流:一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与张力。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即表达了这种结构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同样,作为一战结果的“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解决上述结构性矛盾,反而因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权力和资源转移进一步深化了民族主义的矛盾,这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再论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二战是一战延续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苏英签订联合行动,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故C正确;材料与绥靖政策无关,材料也不涉及英国愿意承担责任,故A错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D
【详解】
1943年11月,美、中、英等国召开开罗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符合材料“20世纪40年代”“政治收获为第”“外交之最大成功”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因此此次“一次国际会议”应该是开罗会议,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的,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皆为开罗会议之意义,故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排除ABC。
3.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胜利终于属于我们了。”“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二战,这对英国与苏联来说都是有益的。而美国方面说“我们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是指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的耻辱,因此这些都针对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C项正确;《慕尼黑协定》签署与绥靖政策有关,这并不是美国的耻辱,排除A项;日本无条件投降不符合“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发生标志日本全面侵华,这也不是美国的耻辱,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影响都是一段时间内维持了世界和平,C正确;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与雅尔塔体系不符,排除A;雅尔塔体系非以欧洲为中心,排除B;雅尔塔体系后未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排除D。
5.B
【详解】漫画中将阿道夫·希特勒的凯旋赞歌,将改为演奏葬礼进行曲-安息,意味着这一战役中德军失败,结合第六集团军可知,这一漫画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正确;不列颠之战、诺曼底登陆以及库尔斯克战役与第六集团军无关,排除A、C、D。
6.C
【详解】依据材料“1938年,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结合所学可知是《慕尼黑协定》,C项正确;《凡尔赛条约》是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国公约》1922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展示了四种战斗机、标识着四个“1940”的邮票,纪念的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空战即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A项正确;1941到1942年的莫斯科战役是以坦克为主的陆战,B项错误;阿拉曼战役发生在1942年秋天,C项错误;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是海、陆、空立体综合作战,D项错误。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44年艾森豪威尔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的主要原因是,其指挥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诺曼底登陆,D项正确;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歼灭了德国第六集团军,与艾森豪威尔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无关,排除A项;在北非战场将德意军队困于突尼斯的是蒙哥马利将军,不是艾森豪威尔,排除B项;直到1945年4月,美英盟军才在易北河与苏军会师,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由材料可得,1940年为二战之初,1950年为二战后。观察图表可得,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增大,德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初,德国凭借着众多经济政策及社会基础建设的实施,经济高速发展,但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二战中巨大的军费开支及战争对工业体系的破坏,使得德国经济迅速萧条;相反,美国在二战的军火生意中获取了巨大利益,成为二战后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强国,故D正确;A项,北约建立于1949年,是由美国带头,西欧的多个国家参与的一个军事联盟组织,目的是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军事抗衡,不是美、德两国经济变动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是在1951年,时间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C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于1947年提出对战后欧洲进行经济援助、战后重建的一项计划,对西欧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不是美、德两国经济变动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10.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的金融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故B正确;联合国、雅尔塔体制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D错误。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底,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被迫宣战,中国抗战可以以牵制日本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依据材料“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可知罗斯福希望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对日宣战,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澳洲、印度、俄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国战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中国抗战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伤亡人数最多,说明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①正确;仅从伤亡的人数无法体现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仅次于中国,排除②;结合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因本土远离二战战场使得伤亡相对较少,③正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损失,④正确。综上,表中数据可以表明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由材料可知,所述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演说的背景为二战后美苏关系日益紧张,其希望联合美国遏制苏联,故A正确;B是演说的意义,排除;C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西欧、日本的崛起是在五六十年代,故D不正确。
14.A
【详解】据题意可知,二战期间,美英苏三方领导人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直,但某些问题上又存在分歧,说明他们都在极力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A项正确;此时美英苏的同盟关系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意识形态问题无关,排除C项;美英苏是因为战争而暂时结盟,政治立场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1932年相对于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税率都有大幅度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应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各国争相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故②③正确;1932年美国关税税率不是较低水平,故①错误;各国政府提高关税水平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6.(1)当时法国、德国都企图称霸欧洲乃至世界;俄国(苏联)的社会制度与法国、德国不同;俄国(苏联)是欧洲大国,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
(2)对付拿破仑:制造空城,利用严寒,诱敌深入,在敌人退却时不断袭击。
对付希特勒:集中兵力,利用严寒,奋力抵抗。
(3)局势:德国军队征服北欧、西欧许多国家,锋芒正盛。丹麦、法国等投降,唯有英国在勉强抵抗。
意义:消灭了法西斯军队,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乱了法西斯德国侵略部署;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客观上支援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详解】(1)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要认识法国、德国的称霸野心,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俄国或者苏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打败俄国对于法国、德国称霸欧洲或者世界的影响。
(2)对方拿破仑:从材料一中“莫斯科经过一场大火已变成一座空城”“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冬天来临。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可见对待拿破仑的进攻采取的是制造空城,利用严寒,诱敌深入,在敌人退却时不断袭击的办法。对方希特勒:材料二中“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伤无数,苏军乘机反击”可知,对待希特勒采取的办法是集中兵力,利用严寒,奋力抵抗。
(3)局势:必须联系史实进行回答,此时德国军队征服北欧、西欧许多国家,惟有英国在顽强抵抗。意义:莫斯科保卫战有重要的意义,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消灭了法西斯军队,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乱了法西斯德国的战略部署,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从世界角度客观上支援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17.(1)原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争夺更加激烈;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纷纷谋求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
(2)理由:就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来说,均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惩罚太过严厉,战胜国内部的分赃也不均,这些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二战爆发前后,英法等国出于维护一战后既得利益的需要,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可归纳出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争夺更加激烈;根据材料“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可归纳出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根据材料“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可归纳出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根据材料“反而因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权力和资源转移进一步深化了民族主义的矛盾”可归纳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纷纷谋求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
(2)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战争的原因、英法等国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