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5 19: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70年,苏联集体农庄生产一吨羊肉的成本为1166卢布,1980年上升到2117卢布,10年间成本上升近一倍,羊肉销售价格却没有提高,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存在类似情况。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B.政治体制的极端僵化
C.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D.美苏“冷战”的影响
2.二战后,苏联把计算机、原子能的研发和综合利用以及航天领域纳入优先发展战略领域,打造了“政一一军一一工一一科一一教”五位一体化、具有刚性结构的国家化科技体制。据此可知,苏联的科技体制
A.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B.建构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C.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巩固了苏攻美守的优势地位
3.下图是一幅描绘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结合所学,推断当时的日本
A.经济上开始超越美国 B.凯恩斯主义左右了产业变革
C.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
4.从1954到1958年,苏联政府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共开尽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B.克服了农业集体化弊端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5.下表是1951年-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国民收入增长率 10.25% 6.45% 4.95%
A.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7.“他对前领导人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文中的“他”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8.1962年,学者利别尔曼向苏共中央建议,国家只按品种下达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企业有权自行编制本企业的计划,并按照盈利情况提取奖励基金,为赫鲁晓夫等领导人所采纳。利别尔曼建议及其实施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适度扩大了企业自主经营权 D.探索了多种所有制经济道路
9.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海报,它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0.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一极自行坍塌”指的是
A.华约解散 B.苏联解体 C.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东欧剧变
11.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
A.该状况发生根本改变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仍然严重
C.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D.农业、轻工业发展迅速
12.下图所示的是某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期周刊最早有可能出版于
A.1949年 B.1955年 C.1978年 D.1991年
13.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这发生在(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14.从1991年初开始,南斯拉夫各地爆发日益激烈的民族和地区冲突,直至酿成大规模内战并导致国家解体。造成这一悲剧的历史隐患主要在于
A.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存在严重偏差和失误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放任西方“和平演变”导致思想上出现混乱
D.民族问题上长期推行强制政策导致矛盾尖锐
15.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也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B.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二、材料分析题
16.面对发展困境,苏联领导人曾作出了诸多改革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影响;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7.材料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集体农庄里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了,但销售价格却没有提高,说明国家牺牲农业的利益,在工农业分配上不合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排除A项;政治体制与材料现象有一定的关联,但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僵化的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苏联把计算机、原子能的研发和综合利用和航天领域纳入有限发展战略领域,打造了具有刚性结构的 国家化的科技体制,由此可知通过发展科技实现了国防实力的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科技发展对国防事业发展的影响,和创新环境无关,排除B;材料中仅有苏联的信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排除C;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是苏攻美守,没有体现美苏间的关系,排除D。
3.D
【详解】图中的信息是日本带着美元进到房间,房间里面有韩国、泰国等,而美国此时带着钱离开了,说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想借此扩大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故D项正确;日本在经济上没有超越美国,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凯恩斯主义,且90年代并不流行凯恩斯主义,B项错误;日本在90年代前已经就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且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
4.D
【详解】1954到1958年即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说明当时苏联农业领域是改革重点,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苏联克服了农业集体化弊端,B项错误;苏联并未实行过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5.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收增长率在不断下降,结合所学这主要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收入下降,D项正确;持续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上任时期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打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这不是其最大功绩,排除A项;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工人的收入,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功绩,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而不是工业方面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于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他实施否定斯大林的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同时,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B项正确;斯大林领导苏联实现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并取得卫国战争胜利,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领导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优,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C
【详解】材料“企业有权自行编制本企业的计划,并按照盈利情况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利别尔曼建议适度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C项正确;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没有体现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没有体现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20世纪50年代”和海报内容可知与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有关,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当政者分别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但根据海报的“玉米”可判断和斯大林无关,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故选B。
10.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瓦解,B项正确;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排除A项;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土崩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二战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改变,苏联的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仍然严重,故选B,排除AD;C项“没有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2.D
【详解】根据“戈尔巴乔夫”、“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所以这一期周刊最有可能出版于1991年,D项正确;苏联在1949年、1955年和1978年都还存在,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军备竞赛的史实,发生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项正确;材料发生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导致了严重偏差和失误,直至酿成大规模内战并导致国家解体,A项正确;B项只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排除B;C项是外部原因,排除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少地区尝试缩小集体农庄的规模,实行包产到组,领导人承认集体农庄的个体化有利于农牧业发展等,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D项正确;包产到组等做法并未改变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项;20世纪四十年代,苏联出现的包产到组等尝试,并未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才拉开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16.(1) 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原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 缺陷: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进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形势和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活力大大增强。
(3)因素:是否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发展进程分析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缺陷:根据材料二中“(戈尔巴乔夫改革)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排斥私有制,排斥市场经济,固守计划经济体制。进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主要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形势和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活力大大增强。
(3)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更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17.(1)背景:苏联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效不大;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特点: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详解】(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得出苏联农业问题严重;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64年苏联被迫从国外进口粮食,得出农业改革成效不大;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得出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特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得出加强党的领导;据材料“从1965年到1979年”得出持续时间长;据材料“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得出重视物质刺激;据材料“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2)据材料“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据材料“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据材料“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得出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据材料“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得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